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扬尘源成分谱化学组分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采矿扬尘源成分谱化学组分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颗粒物 采矿扬尘 源成分谱 比值分析 分歧系数
【摘要】:扬尘是颗粒物的一种重要污染源类,主要包括土壤扬尘、道路扬尘、建筑扬尘、采矿扬尘等,但是针对采矿扬尘源成分谱的分析较少见。以采矿扬尘为研究对象,进行源样品采集和化学组分分析,构建相应的源成分谱,同时还与其他典型的污染源类(土壤扬尘、建筑扬尘、煤烟尘)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采矿扬尘中主量成分为Si、Al、Ca、有机碳(OC)和Fe,其质量浓度分别为(0.13±0.01)、(0.07±0.01)、(0.07±0.02)、(0.03±0)、(0.02±0)g/g。(2)采矿扬尘中Al/Si、Al/Ca、Si/Ca与其他源中对应的比值较相似,无明显的特征,说明采矿扬尘源成分谱与其他源具有较强的相似性。(3)采矿扬尘与土壤扬尘、建筑扬尘、煤烟尘源成分谱的分歧系数分别为0.49、0.36、0.39,表明采矿扬尘与其他3类源成分谱之间可能相似。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湖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1207070、No.41205089)
【分类号】:X751
【正文快照】: 当前我国PM2.5污染严重,解析其来源是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之一[1-4]。建立系统完善的源成分谱是开展源解析工作的基础,因此采集污染源样品并对其进行化学组分分析,获得可靠的源成分谱有助于得到可靠的源解析结果。这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关于PM2.5源成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银厂,白志鹏,朱坦;大气颗粒物二重源解析技术原理与应用[J];环境科学;2002年S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磊;张卫东;蒋昌潭;赵琦;;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的遗传算法模型的改进[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6期
2 邹长武;郑雪峰;印红玲;;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化学质量平衡模型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3 郑雪峰;邹长武;印红玲;;基于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混合尘源解析新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4 金永民;解宇;;利用二重源解析技术解析抚顺市大气颗粒物的来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8期
5 矫淑卿;;浅谈二重源解析技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6 芮冬梅;陈建江;冯银厂;;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PM_(10))来源解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4期
7 郭光焕;吴建会;;城市扬尘及其来源解析技术[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年04期
8 吴建会;朱坦;冯银厂;毕晓辉;李景平;;太原市环境空气中TSP和PM_(10)来源解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8年04期
9 郭光焕;白志鹏;王芳;韩斌;吴建会;;大气颗粒物“二重源解析”技术的误差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9年01期
10 郭光焕;吴建会;刘洁;;城市道路尘的二重源解析方法与应用实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裴宗平;韩宝平;郝红艳;罗云建;王浩正;;扫描电镜分析在徐州市大气颗粒物(TSP)源解析中的应用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普;周来东;王治渊;;成都市城区大气颗粒物估计背景值研究[A];成都市科技年会分会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空气环境污染防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龙红艳;都基俊;邓双;张凡;黄妍;;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4 袁鸣蔚;吴亦潇;牛志华;鲁蕾;张维昊;;基于科技论文产出的源解析受体模型CMB、PMF比较综述[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六章)[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樊曙先;南京市区与郊区气溶胶PM_(2.5)元素及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的对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2 钟宇红;环境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无机组分源解析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彭希珑;南昌市大气PM_(10)、PM_(2.5)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D];南昌大学;2009年
4 刘彦飞;哈尔滨市可吸入颗粒物物理化学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5 张华;徐州市区大气颗粒物及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污染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6 邱立民;城市大气中颗粒物源解析的不确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史国良;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复合受体模型的研究和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分定;PMF、CMB、FA等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模型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孙敬敏;污染源成分谱分析及CMB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高佳琦;深圳市大学城大气颗粒物(PM_(2.5))污染特征分析及源解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邵冬海;大连城市空气特征污染物TSP源解析及污染控制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5 孙伶俐;武汉理工大学南校区TSP源解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赵前程;乌鲁木齐市低空下道路两侧TSP及其铅污染特征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年
7 范莹;青岛市大气颗粒物的定量源解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8 李海燕;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途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9 倪刘建;南京市不同功能区大气降尘性质及其对土壤影响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10 袁春欢;哈尔滨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组分及来源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伯光;冯志诚;周炎;刘慧璇;;聚氨酯合成革厂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成分谱[J];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09期
2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景毅;源成分谱替代与受体数据扩展的方法及在兰州市PM_(10)源解析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4年
2 余宇帆;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工业VOCs源排放成分谱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邹明;LED分谱检测与分选设备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255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255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