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富水软弱围岩大断面马头门围岩失稳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西部富水软弱围岩大断面马头门围岩失稳机理研究 出处:《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富水软弱围岩 流固耦合 蠕变 数值模拟 监测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口益增加,尤其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量巨大。浅部煤炭资源渐趋枯竭,在今后的时间里,对深部煤炭资源的开采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由于煤矿开采深度大,围岩应力大、地温高,围岩表现出明显的大蠕变、非线性变形特征。岩体的蠕变特性是指工程岩体在受到施工扰动时,岩体变形需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会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也会由于下一次的施工扰动打破而再经历一段时间再次重新进入稳定,在这个过程中,围岩应力也会出现重分布的现象。同时,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地下水对地下工程的稳定性有重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地下水的作用导致的工程事故也常有发生。由于岩体是一种可变形的多孔介质材料,围岩在受到扰动后的应力重分布过程中,围岩会发生变形,而围岩的变形就会直接影响到岩体的孔隙构造,从而导致岩体内部孔隙发生改变,地下水的渗流路径发生变化,流体渗流场受到影响。同时,流体渗流场的改变也会反过来对岩体的应力场产生影响。本文以塔然高勒副井马头门为工程背景,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围岩失稳机理,并具体分析了岩体埋深、岩体孔隙率、侧压力系数和岩体孔隙水压力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流固耦合作用下,岩体的埋深和孔隙水压力对围岩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在工程中应予以重点考虑。同时,本文还针对塔然高勒副井马头门围岩稳定性及马头门的支护设计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对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设计支护方案能满足围岩稳定性的要求,结构安全可靠。本文最后针对围岩的蠕变特性,结合围岩的蠕变曲线,对硐室二次衬砌的施作时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围岩等速蠕变阶段施加二次衬砌能最好的控制巷道围岩的变形,同时有利于结构的安全。相关结论可为以后的工程实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26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建明;肖长富;;岩体结构面试验研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J];勘察科学技术;1988年05期
2 周玉新,周志芳,孙其国;岩体结构面产状的综合模糊聚类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3期
3 曹明华;赵引;丁向东;邓争荣;;某水利枢纽坝址谷坡卸荷岩体性状[J];勘察科学技术;2006年04期
4 宋志建;;某工程原位岩体抗剪强度及岩体变形试验的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12期
5 周创兵;陈益峰;姜清辉;卢文波;;论岩体多场广义耦合及其工程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7期
6 高峰;王连国;;岩体结构面几何性质参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9年03期
7 何昌盛;;岩体构造特征评价指标分布规律研究及其在岩体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工程设计与研究;2009年01期
8 刘昌军;丁留谦;孙东亚;;基于激光点云数据的岩体结构面全自动模糊群聚分析及几何信息获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9 葛云峰;唐辉明;黄磊;王亮清;孙淼军;范怡静;;岩体结构面三维粗糙度系数表征新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12期
10 黄苹苹;岩体可爆性的模糊综合评判分级法[J];长沙矿山研究院季刊;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盛建龙;伍佑伦;朱瑞赓;;岩体结构面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工程应用[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徐继先;;岩体结构面三维随机模拟与岩体块度计算[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3 张文彬;;结构面在岩体的力学作用中起控制作用的机理研究[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上卷)[C];1988年
4 阎树魁;;控制岩体活动的地质因素分析[A];第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2年
5 井兰如;;岩体结构面随机网络及其在离散单元法、渗流计算以及块体分析理论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及模型试验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6 李荣强;孔德坊;;岩体结构面起伏特性的力学效应研究[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上卷)[C];1988年
7 杜景灿;陈祖煜;弥洪亮;汪小刚;贾志欣;;岩体结构面三维网络的计算机模拟[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杜景灿;陈祖煜;弥宏亮;汪小刚;贾志欣;杨镇;李新强;;岩体结构面三维网络的计算机模拟[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9 巩城城;马凤山;张亚民;王善飞;刘自成;;基于岩体结构面统计与分维数的岩体质量评价及其在矿山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10 夏熙伦;;三峡工程岩体结构面剪切流变试验研究[A];三峡工程坝址区工程地质与岩石力学研究文集(下册)[C];199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建龙;岩体结构面力学特征及地下工程结构稳定性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2 张宜虎;岩体等效水力学参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3 龚汉松;岩体爆破块度控制机理与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4 秦启荣;深部岩体结构面预测及其石油井壁工程稳定性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5 程骋;应变岩爆的岩体刚度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6 米德才;浅埋大跨度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工程地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7 谢冰;岩体动态损伤特性分析及其在基础爆破安全控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8 刘子侠;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岩体结构面信息快速采集的研究应用[D];吉林大学;2009年
9 刘s,
本文编号:1334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334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