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D-InSAR技术与ArcGIS软件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
本文关键词:融合D-InSAR技术与ArcGIS软件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
更多相关文章: 开采沉陷 D-InSAR ArcGIS 干涉影像 GAMMA 相位解缠
【摘要】: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存在卫星重访周期较长的不足,导致矿区开采沉陷监测精度不高,难以适应矿区开采沉陷动态监测的要求。为此,以双鸭山某矿区为例,将D-InSAR技术与ArcGIS软件进行有机结合进行开采沉陷监测分析。首先选择该矿区2014年10—11月3景C波段TerraSAR影像作为干涉影像数据,构成了3个干涉影像对;然后针对In-SAR干涉影像存在的基线误差、大气误差、地形误差以及时间失相关等,以GAMMA软件为平台,通过精细二轨D-InSAR模式,进行干涉影像对配准、基线估计、相位解缠处理,提高D-InSAR干涉影像精度;最后将D-InSAR差分干涉影像与开采平面、开采计划以及水准测量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矿区开采沉陷区域的空间动态分布位置,并将D-InSAR差分干涉影像导入ArcGIS软件对矿区开采沉陷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干涉影像对1、2、3的时间间隔分别为11,22,33d,期间矿区的最大沉陷量分别为40,41,45mm,平均沉陷量为0.86mm/d,区内同期水准测量获得的沉陷量平均为0.92mm/d,可见,融合D-InSAR技术与ArcGIS软件的开采沉陷监测方法有一定的精度。
【作者单位】: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系;山东正元数字城市建设有限公司;
【分类号】:TD326
【正文快照】: 利用D-In SAR技术可得到具有较高精度的地表垂直变形信息,相对于传统水准测量、GPS差分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具有高分辨率、高覆盖度、全天候测量、低成本等优点[1-4]。但由于卫星重访周期较长,使用不同成像时间获取的D-In SAR影像组成影像对进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君利;;浅谈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J];职业;2008年14期
2 从常奎;陈娜;朱磊;;煤矿开采沉陷及其治理对策[J];陕西煤炭;2008年03期
3 张天生;;浅谈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J];河北煤炭;2010年04期
4 崔德仁;长壁重复开采沉陷“活化”机理和规律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6年03期
5 李海龙;;关于煤矿开采沉陷及减沉控制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14年01期
6 朱孔盛,郭恒庆,张东俭;济宁矿区开采沉陷与综合治理[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0年01期
7 吴侃,靳建明,王卷乐;开采沉陷时序预测技术[J];测绘工程;2001年04期
8 陆晋湘,张志宏;煤矿开采沉陷对地面环境和建筑物的破坏损失[J];机械管理开发;2002年S1期
9 柴华彬,邹友峰,段振伟;开采沉陷相似现象群的分类方法[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卞正富;矿区开采沉陷农用土地质量空间变化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振琪;吴侃;顾和和;胡锋;刘德辉;;开采沉陷对耕地破坏的机理及其复垦对策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王金庄;戴华阳;郭增长;;开采沉陷若干理论与技术问题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廷春;石朝霞;张金泉;;多断层区煤矿开采沉陷的数值模拟分析[A];现代爆破理论与技术——第十届全国煤炭爆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余学义;种可;李邦邦;;陕北侏罗纪煤田开采沉陷损害控制及生态环境恢复重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5 崔保锋;;张北井田开采沉陷对环境影响及综合治理分析[A];全国开采沉陷规律与“三下”采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刘梅;曾勇;;矿区开采沉陷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A];煤矿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论文集[C];2005年
7 柴华彬;邹友峰;;模糊综合评判在开采沉陷对土地影响评价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黄乐亭;;开采沉陷力学的研究与发展[A];第六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隋旺华;;开采沉陷厚松散层应力变形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10 吴侃;靳建明;;开采沉陷中土体的失水固结研究[A];第六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盘县断江煤管站 谭旭;浅谈煤矿开采沉陷防控技术[N];贵州政协报;2008年
2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屯兰矿 仝金厚;论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的技术[N];科学导报;2010年
3 记者 高文静 刘飞;治理塌陷地[N];中国煤炭报;2009年
4 盘县红果镇煤管站 秦忠雄;煤矿区沉陷防治技术初探[N];贵州政协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丽艳;开采沉陷预测与数值分析中的三维地质建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2 任松;岩盐水溶开采沉陷机理及预测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3 蔡来良;适宜倾角变化的开采沉陷一体化预测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王建学;开采沉陷塑性损伤结构理论与冒矸空隙注浆充填技术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1年
5 贾瑞生;矿山开采沉陷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宋世杰;基于关键地矿因子的开采沉陷分层传递预计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7 刘玉成;开采沉陷的动态过程及基于关键层理论的沉陷模型[D];重庆大学;2010年
8 闫大鹏;基于D-InSAR技术监测云驾岭煤矿区开采沉陷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周大伟;煤矿开采沉陷中岩土体的协同机理及预测[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10 贺桂成;缓倾斜层状矿体开采沉陷预测与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亚捷;黄沙煤矿开采沉陷规律离散元法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吴晨亮;基于Matlab的开采沉陷预测交互式可视化分析系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刘哲;基于D-InSAR的煤矿开采沉陷形变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冯婷婷;D-InSAR技术在神东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中的应用[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刘国志;矿区开采沉陷系统的开发及其在三道沟煤矿中的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6 冀伟珍;渭北煤矿区开采沉陷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及防治对策[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7 娄宁;开采沉陷区环境影响及其预计评价系统[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8 王珊珊;矿区开采沉陷时空分析研究与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9 陈祖玺;山区开采沉陷监测及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10 沈奇;梧桐庄矿岩层力学参数反演与开采沉陷规律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本文编号:1144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144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