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约束下的深水绕射多次波衰减技术
本文选题:地质约束 切入点:绕射多次波衰减 出处:《地球物理学进展》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海洋勘探开发的深入,对深水地震资料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崎岖海底绕射多次波的压制和去除已成为当前深水陡坡带和复杂海底地震资料处理的重点和难点.当前海上单-窄方位采集观测方式下,由于崎岖海底产生的绕射多次波传播路径复杂、方向异变,二次反射源在自由表面的下行反射点位置常常位于排列方位之外,导致SRME技术无法准确有效预测和衰减崎岖海底下的绕射多次波.本文借鉴地表一致性处理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地质统计约束下的绕射多次波衰减技术(GCDMA),通过地质信号的统计和建模分解实现对残余绕射多次波的判定和衰减,经实际资料测试处理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较好解决了深水陆坡崎岖海底下的绕射多次波衰减难题,极大提高了中深层地震资料品质.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cean exploration, The quality of seismic data in deep water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emanding. The suppression and removal of diffracted multiple waves in rugged seabed has become the focus and difficulty of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in deep water steep slopes and complex seafloor at present. Under the current observation mode of single and narrow azimuth acquisition on the sea, Due to the complex propagation path of diffracted multiple waves produced by rugged seafloor and the different directions, the downlink reflection point of secondary reflection source on the free surface is often located outside the alignment azimuth. As a result, SRME can not accurately and effectively predict and attenuate diffraction multiple under rugged seafloor. In this paper, a technique of diffraction multiple attenuation based on geostatistical constraints is proposed. The residual diffraction multiple is judged and attenuated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modeling decomposition of geological signals. The problem of attenuation of diffracted multiple waves under the rugged seabed of deep continental slope is well solved, and the quality of seismic data in middle and deep layers is greatly improved.
【作者单位】: 中海油能源发展工程技术公司物探技术研究所;
【基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十二五子课题:南海北部深水区潜在富生烃凹陷评价(2011ZX05025)资助
【分类号】:P63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小明;;多次波压制技术在玛围地区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12期
2 李振春;刘建辉;郭朝斌;郭书娟;张传强;;基于扩展伪多道匹配的保幅型多次波压制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年02期
3 赵悦伊;刘洋;刘财;冯fE;;差异散射多次波自适应消减法研究[J];世界地质;2012年02期
4 范宝仓;谢涛;;部分去除表面多次波技术在浅水海域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年12期
5 Evgeny Landa;宋焰;;利用多次产生的一次波的波前特征在抛物线型τ—p域衰减多次波[J];国外油气勘探;2000年05期
6 阎贫,汪瑞良,郝沪军,陈升义,刘军,陈照光;海上多次波的交互模拟[J];石油物探;2000年02期
7 林玉英,史利川,曹延军;伊宁凹陷衰减多次波处理方法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1年04期
8 张金强,牟永光;多次波压制的自适应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2年03期
9 Robert Essenreiter ,李乐中;利用自组织图识别和划分多次波[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年05期
10 王汝珍;多次波识别与衰减[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3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建辉;李振春;;基于线性几何独立分量分析的多次波压制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董烈乾;李振春;刘建辉;;基于反演的扩展伪多道压制多次波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腾;黄新武;赵兵;刘光;;压制自由表面相关多次波的自适应减方法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陈树亮;吕丁友;王波;;多次波衰减技术在渤海湾J区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5 李鹏;刘伊克;常旭;金德刚;赵珊珊;;均衡拟多道匹配滤波法在波动方程法压制多次波中的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C];2008年
6 吴迪;杨长春;;数据驱动型多次波衰减方法的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7 金德刚;常旭;刘伊克;;逆子波域消除多次波方法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8 李高林;刘怀山;崔树果;;模型脉冲响应驱动自由界面多次波压制[A];山东地球物理六十年[C];2009年
9 石颖;刘洪;邹振;;基于波动方程表面多次波预测与自适应相减方法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10 李学聪;刘伊克;常旭;李鹏;;均衡多道1范数匹配多次波衰减的方法与应用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烈乾;基于曲波变换的信噪分离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程浩;被动源数据地震波干涉一次波估计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方云峰;深海地震资料全三维表面多次波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崔树果;东海海域自由表面多次波压制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童思友;南黄海地震资料多次波形成机理及压制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郭书娟;表层多次波成像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7 谭军;自由界面多次波的预测与衰减[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沈操;基于波动方程的自由界面多次波压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9 冯飞;结合稀疏变换的稀疏约束反演一次波估计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张建贵;Hyp-curvelet变换与多次波的识别、分离和压制[D];中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文豪;利用多次波数据提高成像精度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张文亮;黄土塬地震勘探多次波分析与压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郑磊;海洋地震数据多次波的压制与衰减[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井洪亮;基于波动方程表面多次波压制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林庆富;考虑震源和检波器特性的自由表面多次波压制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杨锋;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多次波分离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彭海龙;基于斜缆数据的多次波消除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8 刘豪;关于多次波压制的方法的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9 宋元东;基于稀疏反演的地震资料多次波衰减方法[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10 周振晓;基于反馈环的多次波压制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670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567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