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多次爆破振动下岩体开挖累积损伤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3 13:12

  本文关键词:多次爆破振动下岩体开挖累积损伤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多次爆破振动 累积损伤 单孔声波仪 地质雷达 数值模拟


【摘要】:爆破对于矿山的开挖、基建隧道工程的开拓都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手段。但是爆破振动诱发的岩体失稳严重威胁着工程人员的安全,尤其对于矿山的掘进巷道而言,多次的爆破振动对岩体的破坏损伤是持续累积的。当超过岩体的应力阈值时,岩体的力学性能就会降低或者破坏,严重的区域甚至会有岩爆的发生。所以研究多次爆破振动对岩体的累计损伤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爆破理论为基础并结合爆破损伤模型着重探讨了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岩石的具体破坏过程。这为巷道围岩在多次爆破作用下的累积损伤效应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我们在现场利用单孔声波测试仪和地质雷达对芦岭矿完成了10次爆破生产测试。利用单孔声波测试仪测试了每一次爆破振动对岩体声波波速的影响,通过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手段探测了每一次爆破对围岩岩体内部裂隙变化的影响。根据现场试验所得数据探究了岩体累计损伤效应和爆破次数的关系。并利用LS-DYNA软件模拟了巷道围岩在多次爆破振动下的破坏以及岩石爆破裂纹的形成扩展。从宏观上和微观上共同探究多次爆破振动对岩体累积损伤的影响。本文紧密结合芦岭矿现场爆破作业,以理论为基础,通过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对多次爆破振动下岩体的累积损伤效应做了相应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岩体累积损伤和对现场围岩支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多次爆破振动 累积损伤 单孔声波仪 地质雷达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23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17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2.1 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的研究现状12-13
  • 1.2.2 多次爆破振动下工程岩体的研究现状13-15
  • 1.3 研究内容15
  • 1.4 技术路线15-17
  • 2 爆破作用下岩体的破坏机理17-33
  • 2.1 岩石爆破模型的发展17-19
  • 2.1.1 弹性理论阶段18
  • 2.1.2 断裂理论阶段18-19
  • 2.1.3 损伤理论阶段19
  • 2.2 岩石力学中的损伤理论19-25
  • 2.2.1 损伤的定义19-21
  • 2.2.2 岩石爆破损伤模型21-24
  • 2.2.3 岩石爆破损伤的测量方法24-25
  • 2.3 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破岩机理25-32
  • 2.3.1 爆炸应力波的衰减规律及爆破漏斗的产生26-29
  • 2.3.2 冲击波作用下的粉碎区29
  • 2.3.3 爆生气体的气楔作用29-30
  • 2.3.4 应力波作用下的压坏区30-31
  • 2.3.5 应力波作用下的裂隙区31
  • 2.3.6 爆生气体作用下的径向裂隙31-32
  • 2.4 本章小结32-33
  • 3 爆破振动下围岩松动圈的变化33-49
  • 3.1 围岩松动圈概述33-36
  • 3.1.1 松动圈厚度的研究现状34-36
  • 3.2 爆破动载下围岩松动圈的变化36-40
  • 3.2.1 裂纹的基本形式36-37
  • 3.2.2 裂纹尖端附近应力场和位移场37-38
  • 3.2.3 断裂韧度和断裂准则38
  • 3.2.4 基于裂纹扩展的损伤发展模型38-40
  • 3.3 实测多次爆破下围岩松动圈的变化40-49
  • 3.3.1 波动方程41-42
  • 3.3.2 测试方案及结果42-46
  • 3.3.3 实验数据分析46-49
  • 4 多次爆破下围岩累积损伤的数值模拟研究49-61
  • 4.1 引言49
  • 4.2 ANSYS/LS-DYNA程序介绍49-51
  • 4.2.1 LS-DYNA简介49-50
  • 4.2.2 Lagrange、Euler和ALE算法50-51
  • 4.2.3 LS-DYNA爆炸分析51
  • 4.3 岩体本构模型及材料参数51-54
  • 4.3.1 模拟方法51-52
  • 4.3.2 岩石动态本构模型52-54
  • 4.3.3 炸药以及炮泥的材料模型和及状态方程54
  • 4.4 数值模拟研究54-60
  • 4.4.1 计算模型54-55
  • 4.4.2 模型测点布置55-56
  • 4.4.3 数值模拟分析56-60
  • 4.5 本章小结60-61
  • 5 巷道围岩在多次爆破下的工程现场研究61-75
  • 5.1 引言61
  • 5.2 地质雷达测试技术61-65
  • 5.2.1 LTD-2100型探地雷达简介61-63
  • 5.2.2 LTD-2100型探地雷达数据后处理63-65
  • 5.2.3 探地雷工作原理65
  • 5.3 现场实测研究65-73
  • 5.3.1 工程概况65-67
  • 5.3.2 测点布置67-68
  • 5.3.3 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68-73
  • 5.4 本章小结73-75
  • 6 结论与展望75-77
  • 6.1 结论75-76
  • 6.2 展望76-77
  • 参考文献77-81
  • 致谢81-82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占利;;岩体裂隙的分形研究[J];矿业快报;2005年11期

2 И.Ф.帕达波;李一仙;;岩体状态的控制效果[J];国外采矿技术快报;1986年19期

3 黄苹苹;论岩体的可爆性[J];长沙矿山研究院季刊;1989年04期

4 李云鹏;岩体裂隙扩展动态跟踪模拟[J];西安矿业学院学报;1995年S1期

5 周维垣,杨若琼,尹健民,王志人;三维岩体构造网络生成的自协调法及工程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年01期

6 李泽荃;白玉奇;张瑞新;温晓可;巴全光;郝亦纯;;岩体裂隙网络的小世界特性[J];金属矿山;2014年04期

7 刘桂丽;张永亮;蔡嗣经;;矿山井下岩体裂隙变形与水渗流关系模型[J];金属矿山;2010年07期

8 王恩志;岩体裂隙的网络分析及渗流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3年03期

9 范留明,李宁;基于数码摄影技术的岩体裂隙测量方法初探[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10 E.B.库兹明;周正濂;;注入聚氨脂树脂加固矿块底部结构的岩体[J];国外采矿技术快报;1985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真荣;阎榕龄;张宇飞;;计算岩体裂隙水流和工程反分析软件[A];土木工程计算机应用文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学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3年

2 向晓辉;王俐;;三峡库区高阳段库岸岩体裂隙网络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3 李最雄;张鲁;王旭东;王享通;;砂砾岩石窟岩体裂隙灌浆的进一步研究[A];全国首届岩石锚固与注浆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4 卢刚;周志芳;;软硬互层状岩体的裂隙网络模拟[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何杨;柴军瑞;李康宏;;变开度的岩体裂隙网络非稳定渗流数值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6 阮文军;;基于浆液粘度时变性的岩体裂隙注浆扩散模型[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7 王成;林胜;;岩体裂隙受内压力的弹塑性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付金伟;朱维申;王向刚;;多裂隙岩体裂隙扩展过程一种新的数值模拟方法及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白国良;李树志;;采动岩体宏观力学参数估计研究[A];全国“三下”采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马宇;赵阳升;段康廉;;岩体裂隙网络的三维分形仿真[A];第一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贺凯;塔柱状岩体崩塌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王凤艳;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快速获取岩体裂隙信息的工程应用[D];吉林大学;2006年

3 朱红光;破断岩体裂隙的流体流动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4 王建秀;腐蚀损伤岩体中的水化—水力损伤及其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5 王国艳;采动岩体裂隙演化规律及破坏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6 陈祥军;基于随机结构模型的溶蚀岩体渗漏分析在水布垭工程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7年

7 殷德胜;岩体渗流与应力分析的数值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建强;断层带岩体三维渗流场分析及程序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李聪聪;动力作用下岩体裂隙扩展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亚楠;多次爆破振动下岩体开挖累积损伤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秦强;深埋岩体裂隙渗流-变形耦合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1年

5 刘善利;饱和岩体热流固耦合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6 刘海军;基于蒙特卡罗法的岩体裂隙网络模型及渗透张量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王肖珊;岩体裂隙网络的渗流计算及分形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8 陈星;岩体加卸荷破坏的力学特性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三峡大学;2011年

9 付小平;岩体力学中节理裂隙损伤边界元方法与程序[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杨磊;岩体三维裂隙拉伸断裂机理的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363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1363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f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