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整层弃煤开采岩层控制基础理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整层弃煤开采岩层控制基础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复合残采区 刀柱开采 中部残煤 应力分布 移动变形 结构形式 煤柱(群)稳定性 可行性
【摘要】: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整层弃采残煤在我国许多矿区广泛赋存,其储量可观,具有良好的开采价值。近年来,越来越成为广大研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关注的焦点。受上下煤层多重柱式开采的叠加影响,复合残采区中部整层弃煤开采时的矿压显现特征、采场岩层的移动变形、可行性判定和矿压控制技术等与传统的残采区上行开采、保护层卸压开采、解放层卸压开采和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等相比均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明显的特殊性;资源整合推进以来,许多矿区生产实践中纷纷面临着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整层弃煤的开采问题,却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与成套的技术方法来科学地指导其安全开采。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系统地开展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整层弃煤开采岩层控制基础理论的研究。本文选取山西焦煤集团公司西山煤电白家庄煤矿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弃采的7号残煤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研究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整层弃煤开采采场岩层的应力分布、移动变形和结构方式的时空演化规律,分析复合残采区遗留煤柱(群)的稳定性,探讨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整层弃煤开采可行性的判定理论与方法,进而形成指导中部整层弃煤安全高效开采的岩层控制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复合刀柱开采对采场岩层应力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应力分布经历了“原始平衡态——初始波态平衡——新波态平衡”的转换与演化;中部残煤开采过程中采场岩层应力场的时空演化规律为:采场工作面两侧支承压力会逐渐聚集与叠加,而其中部则表现出明显的卸压效应。(2)复合刀柱开采对采场岩层移动变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移动变形经历了“原始静态——‘VVVV’态——新‘VVVV’态”的转换与演化;中部残煤开采过程中采场岩层变形场的时空演化规律为:采场顶板岩层的垂直位移会明显增大,而其底板岩层的垂直位移由于底鼓效应会微弱减小。(3)复合刀柱开采对采场岩层结构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刀柱开采后,采场岩层结构形式主要由下部煤层残采区直接顶上方起承载作用的“承载层”组成,其力学模型可以简化为等效弹性受压直杆(群)上受均布载荷的矩形平板,可以通过计算弹性受压直杆上矩形平板的强度,分析和判别承载层的稳定性;复合刀柱开采以后,采场岩层的结构形式主要由上位层间岩层中起控制作用的“控制层”组成,其力学模型可以简化为等效弹性受压直杆群(上)四边固支受集中载荷的矩形平板,运用载荷叠加法可以计算四边固支受集中载荷弹性矩形平板挠度,进而分析控制层的稳定性。中部残煤开采过程中采场岩层的结构主体由“上控制层+下承载层”组成,其宏观整体性和连续性基本能够保持。(4)运用极限强度理论的分析结果知,当1.5sf?时,复合残采区遗留煤柱(群)的稳定性良好;运用渐进破坏理论的分析结果知,当复合残采区遗留煤柱(群)中弹性区域的宽度2a满足2a?0.65a或120.65a aa??时,其能够保持长期稳定,反之则不然;运用尖点突变理论的分析结果知,复合残采区遗留煤柱(群)屈服区域的宽度与煤柱宽度的比值大于88.08%时,才会发生突变失稳破坏。(5)基于“上控制层+下承载层”的岩层结构,提出了定量判别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整层弃煤开采可行性的技术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82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山;;柯矿残采回收实践[J];新疆有色金属;1993年01期
2 唐红波;李三治;;梳理资源 因地制宜 大胆创新实现残采工作新突破——论上宫金矿Ⅱ号脉残采[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15期
3 柳云龙;;衰老矿井残采块段安全高效回采[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05期
4 贾光胜,李晋平,康立军,李洪武,王建强,胡守平;综放高效回收残采区的试验研究[J];煤矿开采;1999年04期
5 王成东;;下盘脉外工程在残采中的应用[J];黄金科学技术;2006年03期
6 石国荣;;浅谈煤矿残采中的安全措施[J];矿业快报;2007年07期
7 程宏;杨久林;温海民;康志强;;某矿残采边坡应力场分布规律模拟研究[J];现代矿业;2011年07期
8 覃和醒;加强地质和残采工作延长矿山寿命[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4年03期
9 邱俊刚;王卓;王瑞星;刘兆满;赵杰;;残采贫矿回收技术研究[J];中国矿山工程;2011年06期
10 田振清;;煤矿残采采区的开采方案设计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党权;佘昌亚;孙德胜;;湖北三鑫公司残采中段资源的充分回收及利用[A];全国金属矿山采矿新技术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红军;;缓薄矿体残采工艺研究[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谷延玲 钟雪梅;康矿依靠科技破解残采难题[N];邯郸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冯国瑞;残采区上行开采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9年
2 王建国;残采期抚顺西露天矿边坡动力响应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白锦文;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整层弃煤开采岩层控制基础理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游勋;金鑫金矿残矿资源回收方案优选及其安全性评价[D];江西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14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214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