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加卸载下含水率对含瓦斯煤岩损伤变形的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18-02-22 19:23

  本文关键词: 加卸载 含水率 损伤变形 弹性能 耗散能 出处:《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含瓦斯煤热流固耦合三轴伺服控制渗流试验装置对不同含水状态煤样进行了加卸载下三轴变形与渗流特性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含水率越高,煤样的三轴强度越低,失去抵抗外部载荷所产生破坏的能力越快,且塑性变形增强,脆性破坏减弱,瓦斯流量增加越小;含水率的增加能够使得煤岩破坏时积聚的弹性能减少,并且释放速率更加缓慢,更多的消耗于塑性变形中,这有助于预防煤岩破坏时由于弹性能的突然释放而导致的大型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基于Logistic方程和能量耗散理论,建立了煤岩损伤演化数学模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拟合分析,两者吻合程度较高,能够为煤岩损伤破坏提供预测。研究结果对于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的煤层进行注水消突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Abstract]:The triaxial deformation and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water-bearing coal samples under loading and unloading are studied by using gas-bearing coal heat-fluid-solid coupling three-axis servo-controlled seepage test devi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r the moisture content, the lower the triaxial strength of coal samples. The faster the ability to resist the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load is lost, the stronger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is, the weaker the brittle failure is, the smaller the gas flow rate is, and the higher the water content is, the less the elastic energy accumulated during the destruction of coal and rock can be reduced. And the release rate is slower and more consumed in plastic deformation, which is helpful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large coal and gas outburst accidents caused by the sudden release of elastic properties during coal and rock failure, based on Logistic equ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theory.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damage evolution of coal and rock is established. Through fitting and analyzing the experimental data, it is found that the two model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ach other.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damage and failure of coal and rock,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of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al seam with coal and gas outburst risk to be eliminated by water injection.
【作者单位】: 武汉工程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青年人才项目 武汉工程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k201617)
【分类号】:TD71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宏刚;张东明;刘超;邓博知;边光;李文璞;;加卸载下原煤力学特性及渗透演化规律[J];工程科学学报;2016年12期

2 蒋长宝;段敏克;尹光志;吴贵平;俞欢;;不同含水状态下含瓦斯原煤加卸载试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6年09期

3 荆俊杰;梁卫国;张倍宁;黎力;;含水率对煤层瓦斯渗流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4 温廷新;孙红娟;张波;邵良杉;孔祥博;;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的QGA-LSSVM模型[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年05期

5 魏建平;秦恒洁;王登科;;基于水分影响的加-卸载围压条件下含瓦斯煤渗流特性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4年06期

6 韦纯福;李化敏;袁瑞甫;;含水率对煤与瓦斯突出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06期

7 蒋长宝;尹光志;许江;彭守建;李文璞;;煤层原始含水率对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程度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8 张黎明;高速;王在泉;;加卸荷条件下灰岩能耗变化规律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3年11期

9 尹光志;李文璞;李铭辉;蒋长宝;秦虎;王孟来;;不同加卸载条件下含瓦斯煤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10 付建华;程远平;;中国煤矿煤与瓦斯突出现状及防治对策[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金解放;静载荷与循环冲击组合作用下岩石动态力学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余爱华;Logistic模型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民波;朱红青;吝曼卿;周德红;李文;;加卸载下含水率对含瓦斯煤岩损伤变形的影响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年05期

2 李雷雷;王一;赵然;;矿山救援队自身伤亡事故新特点及防治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年05期

3 裴峰;张军工;马庆福;纪洪广;向鹏;;卸荷条件下岩石破坏能量演化试验研究进展[J];金属矿山;2017年05期

4 王应都;王镇;杨本生;;超千米突出矿井防突措施[J];煤炭技术;2017年05期

5 苏承东;孙玉宁;张振华;王文;;饱水对煤层顶板砂岩单轴压缩破坏能量影响的分析[J];实验力学;2017年02期

6 赵宏刚;张东明;李文璞;边光;刘超;张驰;;瓦斯压力对砂岩力学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年S1期

7 刘宝军;刘辉;侯华利;;阳煤三矿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因素及防突措施[J];现代矿业;2017年03期

8 侯涛;;瓦斯抽采过程中防护措施分析[J];机械管理开发;2017年02期

9 王会琼;王正荣;;泰安煤矿隐蔽致灾因素研究[J];价值工程;2017年08期

10 裴秋艳;王骏辉;王毅;;水分对瓦斯运移负效应的分析与实验研究[J];中国矿业;201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董学成;振荡冲击器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2 李润;循环荷载作用下节理岩体边坡疲劳劣化及其锚固效应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3 陆华;冲击荷载下红砂岩流固耦合的动力响应及损伤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昆;典型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研究与预警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2 顾文娟;我国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对石油需求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孙海云;Logit模型参数估计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刘佳欣;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及开发对客流影响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刘振华;出租车司机职业健康状况与生命质量调查[D];山东大学;2015年

6 潘云波;基于专利地图和TRIZ的煤层气开采技术预测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7 强欣;电子商务平台企业间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研究及其经济学解释[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8 曾健国;云南省菜籽油自给率研究[D];云南农业大学;2015年

9 赵红;Logistic曲线参数估计方法及应用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10 陈杰;Alcaligenes faecalis strain NR动力学特性及其连续流反应器运行性能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百胜;柳先锋;郭建华;朱飞飞;;水分对煤体瓦斯解吸扩散的影响[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2 康向涛;尹光志;黄滚;李星;尚德磊;李文璞;;低透气性原煤瓦斯渗流各向异性试验研究[J];工程科学学报;2015年08期

3 沈荣喜;杨胜利;邓晓谦;班擎宇;邱黎明;;水对煤样的力学特性及声电特征影响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11期

4 尹光志;李文璞;李铭辉;李星;邓博知;蒋长宝;;加卸载条件下原煤渗透率与有效应力的规律[J];煤炭学报;2014年08期

5 温廷新;张波;邵良杉;;矿井突水水源识别的QGA-LSSVM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年07期

6 杨力;耿纪超;汪克亮;;模糊支持向量机在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中的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年04期

7 刘震;李增华;杨永良;季淮君;;水分对煤体瓦斯吸附及径向渗流影响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8 蒋长宝;尹光志;许江;彭守建;李文璞;;煤层原始含水率对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程度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9 魏建平;位乐;王登科;;含水率对含瓦斯煤的渗流特性影响试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4年01期

10 付华;许凡;徐耀松;孙朋;;基于变权重RBF组合模型的煤与瓦斯突出强度预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凤强;动静组合加载下岩石力学特性和动态强度准则的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张国华;基于围岩累积损伤效应的大断面隧道施工参数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3 肖建清;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疲劳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洪亮;冲击荷载下岩石强度及破碎能耗特征的尺寸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李树春;周期荷载作用下岩石变形与损伤规律及其非线性特征[D];重庆大学;2008年

6 周子龙;岩石动静组合加载实验与力学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闫长斌;爆破作用下岩体累积损伤效应及其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8 林大能;平巷掏槽爆破空孔尺寸效应及围岩频繁震动损伤累积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9 左宇军;动静组合加载下的岩石破坏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10 胡柳青;冲击载荷作用下岩石动态断裂过程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各种纤维的含水率[J];合成纤维通讯;1975年02期

2 ;各种纤维的含水率[J];合成纤维;1978年01期

3 何博如;;加料成份对含水率测定的影响[J];烟草科技;1981年03期

4 谷拴成;砂含水率的简易测定方法[J];建井技术;1991年01期

5 崔秀敏;;注水开发油田累积含水率及其关系式[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7期

6 ;怎样计算萎凋、杀青叶的含水率?[J];中国茶叶;1972年06期

7 何伟方;朱聿邦;;带微处理机的丝茧含水率测试仪[J];浙丝科技;1982年04期

8 黄正华,陈世廉,李正清;利用微波驻波法测量石油中的含水率[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9 胡凤玲;;试论含水率与回潮率互换[J];纤维标准与检验;1989年01期

10 刘鹏程,牟珍宝,刘玉涛;逻辑斯谛旋回模型在预测油田含水率时的修正[J];断块油气田;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闫文刚;俞国胜;张海鹰;姜晨龙;刘小虎;赵雪松;;含水率对草坪草常温开模成型的影响[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本华;;粮食含水率快速无损测定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3 张中明;;砂、石含水率简易测定方法——比重法[A];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适用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1年

4 曹正良;;片烟松散回潮含水率控制方式的改进[A];中国烟草学会工业专业委员会烟草工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薛荆岩;沈永良;孙来军;涂磊;;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在黄豆含水率测量中的应用[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Ⅰ)[C];2008年

6 王丽学;李淑惠;刘洪禄;石志强;刘冀;;秸秆覆盖条件下播种的土壤临界含水率试验[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樊恒辉;吴普特;高建恩;王广周;孙胜利;;密度和含水率对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A];《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1届4次编委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江通;王丽萍;丁振华;翟博;李楠;马彬;李杰;廖晨博;;烃类污油含水率在线检测仪在采气三厂的应用[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9 司慧;鹿振友;王立昌;;含水率对落叶松材动态弹性模量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贤军;蔡智勇;傅峰;;微波干燥与常规干燥中木材内含水率动态分布比较[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1 木材及生物质资源高效增值利用与木材安全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王冰;油墨与纸板含水率[N];中国包装报;2009年

2 省机械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林亦枰;对农产品干燥的要求[N];福建科技报;2004年

3 安然;农科推广需打“组合拳”[N];长白山日报;2008年

4 记者 徐云;葡萄干生产新标准与国际接轨[N];吐鲁番报(汉);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都广雄;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砂含水率在线检测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张鹤岭;果蔬冻干过程含水率无线监测系统设计与试验[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许彩祥;基于天线特性测量的含水率检测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宋晓辉;8000Kg/h卷烟叶丝线含水率西格玛水平改进措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5 徐永;含水率影响成型煤样力学性质实验研究[D];华北科技学院;2016年

6 熊玮;含水率对小提琴音板刚度的影响[D];中央音乐学院;2016年

7 赵大鹏;土层含水率对混凝土扩盘桩性能影响的原状土试验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6年

8 李单;锯材含水率分级检测系统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9 戴之祥;水稻及玉米植株含水率的可见光图像检测[D];安徽农业大学;2006年

10 李孟平;便携式围护结构含水率测试仪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25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525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9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