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指标灰色模糊理论在煤层底板突水分区评价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 灰色模糊理论 模糊数学 突水危险性 突水预测 出处:《煤炭工程》2016年S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由于煤层底板突水预测兼备模糊性和灰色性的特征,将灰色模糊理论应用到突水危险性评价中,将袁店煤矿101、102采区10煤层底板突水预测看作是一个灰色系统的研究对象,选取岩溶裂隙发育、断裂分维值、隔水底板厚度、隔水底板岩性组合、含水层厚度等因素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灰色模糊运算和确定灰岩富水性等级,最终进行底板突水危险性等级分区。预测结果得出,采区以突水相对安全区和突水威胁区为主,部分区域为突水危险区,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应重点探查和治理。研究结果对矿井的安全开采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Abstract]:Because the prediction of water inrush from coal seam floor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fuzziness and grey, the grey fuzzy theory is applied to the risk assessment of water inrush, and the prediction of water inrush from 10 seam floor in No. 101,102 mining area of Yuandian Coal Mine is regarded as a research object of grey system. Factor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karst fractures,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fractures, the thickness of the water-barrier floor, the lithology combination of the water-barrier floor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aquifer are selected as evaluation indexes to carry out grey fuzzy calculation and to determine the water-rich grade of limestone. Finally, the risk level of water inrush on the bottom plate is divided. The predic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inrush is mainly relative to the safety zone and the water inrush threat area in the mining area, and some areas are the water inrush danger area. In the process of coal mine production, the exploration and treatment should be emphasized,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safe mining of coal mine.
【作者单位】: 宿州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基金】:宿州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开放课题(2015SZXTZXKF03) 宿州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14YKF03)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51039019)
【分类号】:TD7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靳德武,马培智,王延福;华北煤层底板突水的随机—信息模拟及预测[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8年06期
2 王连国,宋扬;煤层底板突水突变模型[J];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02期
3 王连国,宋扬;煤层底板突水组合人工神经网络预测[J];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04期
4 靳德武;我国煤层底板突水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煤炭科学技术;2002年06期
5 王连国,宋扬,缪协兴;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的煤层底板突水预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6 靳德武;华北型煤田煤层底板突水预测信息分析理论、方法及应用[J];中国岩溶;2003年01期
7 王凯,位爱竹,陈彦飞,俞启香;煤层底板突水的突变理论预测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8 于喜东;地质构造与煤层底板突水[J];煤炭工程;2004年12期
9 王吉松;关英斌;;煤层底板突水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煤炭技术;2006年01期
10 武强;张志龙;马积福;;煤层底板突水评价的新型实用方法Ⅰ——主控指标体系的建设[J];煤炭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郭全龙;;影响潘西矿19号煤层底板突水主要因素分析[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2 关永强;;煤层底板突水可预测性分析研究[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3 张向东;韩大为;刘世君;;煤层底板突水机理及“下三带”分布特征[A];矿井建设与岩土工程技术新发展[C];1997年
4 靳德武;郑纲;樊娟;张雁;;煤层底板突水实时监测预警技术基础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何均伟;;河南永夏矿区特高压水上开采防治水技术研究[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守强;煤层底板突水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2 边凯;赵各庄矿深部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与断裂滞后突水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3 刘雪艳;半监督学习和数值模拟的煤层底板突水预警系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李博;基于变权理论的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5 朱宗奎;基于风险评估及突变理论的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预测[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6 刘再斌;岩体渗流—应力耦合作用及煤层底板突水效应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4年
7 李子林;大采深条件下徐、奥灰突水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8 李云龙;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姚桥矿水害防治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斌;带压开采煤层底板突水评价方法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2 翟维茂;太原东山煤矿15~#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与防治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刘再斌;基于数据挖掘分类技术的煤层底板突水预测[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8年
4 刘桂海;基于突变理论的煤层底板突水预测评价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颖;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煤层底板突水预测方法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7年
6 刘士强;登封煤田白坪井田二_1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09年
7 周卫;朝川矿水文地质规律及己组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D];河南理工大学;2009年
8 胡茂流;朱庄煤矿六煤层底板突水防治技术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
9 吕春峰;煤层底板突水的数值模拟试验及其工程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10 孙晓光;煤层底板突水预测及防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14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514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