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水岩层中斜井井壁型钢混凝土底板力学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 斜井 井壁底板 接茬 型钢 力学特性 极限承载力 数值计算 物理模拟 出处:《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斜井冻结法凿井已成为我国西部矿区富水岩层中矿井建设的主要方式。冻结法施工的斜井井筒,井壁底板往往属于受力最不利的环节,受冻结壁解冻后的高水压作用,底板易发生隆起至压裂破坏,影响井壁的使用。单纯增加底板混凝土厚度、增大配筋率也很难有效地解决该问题。鉴于此,本论文提出斜井井壁可采用型钢混凝土底板结构,并综合采用数值计算、模型试验手段,对该型井壁底板的力学特性开展研究。首先,基于典型参数,对斜井井壁在两种不同的接茬施工工艺下的力学特性进行数值计算研究,以掌握井壁纵向接茬缝的位置对斜井井壁力学特性的影响。以井壁接茬部位粘结和滑移错动的界限摩擦系数大小为判断标准,对计算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井壁的水平接茬缝较竖直接茬缝对结构更有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井壁接茬浇筑工艺,并提出型钢混凝土底板结构及型钢的具体布置形式。其次,基于斜井井壁的三维弹性有限元模型,开展了型钢混凝土底板力学特性的数值分析。在均布水压作用下,分别计算了井壁结构在型钢和混凝土不同粘结状态(完全粘结、完全分离、典型粘聚力)、不同的几何参数、物理力学参数条件下的弹性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水压2MPa时,井壁底板施加型钢与未施加型钢对比,底板中心位移减少9.5%左右,内侧拉应力减小8.8%,外侧压应力减小12.4%,型钢作用效果较明显;井壁的底板半径、型钢的厚度、型钢的高度、型钢的纵向间距等因素对井壁结构的弹性力学特性影响较大;型钢和混凝土完全分离与完全粘结相比,各因素的变化对结构应力及应变的影响规律相似,两者计算结果最大相差不超过3%;选择型钢与混凝土典型粘结力进行计算,井壁底板的环向应力及径向位移始终在完全粘结与完全分离时之间;随着型钢与混凝土粘结力的增加,井壁结构越有利,因此,在工程中应采取加强型钢与混凝土粘结力的措施。然后,基于斜井井壁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在均布水压作用下,分别计算井壁结构在型钢和混凝土不同粘结状态(完全粘结、完全分离、典型粘聚力)、不同的几何参数、物理力学参数情况时的极限承载力。结果表明:增加型钢有利于提高井壁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在增加型钢的情况下井壁结构的极限承载力与未加型钢(正常配筋)时的结构相比,极限承载力提高28.9%;井壁的底板曲率、型钢的厚度、型钢的高度、型钢的纵向间距等因素对井壁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大;型钢和混凝土完全分离与完全粘结相比,各因素的变化对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相似,两者计算结果最大相差不超过3.5%;型钢与混凝土典型粘结力时井壁的极限承载力在型钢与混凝土完全粘结与完全分离时之间,且粘结力增加,井壁结构越有利。最后,开展了斜井井壁型钢混凝土底板力学特性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斜井井壁型钢混凝土底板在全水压作用下,试验中井壁内外侧的变形及应力变化均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具有一致的变化规律,但井壁的极限承载力大于数值模拟时的情况,分析原因可能是井壁模板变形造成浇筑的井壁厚度增大及井壁两侧钢头的约束作用,另外,井壁的非平面应变状态也会提高井壁的极限承载力。
[Abstract]:In this paper , a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teel concrete bottom plate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ree - dimensional elastic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inclined shaft wall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e of bottom plate is reduced by 9.5 % , the internal tensile stress is reduced by 8 . 8 % , the stress in the bottom plate is reduced by 8 . 8 % , the axial displacement of the steel section is always between full bonding and complete separation .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well wall structure is increased by 28 . 9 % .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well wall is more than 3.5 %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well wall is not more than 3.5 % when compared with the structure of unstiffened steel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well wall is not more than 3.5 % when the steel and concrete are fully separated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26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庆海;钟铧;;型钢混凝土在湖南国际金融大厦中的应用[J];工程设计与研究;1996年03期
2 赵根田,杨丽梅,翟耀飞,周文军,王春玲;型钢混凝土的粘结承载力[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颜军;李升才;;型钢混凝土节点受力性能及承载能力计算方法比较[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4 翁华为,华锦耀;型钢混凝土梁柱的施工技术[J];工程设计与建设;2004年03期
5 卢元鹏;;锈蚀SRC梁界面滑移量计算[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6 贺广零;张振亚;卢晋福;;型钢混凝土(SRC)梁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比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S2期
7 赵根田;高志军;张孟喜;;外包H型钢混凝土轴压短柱的受力性能分析[J];工程建设;2007年01期
8 曹芙波;李斌;;外包H型钢混凝土轴压短柱的受力性能[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9 梁敏;于海龙;;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J];包钢科技;2011年03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安东亚;陆道渊;李承铭;乔伟;;某型钢混凝土悬臂梁受力性能研究[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晋春;宋彦琦;宛光辉;;型钢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性能和设计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3 曾志攀;;型钢混凝土框架柱计算程序的编制及应用[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7年
4 陈宗平;赵鸿铁;薛建阳;康希良;;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截面配钢分析[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宗平;赵鸿铁;薛建阳;康希良;;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勇;薛建阳;赵鸿铁;聂建国;郭子雄;;型钢混凝土粘结强度试验研究[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杨佑发;崔波;;型钢混凝土梁正截面的优化设计[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潘波;钟燕平;李学劲;徐恺;;多牛腿型钢混凝土大型节点施工技术[A];2013年全国钢结构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9 李俊华;赵银海;唐跃锋;刘明哲;;火灾后型钢混凝土轴压柱剩余承载力试验[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10 李焱;杨建江;秘志伟;;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的研究和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通讯员 李之政 记者 贺慧宇;站在技术创新的前沿[N];中国建设报;2006年
2 全荣;日本东京晴空塔采用的新技术[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任佳;BIM技术解工程机电难题[N];中国建设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扬;型钢混凝土转换结构施工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郑蝉蝉;型钢混凝土约束柱耐火性能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5年
3 董宇光;型钢与混凝土粘结—滑移关系及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刘义;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5 张雪松;翼缘狗骨式削弱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杨勇;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基本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7 李玉荣;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框架结构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李俞谕;双型钢混凝土转换梁及其节点的抗震性能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9 朱健;内埋型钢混凝土墙与钢梁连接节点的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刘林;大型火电厂主厂房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地震作用效应与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忠;型钢混凝土压扭构件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2 田贺贺;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及抗剪承载力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杨青峰;实腹式型钢混凝土T形柱恢复力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江微;中空型钢混凝土压弯柱的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邓亚运;带桁架转换层的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6 吴平;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动力特性测试与数值模拟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7 郭华军;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8 王灿灿;型钢混凝土L形柱耐火性能的试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9 冯常琴;型钢混凝土十字形截面短肢剪力墙受力性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10 吴海涛;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探讨[D];青岛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28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528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