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黄土地层深基坑变形与支护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复合黄土地层深基坑变形与支护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复合黄土 深基坑工程 钻孔灌注桩 变形 支护结构参数优化
【摘要】:本论文以西安市地铁三号线一期工程鱼化寨站深基坑工程为研究背景,通过理论分析和MIDAS-GTS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采用钻孔灌注桩加钢管内支撑支护结构体系下深基坑工程支护桩桩身水平位移、坑底隆起和深基坑工程附近地面沉降的变形规律进行研究,同时对本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体系关键参数进行数值模拟优化研究。(1)以西安市地铁三号线一期工程鱼化寨站深基坑工程的工程概况及工程环境为依据,经过对比分析择优选取了本车站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体系,最终采用钻孔灌注桩+钢管内支撑的支护形式。并按照规范要求,对本车站深基坑支护结构体系参数进行初步设计。(2)综合考虑了土层物理力学参数、支护体系、边界条件、施工超载、自重以及开挖过程的因素,通过MIDAS-GTS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鱼化寨站深基坑工程开挖与支护全工况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钻孔灌注桩桩身水平位移、坑底隆起和深基坑工程附近地面沉降的变形规律及成因。随着基坑向下开挖,支护桩桩身水平位移逐渐增大,并且最大位移值有向下发展的趋势。在完成工况一和工况二时,支护桩桩身水平位移变化曲线呈现“类大肚子形”,这是由于施加第一、二道钢管支撑和圈梁的缘故,内支撑体系限制桩身向坑内移动。在完成工况三和工况四时,支护桩桩身水平位移变化曲线呈现线性形状,这是由于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大凸显出支护桩入土深度不够大,导致地层、支护桩和内支撑体系不能很好地发挥支护作用,桩身底端向坑内方向移动效应增强。随着基坑向下开挖,坑底隆起值逐渐增大,每次开挖完成后坑底隆起变形规律基本保持一致,呈现基坑开挖区域内中间位置变形大,基坑壁位置变形小的对称分布形式。工况一和工况二完成时基坑开挖深度最大只有8m,支护体系很好地限制了坑底隆起,所以坑底隆起值较小。在工况三和工况四完成时,坑底隆起值增长幅度很大,最大值达到64.97mm和112.5mm,这是因为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大,凸显出支护桩入土深度不够大,导致基坑支护体系不能很好地发挥支护作用,桩身底端向坑内方向移动效应增强,从而挤压坑内土体产生较大隆起变形。基坑附近地面变形均呈现先隆起后沉降直到沉降趋于稳定的变形规律,并且随着基坑向下开挖,地面沉降值逐渐增大。在支护桩顶端附近的土体发生隆起,主要是由于第一道钢支撑和围护桩刚度大,桩顶端向坑外变形挤压土体产生隆起。(3)对单一黄土与复合黄土地层中深基坑的变形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桩身长度范围内随着深度增加,单一黄土地层中深基坑桩身水平位移变化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而且变化曲线比较平滑,这和单一黄土地层中作用在深基坑工程桩后的土压力从上到下呈现线性连续分布有关。复合黄土地层中桩身水平位移也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区别在于变化曲线整体不平滑,而是由几段平滑的曲线组合而成,呈现阶段性变化的特点,这是不同性质土体作用在桩身上的土压力变化规律不同导致的。(4)运用MIDAS-GTS三维数值模拟软件对鱼化寨站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体系关键参数(桩体直径、桩体长度、钢管内支撑水平间距)进行了数值模拟优化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位移变形曲线得到了优化结果。桩体直径优化结果为0.8m,桩体长度优化结果为26m-28m,钢管内支撑水平间距优化结果为5m。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3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高;吴小将;;差异环境保护等级下基坑变形计算方法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2 王体广;;软土地区深基坑变形过大的原因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0年03期
3 王明;;向量机分析在深基坑变形监测预测中的应用[J];露天采矿技术;2013年08期
4 范士凯;;论不同地质条件下深基坑的变形破坏类型、主要岩土工程问题及其支护设计对策[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年S1期
5 赵洪波;深基坑变形预测的支持向量机方法[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05期
6 郭健;杨奇妹;;深基坑变形的智能预测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7 王荣彦;;复杂环境条件下高水位深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探讨[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2年04期
8 袁兵权,张杰,邓能兵;近代冲积平原上深基坑变形破坏模式及监测[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刘勇健,李彰明,张建龙,易又庆;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深基坑变形实时预报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6期
10 任建喜;高立新;刘杰;张琨;池鹏;;深基坑变形规律现场监测[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师旭超;巴松涛;;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的深基坑变形预测[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叶俊能;刘干斌;;宁波地区深基坑工程施工预警指标及风险评估研究[A];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建设第2届学术研讨会交流报告[C];2011年
3 张康;崔江余;;石家庄某深基坑变形数值分析[A];第十届建构筑物改造和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工程质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4 楼楠;胡玉祥;;基于非固定站模式的大型深基坑变形监测[A];第二十一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建华;徐中华;陈锦剑;王卫东;;上海软土地区深基坑连续墙的变形特性浅析[A];上海软土地区深基坑技术新进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贾坚;;控制深基坑变形的坑内加固技术研究[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建华;徐中华;陈锦剑;王卫东;;上海软土地区深基坑连续墙的变形特性浅析[A];上海软土地深基坑技术新进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任旺瑜;王建秀;;基于混沌理论和模糊控制理论的深基坑变形预测研究[A];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20周年庆典会议研究短文集[C];2009年
9 张冬至;;浅谈深基坑变形监测工作的质量控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一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艳滨;;上海外滩通道长大深基坑工程对紧邻风貌建筑群的保护技术[A];第九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杨青;深基坑工程优化设计理论与动态变形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2 卢一凡;武汉地区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安全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沈细中;深基坑工程基本过程数值模拟及实时优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冯勇;寒冷地区深基坑土钉支护的环境事故及其防治技术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5 许婷华;青岛沿海地区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案优化与质量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6 单宝学;凯莱大酒店深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7 李志高;地下综合体深基坑施工环境影响及保护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徐中华;上海地区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变形性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李连祥;冲积地层的开挖与支护设计及工程决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10 丁敏;深基坑支护细部结构优化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应举;深基坑开挖过程的数值模拟及稳定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孙学聪;深基坑变形监测及变形预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刘安宁;黄土地区深基坑坑角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朱凤君;锚拉排桩技术在城市深基坑中的适用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汪磊;紧邻高速公路偏压深基坑稳定性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6 李晓婉;软土填海区域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预警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钱希坤;软弱地层不同支护刚度深基坑数值仿真分析与变形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8 王磊;逆作法深基坑监测数据处理与变形预测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9 卢福钊;广州番禺某深基坑桩锚支护数值模拟研究与监测数据分析[D];暨南大学;2015年
10 胡聂雷;深基坑支护及施工风险评估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075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207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