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二氧化碳提高煤层气产气率机理的实验研究及应用
本文关键词:超临界二氧化碳提高煤层气产气率机理的实验研究及应用 出处:《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 渗透率 吸附解吸 驱替 CT扫描 工业试验方案
【摘要】:我国多数煤矿属于高瓦斯矿井,瓦斯作为煤矿五大灾害之首,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重大。目前煤矿瓦斯主要采用开采前抽采一部分,大量的瓦斯则在煤炭开采时,直接排向大气,由于瓦斯的温室效应,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另一方面,瓦斯也是可以利用的能源资源,俗称煤层气,其主要成分与天然气相近,主要是由甲烷组成的。科学合理的开发煤层气资源,能降低煤炭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节约资源。更重要的是,对煤层气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能有效的改善我国现在的能源结构,解决因煤炭造成的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近些年,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先进的煤层气开采方法,叫超临界流体技术。而在开采煤层气过程中,我们最常用的是超临界二氧化碳,所谓超临界二氧化碳,就是当温度高于临界温度31.1℃,压强高于临界压强7.38MPa,此时的二氧化碳密度与液态二氧化碳密度相近,黏度却与气态二氧化碳相近,扩散系数却比液态二氧化碳大将近100倍的高密度流体。超临界二氧化碳不仅有注气增产的优点,并且超临界二氧化碳有萃取能力,可以萃取出煤层中的部分有机物,可以增大煤层中裂隙的张度和气体运移通道的尺寸,从而增大煤层的渗透率,进而提高煤层气的采出率。为此,本文进行了有关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一些基础性实验,研究了煤样渗透率随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规律、煤样吸附解吸瓦斯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和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替增气机理,比较分析了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替过程中温度的作用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本身的作用,并且比较了驱替实验前后试件细观裂隙的变化情况。最后我们根据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替瓦斯实验结果,研究分析了小规模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替瓦斯的工业试验的初步方案和预期效果。本文主要结论有:(1)在进行渗透率实验时,在常温、40℃、60℃和80℃条件下,保持孔隙压力一定,随着体积应力的增大,煤样渗透率呈递减趋势。在常温条件下,保持煤样的体积应力不变,随着孔隙压力的增大,煤样的渗透率先减小后增大,在40℃、60℃和80℃这三种温度条件下,保持煤样体积应力不变,随着孔隙压力的增大,煤样的渗透率一直在增大。当体积应力为24mpa时,煤样渗透率最大值对应的临界温度为60℃,当体积应力为30mpa时,煤样渗透率最大值对应的临界温度为40℃。(2)在进行吸附解吸实验时,在常温、40℃、60℃和80℃的温度条件下,解吸率分别是34%、46.5%、54.1%和59.4%,说明了随着温度的升高,煤样吸附瓦斯气体的能力在下降,而解吸瓦斯气体的能力在上升。温度的升高,有利于煤样对瓦斯气体的解吸,不利于煤样对瓦斯气体的吸附。(3)在进行驱替实验时,在二氧化碳压力为8mpa,温度为常温、40℃、60℃和80℃的条件下,驱替效率分别是58.3%、68.4%、75.6%、和81.7%。说明了超临界二氧化碳确实可以大幅度提高煤层气的采出率。并且通过对比驱替实验前后煤样横截面的ct扫描图像可知,由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作用,煤样裂隙明显发育,增大了煤层中孔裂隙的张度和气体扩散和运移通道的尺寸,并且裂隙贯穿煤样的整个横截面,形成网络型裂隙结构,煤样渗透性较驱替实验之前有很大提高。(4)针对某矿井设计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开采煤层气的工业试验初步方案,采用了井上下联合注超临界二氧化碳开采煤层气的方法。根据项目投资概算可知,该项目的初期投资大概为240万元,吨煤增加成本为19元,煤层气的吨煤收入为24元,并且在瓦斯抽采之后,使双巷通风变为单巷通风,节约巷道施工费、减少煤柱损失、增加采煤量和减少通风费用,所以该方案经济上是可行的。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现福;陈鸣才;陈德宏;王长安;许凯;;超临界二氧化碳在高分子合成及加工领域的应用[J];高分子通报;2006年07期
2 包焕升,夏书申;采用液体或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技术的酒精生产新工艺[J];中国酿造;1992年06期
3 邱凤鸣;许海育;;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J];济南纺织化纤科技;2003年04期
4 邓一泉;姚金波;王刚;;染整加工中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应用和研究现状[J];上海毛麻科技;2008年02期
5 周忠清;超临界二氧化碳化学[J];上海化工;1996年03期
6 杨永健;蛋白质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析出[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7年01期
7 孙均华,江焕峰;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几种纤维素溶解性质的研究[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1年03期
8 孟鑫;;超临界二氧化碳在纺织中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2007年04期
9 文曜;;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最新应用[J];化工之友;1997年02期
10 何涛,胡红旗,陈鸣才,吕社辉,刘红波;超临界二氧化碳—高分子化学中的绿色介质[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维才;罗文华;张广丰;陈晓谋;;超临界二氧化碳清洗铀样品技术[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2 苏畅;王小丰;;超临界二氧化碳的γ-癸内酯萃取研究[A];2006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雍莉;;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何良年;杜亚;王金泉;田杰生;岳晓东;孔德林;;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及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化学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焦吉庆;陈六平;刘鑫;高伟;王成卫;冯华杰;赵晓岚;;在水和超临界二氧化碳体系中合成花状纳米结构的PbS[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王天强;周蜜;刘钰;郝建原;;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二VA烷酮聚合产物形态和尺寸的调控[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王瑞和;霍洪俊;倪红坚;;超临界二氧化碳井筒内携岩机制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A大会报告[C];2014年
8 范志;孙宝江;孙文超;张洪坤;郭艳利;;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液增黏实验方法浅析[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D水动力学实验和测试技术[C];2014年
9 韩炜;周跃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中药新药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药用新辅料与中药制剂新技术应用研讨会会议论文资料[C];2006年
10 刘国柱;米镇涛;;超临界二氧化碳抗溶剂结晶在制药技术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传质与分离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曾敏;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示范装置将建[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孙俊波;超临界CO_(2)替代有机溶剂大有可为[N];中国化工报;2002年
3 汪携;超临界二氧化碳清洗实现无损伤[N];中国化工报;2009年
4 记者 李闻芝;我国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实现突破[N];中国化工报;2010年
5 于德福;二氧化碳显威高新领域[N];中国矿业报;2003年
6 熊昌彪;我国中药萃取技术产业化获成功[N];中国医药报;2007年
7 潘汉勤;美晨斥巨资建高新科技园[N];广东科技报;2000年
8 孙成龙;细菌推动绿色化工[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成卫;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医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2 杜玉昆;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破岩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磊;超临界二氧化碳剥蚀原油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燕俊鑫;超临界二氧化碳提高煤层气产气率机理的实验研究及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王晓虎;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表征[D];新疆大学;2011年
4 白玉;联吡啶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萃取重金属离子效率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5 赵松伟;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动和传热数值研究[D];郑州大学;2008年
6 孟准;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光聚合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7 陈佩;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聚(1-乙烯基咪唑)及其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8 闾肖波;苦杏仁苷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反胶团中的增溶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钟永林;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在岩石中吸附行为的分子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10 罗佳;超声波/超临界二氧化碳辅助挤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丙烯的研究[D];中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210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321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