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超千米深井施工迈步吊盘动力学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4 07:31

  本文关键词:超千米深井施工迈步吊盘动力学行为研究 出处:《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迈步吊盘 薄壁结构 半刚性连接 动力学 有限元


【摘要】:凿井吊盘是立井施工的井下工作平台,其性能直接决定了可采用的施工装备和工艺,对井建工程的安全、高效施工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地球浅部资源的快速消耗,资源开采深度逐渐向下延伸,目前国内已出现超千米深矿井40多对。对于超千米深井施工,传统的钢丝绳悬吊式吊盘存在调平控制困难、井内布置复杂等问题;而发展中的插梁式迈步吊盘由于需要在井壁上预制大量梁窝、影响井壁强度等,也无法大范围推广。因此,研发适用于超千米深井施工的新型迈步吊盘,已成为建井工程领域现实而迫切的需求。本文在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矿山大型机电装备可靠性”(项目编号:IRT1292)的资助下,设计了超千米深井施工的摩擦自锁式迈步吊盘,并对其工作机理和动力学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以期为超千米深井的安全、高效施工提供一种新的井下工作平台。首先,开展摩擦自锁式迈步吊盘结构设计及关键参数的研究。设计了超千米深井施工的摩擦自锁式迈步吊盘,并对其运动轨迹进行了规划;基于摩擦锥模型,对新型吊盘自锁/解锁的工作机理和关键参数进行了基础研究;采用层状弹性体系理论和Hankel积分变换,研究了新型迈步吊盘作用下混凝土井壁的应力场分布,提出了摩擦力集度上限的计算公式;搭建样机实验系统进行功能实验,验证了摩擦自锁式迈步吊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其次,开展基于一维高阶理论的迈步吊盘圈梁结构动力学特性的研究。提出了基于板壳自由振动模态的截面特征形变识别方法,提取了圈梁矩形截面的特征形变组合;综合采用模态叠加方法、Kirchhoff假定、Hamilton原理和Lagrange C0插值函数,建立了圈梁曲梁段的有限单元模型;结合法兰端板的集中质量模型,构建了圈梁结构一维高阶模型进行动力学特性研究;搭建了圈梁结构模态实验系统,采用实验方法验证一维高阶模型的可用性。然后,开展半刚性约束的迈步吊盘主梁结构动力学特性的研究。提取了主梁工字截面的特征形变组合,建立了主梁直梁段的一维高阶模型;提出了基于组件的半刚性连接一维化建模方法,分别建立了基于Bjerhammar伪逆矩阵的节点模型和基于一维高阶理论的连接板模型;采用能量原理,构建了半刚性约束主梁结构动力学分析的一维高阶模型;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相结合,研究半刚性约束主梁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并验证其一维高阶模型的可用性。最后,开展迈步吊盘承重梁系结构动力学建模和迈步过程瞬态动力学行为的研究。基于承重梁系结构的空间对称性,提出了对称和反对称1/2模型线性叠加逼近任意荷载工况的建模方法;结合薄壁梁体和半刚性连接的一维高阶模型,分别建立了承重梁系结构对称和反对称1/2模型的运动方程;采用空间向量分解方法建立荷载边界基于对称性的表达格式,构建迈步吊盘动力学分析的一维高阶模型;搭建了吊盘样机迈步实验系统,研究新型吊盘迈步过程的瞬态动力学行为,并验证理论模型的可用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26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志民;;半刚性连接节点在双层框架内力分析中的探讨[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2013年04期

2 魏旺来,闫振龙;钢结构半刚性连接设计[J];水泥工程;2005年05期

3 徐满华;考虑P-△效应的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近似计算[J];工程设计与建设;2005年05期

4 郑廷银;林沂祥;张淦明;;半刚性连接空间钢框架结构的二阶非弹性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5 李霞;;半刚性连接钢框架极限承载力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11期

6 杜加清;夏军武;;半刚性钢框架竖向跨间刚度计算[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完海鹰;方勇;;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在国外的研究和应用[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0年

2 王书报;杨家录;;具有半刚性连接结构的内力计算[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6年

3 舒兴平;胡习兵;向芳;丁国强;;钢框架半刚性连接性能研究综述[A];钢结构工程研究(五)——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新堂;李晓娟;李俊华;;半刚性连接钢框架支撑体系的极限承载力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程睿;崔佳;龙莉萍;;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有限元分析及近似计算[A];钢结构工程研究(四)——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6 张祥龙;周学军;;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稳定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皮海平;何建勤;刘坚;周观根;何林;;半刚性连接钢结构研究进展[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俊平;王孟鸿;邓立奇;;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地震反应时程分析[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舒兴平;胡习兵;向芳;丁国强;;钢框架半刚性连接性能研究综述[A];2004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宋庆彦;龙莉萍;崔佳;韦松;;梁柱带双腹板顶底角钢半刚性连接的试验研究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超千米深井施工迈步吊盘动力学行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完海鹰;钢结构半刚性连接体系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顾正维;钢结构半刚性连接的非线性分析[D];浙江大学;2003年

4 刘曙;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弹塑性性能及热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5 彭晓彤;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内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滞回性能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6 胡习兵;半刚性连接平面钢框架结构弹塑性分析及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7 卢小松;梁柱半刚性连接的M-θ关系及其对钢框架性能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8 刘清平;水平荷载作用下半刚性连接组合梁框架的实用设计方法[D];同济大学;2006年

9 李文岭;钢框架梁柱弱轴半刚性连接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0 赵楠;特高压输电塔半刚性连接节点受力性能及结构非线性分析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同泽玮;基于半刚性连接的钢折梁—混凝土柱结构计算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2 冯俊彪;平端板半刚性连接钢框架二阶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3 李鑫海;钢框架梁柱T型钢半刚性连接节点力学性能试验及数值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4 吴继亮;半刚性连接钢框架有限元分析与二阶近似计算[D];中南大学;2009年

5 宋晓星;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静动力性能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6 丁国强;半刚性连接空间钢框架二阶弹塑性理论分析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7 阎红伟;半刚性连接钢框架节点体系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8 叶学林;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稳定计算[D];福州大学;2004年

9 吴文军;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抗震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周楠楠;半刚性连接钢框架抗震性能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274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3274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8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