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化能指标研究不同变质程度烟煤的自燃倾向性
本文关键词:基于活化能指标研究不同变质程度烟煤的自燃倾向性
更多相关文章: 烟煤 活化能 自燃倾向性 变质程度 耗氧速率
【摘要】:为了研究以活化能指标判定不同煤的自燃倾向性,选取了4种不同变质程度烟煤煤样,通过煤自燃性升温实验,并结合公式计算得出不同温度时刻煤样氧化的耗氧速率;运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计算出煤样的表观活化能。研究结果表明:以表观活化能表征煤自燃倾向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不同变质程度煤样的指前因子变化不大,则变质程度越高,煤表观活化能越大,煤越不易自燃;若不同变质程度煤样的指前因子变化较大,则需要综合考虑指前因子和表观活化能来判断煤自燃倾向性。煤的指前因子越大且表观活化能越小,表征煤越易自燃;反之,煤的指前因子越小且表观活化能越大,表征煤越不易自燃。
【作者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361129) 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2012KW-27-01)
【分类号】:TD752.2
【正文快照】: 煤自燃倾向性是表征煤自燃难易程度,并决定煤实际自燃危险的关键内在属性[1-2],对矿井煤自燃防治意义重大。目前,国内外有关研究人员已经通过多种方法来鉴定煤的自燃倾向性,包括奥氏法、着火点法、交叉点温度法、差示量热法、静态动态吸氧法等[3-5]。煤自燃可以用宏观动力学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仲晓星;王德明;尹晓丹;;基于程序升温的煤自燃临界温度测试方法[J];煤炭学报;2010年S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茂华,陈宝智,许开立;矿井内因火灾的突变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2 余明高;鲁来祥;常绪华;邓权威;李红超;;煤巷高冒区遗煤自燃数值模拟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3 马汉鹏;陆伟;王宝德;;煤自燃过程指标气体产生规律的系统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7年06期
4 吴珍,刘雅俊,常兴武,张伯营;综放工作面注氮工艺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5 王洪德,纪传仁,王森林;利用调风原理实现火区下安全回采[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6 王洪德,狄英全,肖佳新;用BP算法实现待开采煤层自然发火危险性预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7 田瑞云,张永吉;神东矿区开采矿井的安全程度及抗灾能力评价[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8 李宗翔,许端平,刘立群;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划分的数值模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9 秦书玉,陈长华,李健;煤炭自燃早期预报的模糊聚类关联分析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梁晓瑜,王德明;水分对煤炭自燃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永亮;防治煤自燃的悬砂胶体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2 郭小云;煤自燃倾向性的氧化动力学测定装置设计理论与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王洪德;基于粗集—神经网络的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理论与方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4 陈长华;基于模糊渗流理论的采场自然发火位置预测模型及其相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5 李崇山;煤巷自燃非线性流固热耦合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6 李孜军;硫化矿石自燃机理及其预防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李宗翔;高瓦斯易自燃采空区瓦斯与自燃耦合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8 仲晓星;煤自燃倾向性的氧化动力学测试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9 李林;煤自然活化机理及自燃过程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10 田兆君;煤矿防灭火凝胶泡沫的理论与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雅迪;基于指标气体变化规律的煤氧化自燃预报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2 陈明义;海石湾井田油页岩特征及防灭火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剑,王继仁,孙宝铮;煤的活化能理论研究[J];煤炭学报;1999年03期
2 邓军;杨戍;;双鸭山集贤煤矿煤样自燃性程序升温实验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兴仁;用极微弱萤光法评价油炸用油的氧化变质程度[J];食品工业科技;1981年04期
2 张卫,曾凡桂;中等变质程度煤中羟基的红外光谱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3 康西栋,胡善亭,潘治贵,潘银苗,王凌志;煤的变质程度对焦炭结构构造的影响[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4 曲星武,王金城;煤的X射线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0年02期
5 李家铸;;用热解—气相色谱技术判别煤的变质程度和粘结性能[J];煤炭分析及利用;1988年03期
6 A.Г.艾鲁尼 ,B.A.鲍宾 ,A.A.高尔曼洛夫 ,曾庆阳;煤体中CH_4与CO_2平衡吸附实验数据分析[J];煤炭工程师;1988年05期
7 戴中蜀;;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煤岩特征及其加热动态[J];武汉钢铁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8 张庆玲,崔永君,曹利戈;压力对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吸附性能影响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4年01期
9 王超,王大庆,宋爱霞,郑雪萍,王小刚;中、低角区煤的X射线衍射特点初探[J];湘潭矿业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10 ;有关无烟煤的变质程度及甲烷含量[J];天然气工业;198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峗;申振华;成联正;;煤岩变质程度、活化能与吸附气体能力的关系探索[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君安;;粒度对高变质程度煤结焦性影响的研究[A];2012冀苏鲁皖赣五省金属(冶金)学会第十六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赵巧静;唐跃刚;;不同变质程度的高硫煤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妮;不同变质程度煤热解甲烷生成特征及反应机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2 施玉佳;基于光谱技术的牛奶品质及其变质程度的鉴定方法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年
3 李旭;不同变质程度煤比表面积与吸附特征关系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7年
4 段春雷;低中变质程度煤的结构特征及热解过程中甲烷、氢气的生成机理[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52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252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