煤矿安全标识设计及其效果评估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9 01:23
本文关键词:煤矿安全标识设计及其效果评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安全标识 设计依据 效果评估 单元划分 评价指标
【摘要】:安全标识被各国广泛地应用于安全管理和日常生活中,并借此来对人们的安全行为进行指导和管控。随着我国一系列标准与安全法律法规的出台,安全标识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安全标识的设计、设置、效果评估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鉴于此种情况,本文通过对某煤矿的分析,着重针对煤矿企业,较为深入的研究了煤矿安全标识的设计和效果评估。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查找安全标识的相关文献,研究各个行业、企业安全标识、安全标识本身特征作用及组合研究和安全标识引用、参考标准或资料,在研究上述三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安全标识,并研究安全标识的评价指标,最后依据安全标识的评价指标对设计出的安全标识进行效果检验。关键技术是煤矿安全标识的设计依据,研究步骤是从行为安全“2-4”模型入手,研究煤矿不同生产位置员工的不安全动作,在找到相应不安全动作的基础上,结合安全标识本身特征作用及其组合研究和安全标识设计标准等,设计出安全标识。(1)研究煤矿安全标识设计依据,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设计煤矿安全标识必须依据的参考标准或资料等,得出煤矿安全标识设计的的五大依据,分别为:法律法规层面的依据、作业人员的三违类别、作业区域的隐患分析、作业现场的事故分析、目视化管理状况。文中详细的阐述了五大依据作为煤矿安全标识设计基础的必要性,并分析了五个层次对煤矿安全标识设计的指导作用。(2)以某煤矿的三违记录、隐患排查记录、事故案例记录为基础,详细统计了某煤矿采煤工作面、副井口作业单元和机加工电气焊车间的三违数据、隐患数据和事故情况。其中,在对采煤工作面进行分析时,由于其工作环境的复杂性,把其按照作业条件和工艺流程分为移动变电站泵站单元、刮板输送机单元、皮带作业单元、超前支护作业单元和采煤作业面单元。(3)为了研究所设计的安全标识的有效性,本文采用访谈、问卷测试、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煤矿安全标识有效性评价指标和调查问卷,得出了煤矿安全标识有效性评价的13个指标,分别是位置、颜色、亮度、尺寸、图案、文字信息、排版、关注度、危险感知、安全提示、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习惯。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煤矿安全标识调查问卷,设计了问卷的类型、试题的形式、个数、内容和类型。分析了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发现调查问卷的信度比较高,效标关联效度较好。(4)以所建立的煤矿安全标识效果评估体系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新设计的某煤矿的安全标识进行了效果评估,评估时从作业人员的类别、年龄、工作年限、学历水平、是否在安全标识设置区域工作、是否经历安全事故、是否经历相关安全培训7个方面分别进行综合评估。(5)通过问卷的方法对所设计的机加工电气焊车间、副井口和采煤工作面的各区域的安全标识进行评估,最终得出以下评估结果:管理层对安全标识的满意度平均为78%,一线员工对安全标识的满意度平均为75.7%;各年龄段员工对安全标识的满意度均超过70%;各学历水平的员工对安全标识整体满意,而且随着员工学历水平的提升,对安全标识的满意度增加;5年以下工作年限员工满意度为77.9%,5~10年工作年限员工满意度为75.8%,10年以上工作年限员工满意度为81.6%;接受过安全标识培训的员工的满意度为81.9%;未接受培训的员工的满意度仅为51.2%;经历过安全事故的员工的满意度为79.6%,未经历过安全安全事故的员工的满意度为77.4%;场所固定工作员工对新设置的安全标识的满意度为87.3%,而流动员工的满意度为66.8%。
【关键词】:安全标识 设计依据 效果评估 单元划分 评价指标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7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引言13-19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3-14
- 1.2 研究内容14-15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5-19
- 1.3.1 研究方法15-17
- 1.3.2 技术路线17-19
- 第二章 安全标识及其效果评估的研究现状19-27
- 2.1 安全标识的研究现状19-22
- 2.1.1 国内研究现状19-20
- 2.1.2 国外研究现状20-22
- 2.2 安全标识效果评估的研究现状22-25
- 2.2.1 国内研究现状22-23
- 2.2.2 国外研究现状23-25
- 2.3 本章小结25-27
- 第三章 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27-39
- 3.1 安全标识的分类及概述27-28
- 3.1.1 安全标识的分类27
- 3.1.2 安全标识的设计要素27-28
- 3.2 行为安全理论28-32
- 3.2.1 事故归因理论28-29
- 3.2.2 行为安全 2-4‖模型理论29-30
- 3.2.3 行为安全 2-4‖模型在安全标识设计中的作用30-32
- 3.3 目视化管理基本理论32-34
- 3.3.1 目视化管理的内涵32-33
- 3.3.2 安全标识的目视作用33-34
- 3.4 信息传递理论34-37
- 3.4.1 视觉传递理论34-35
- 3.4.2 人对安全标识信息的认知处理35-37
- 3.5 本章小结37-39
- 第四章 安全标识的设计依据39-51
- 4.1 法律法规层面的依据39-43
- 4.1.1 依据法律法规的必要性39-40
- 4.1.2 煤矿安全标识设计规范40-42
- 4.1.3 安全标识设计的法定规定42-43
- 4.2 煤矿作业场所的隐患分析43-44
- 4.2.1 隐患分析的意义和内容43
- 4.2.2 隐患分析对安全标识设计的指导43-44
- 4.3 作业人员 三违‖数据的统计44-45
- 4.3.1 统计 三违‖数据的目的44
- 4.3.2 三违‖统计的范围和内容44-45
- 4.3.3 三违‖统计分析对安全标识设计的作用45
- 4.4 事故统计与分析45-47
- 4.4.1 事故分析的目的45-46
- 4.4.2 事故中的不安全行为46-47
- 4.4.3 事故分析对安全标识设计的作用47
- 4.5 目视化管理47-49
- 4.5.1 目视化管理的内容47-48
- 4.5.2 目视化管理分析对安全标识设计的影响48-49
- 4.6 本章小结49-51
- 第五章 煤矿安全标识设计51-89
- 5.1 某煤矿基本概述51-56
- 5.1.1 某煤矿情况简介51
- 5.1.2 某煤矿厂区分类51-52
- 5.1.3 某煤矿安全标识现状52-55
- 5.1.4 安全标识设计单元的选取55-56
- 5.2 某煤矿作业场所隐患统计56-60
- 5.2.1 隐患统计结果56-58
- 5.2.2 统计结果分析58-60
- 5.3 某煤矿作业人员 三违‖统计60-64
- 5.3.1 三违‖统计结果60-63
- 5.3.2 统计结果分析63-64
- 5.4 某煤矿的事故统计分析64-70
- 5.4.1 2013年某煤矿事故统计64-68
- 5.4.2 某煤矿事故分析68-70
- 5.5 某煤矿目视化管理应用分析70-76
- 5.5.1 某煤矿的安全目视管理状况70-72
- 5.5.2 某煤矿目视化管理的内容72-76
- 5.6 某煤矿安全标识设计76-87
- 5.6.1 某煤矿安全标识设计内容76-77
- 5.6.2 某煤矿安全标识设计展示77-87
- 5.7 本章小结87-89
- 第六章 煤矿安全标识设计改进与效果评估89-141
- 6.1 安全标识的效果评估内容89-90
- 6.1.1 安全标识的设计改进研究89
- 6.1.2 安全标识的看法调查研究89-90
- 6.2 设计改进与效果评估方法90-93
- 6.2.1 问卷调查法90-92
- 6.2.2 访谈法92-93
- 6.3 安全标识评价指标体系93-100
- 6.3.1 指标体系的综述研究93-96
- 6.3.2 指标体系的确定96-100
- 6.4 调查问卷的设计100-101
- 6.4.1 问卷的类型100
- 6.4.2 问卷的形式100
- 6.4.3 题目数量100-101
- 6.4.4 试题的内容101
- 6.4.5 试题的类型101
- 6.5 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分析101-104
- 6.5.1 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101-103
- 6.5.2 效度检验103-104
- 6.6 效果评价与结果分析104-138
- 6.6.1 安全标识的效果评价104-108
- 6.6.2 统计结果分析108-138
- 6.7 小结138-141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141-145
- 7.1 主要研究结论141-142
- 7.2 主要创新点142
- 7.3 研究局限及展望142-145
- 7.3.1 本文的不足142-143
- 7.3.2 展望143-145
- 参考文献145-157
- 致谢157-159
- 作者简介1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晶晶;;问卷调查法研究综述[J];理论观察;2014年10期
2 焦志刚;;现场安全目视化管理在石化企业中的应用与实施[J];科技风;2014年19期
3 徐昆伦;史绍华;;可视化管理在船舶修造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4 杨文林;黄晓雪;;船舶建造区域安全标志现状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4年03期
5 惠新刚;;目视化管理的重要性及推广[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年06期
6 裘烨真;皑妍;;谈行为事件访谈法在胜任素质模型构建中的应用[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7 张鑫;刘瑜;;浅谈企业目视化管理体系[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25期
8 张伟;;质的研究——访谈法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9 殷德山;李晓旭;;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与流程[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年05期
10 傅贵;张苏;董继业;高上飞;;行为安全的理论实质与效果讨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文青;;颜色如何影响人的行为[N];北京科技报;2005年
,本文编号:1110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110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