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胡村南复合叠加型铜钼矿特征与成因
本文关键词:安徽铜陵胡村南复合叠加型铜钼矿特征与成因
更多相关文章: 斑岩型铜(钼)矿 岩浆作用 矿床地质 矿床成因 安徽胡村南
【摘要】:安徽铜陵矿集区是我国著名的长江中下游铜-金-铁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矽卡岩型矿床成矿模式的一个典型地区,长期以来受到中外地质学家的重视。胡村南矿床是在铜陵矿集区狮子山矿田中南部新发现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床,该矿床叠加了两期岩浆活动的成矿作用,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本文对该矿床矽卡岩型及斑岩型矿化蚀变类型、蚀变分带及矿物组合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并运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辉钼矿Re-Os同位素,全岩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硫同位素分析等技术手段,结合区域成矿背景,运用现代成岩成矿理论,探索该矿床岩浆作用过程、成岩与成矿关系、成矿流体的时空演化规律,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及创新性认识:在全面认识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该矿床的矿化蚀变类型、蚀变分带和矿化期次等特征。在空间上,由围岩向岩体方向依次发育有大理岩夹角岩带、硅化带、石榴石矽卡岩带、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带、矽卡岩化花岗闪长岩带、青磐岩化带、绢英岩化带及钾化带。铜矿石以交代型矽卡岩矿石为主,钼矿石以填充型斑岩矿石为主。在时间上,矽卡岩型矿化作用经历了矽卡岩期和石英硫化物期,包含五个阶段,早期硫化物阶段为主矿化阶段;斑岩型矿化作用经历了高温气液期、中高温热液期和中低温热液期,共包含四个阶段,其中石英、绢云母-硫化物阶段和绿帘石-硫化物阶段是矿化主要阶段。胡村岩体是两期岩浆作用形成的复式岩体,两期岩浆均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研究,获得第一期花岗闪长岩的成岩年龄为137±1.2Ma,第二期石英闪长岩形成于125±1.5Ma,分别对应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陆陆碰撞-碰撞后岩石圈伸展减薄-造山后岩石圈拆沉的转换时间。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39.5±1.1Ma,考虑到测年误差,可认为成矿时代与第一期岩浆作用时间是吻合的。结合测年样品特征,本研究认为第一期岩浆活动对铜和钼的成矿均有重要影响,而第二期岩浆活动仅促进了铜的进一步富集。本地区具有相同源区的不同岩浆在演化程度较低时,其钼的含量均接近我国东部地区地幔钼含量的平均水平,并不能决定岩浆是否形成钼矿;而随着岩浆演化程度的增加,促进了钼元素的富集,产生了形成铜矿或铜钼矿的差异;由于围岩对成矿物质的贡献很小,可以认为地层对铜、钼的成矿专属性影响不大。硫同位素分析也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仅有少量地层硫混入。
【关键词】:斑岩型铜(钼)矿 岩浆作用 矿床地质 矿床成因 安徽胡村南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41;P618.6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引言11-21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12-16
- 1.2.1 研究现状12-15
- 1.2.2 存在问题15-16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工作16-19
- 1.3.1 研究方法16-18
- 1.3.2 主要工作18-19
- 1.4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19-21
- 2 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21-34
- 2.1 区域地质22-28
- 2.1.1 地层22-24
- 2.1.2 构造24-26
- 2.1.3 岩浆岩26-27
- 2.1.4 矿产27-28
- 2.2 矿区地质28-34
- 2.2.1 地层28-31
- 2.2.2 构造31-32
- 2.2.3 岩浆岩32-34
- 3 矿床地质34-50
- 3.1 矿体34-35
- 3.2 矿石35-40
- 3.2.1 类型36-37
- 3.2.2 结构37-38
- 3.2.3 构造38-40
- 3.3 围岩蚀变40-44
- 3.3.1 类型40-41
- 3.3.2 分带41-44
- 3.4 成矿期次与矿化阶段44-50
- 4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50-61
- 4.1 LA-ICP-MS锆石年代学50-56
- 4.1.1 基本原理50-51
- 4.1.2 样品特征51-52
- 4.1.3 测试结果52-53
- 4.1.4 成岩时代讨论53-56
- 4.2 辉钼矿RE-OS年代学56-61
- 4.2.1 基本原理57
- 4.2.2 样品特征57
- 4.2.3 测试结果57-58
- 4.2.4 成矿年龄讨论58-61
- 5 矿床地球化学61-76
- 5.1 岩浆岩地球化学61-66
- 5.1.1 主量元素61-62
- 5.1.2 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62-66
- 5.2 矽卡岩地球化学66-69
- 5.2.1 主量元素66-67
- 5.2.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67-69
- 5.3 岩浆特征及成矿专属性69-74
- 5.3.1 岩浆氧逸度69-71
- 5.3.2 岩浆成因71
- 5.3.3 成矿专属性71-74
- 5.4 成矿物质来源74-76
- 6 矿床成因76-86
- 6.1 成岩成矿时代76-77
- 6.1.1 成岩时代76
- 6.1.2 成矿时代76-77
- 6.2 成岩成矿条件77-80
- 6.2.1 构造背景77-78
- 6.2.2 岩浆岩特征78
- 6.2.3 气水热液78-80
- 6.2.4 成矿物质来源80
- 6.3 成矿机制80-83
- 6.3.1 蚀变和矿化80-81
- 6.3.2 铜钼分离81-83
- 6.4 成矿模式83-86
- 结论86-88
- 致谢88-90
- 参考文献90-101
- 附录10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华明;彭为学;;恩施州双河地区二叠系孤峰组微量元素特征[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5年02期
2 刘一男;范裕;严四华;司志远;周涛发;袁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五横岩体的成岩年代和区域岩浆活动演化研究[J];岩石学报;2014年04期
3 阙朝阳;吴淦国;张达;张志辉;狄永军;方红薇;袁琴;;铜陵地区焦冲金硫矿床闪长玢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矿床地质;2013年06期
4 张志辉;张达;狄永军;舒斌;庞振山;杜泽忠;阙朝阳;马先平;薛建玲;;安徽铜陵焦冲金-硫矿床S、Pb同位素组成及其指示意义[J];地质通报;2013年10期
5 孙燕;刘建明;曾庆栋;;斑岩型铜(钼)矿床和斑岩型钼(铜)矿床的形成机制探讨:流体演化及构造背景的影响[J];地学前缘;2012年06期
6 王世伟;周涛发;袁峰;范裕;曹晓生;王彪;;铜陵舒家店斑岩铜矿成矿年代学研究及其成矿意义[J];岩石学报;2012年10期
7 常印佛;周涛发;范裕;;复合成矿与构造转换——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J];岩石学报;2012年10期
8 杜杨松;曹毅;张智宇;庞振山;李大鹏;;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原地和异地矽卡岩岩浆-热液成矿作用[J];地质学报;2011年05期
9 吴星星;闫峻;唐裕禄;初晓强;彭戈;;安徽铜陵沙滩脚岩体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J];矿物岩石;2011年01期
10 吴才来;高前明;国和平;郭祥炎;刘良根;郜源红;雷敏;秦海鹏;;铜陵中酸性侵入岩成因及锆石SHRIMP定年[J];岩石学报;2010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绍锋;安徽铜陵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瞿泓滢;安徽铜陵凤凰山矽卡岩型铜矿床成矿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3 谢建成;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岩浆岩成岩和成矿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陆三明;安徽铜陵狮子山铜金矿田岩浆作用与流体成矿[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5 李进文;铜陵矿集区矿田构造控矿与成矿化学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郑泽军;安徽铜陵胡村南铜钼矿床地质和流体地球化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王艺云;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铜钼分离机制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3 吕玉琢;安徽铜陵舒家店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18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118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