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浅埋深双关键层结构采场矿压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8 03:14

  本文选题:浅埋煤层 切入点:综采工作面 出处:《中国煤炭》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现场矿压观测、理论分析方法对锦界煤矿31109工作面的矿压显现特征及来压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存在大小周期来压现象,小周期来压荷载多集中在工作面中部,大周期来压时工作面大部分支架均处于来压状态;主、亚关键层周期破断距分别为10.1 m、18.2 m,破断后均不形成砌体梁铰接结构;主关键层断裂岩块以悬臂梁向后下方回转下沉,一方面使得亚关键层在煤壁上方提前破断滑落,造成工作面大范围剧烈来压显现,另一方面会使得亚关键层在断裂线处受到损伤,此后造成工作面小范围缓和来压显现。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rock pressure in 31109 face of Jinjie Coal Mine are studied by using field pressure observ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s the phenomenon of large and small periodic pressure in the coal face. Most of the supports are in the state of coming pressure, the breaking distance of the main and sub-critical layers is 10.1 m ~ (18. 2) m, and the masonry beam hinge structure is not formed after the breakage, and most of the supports are in the state of coming from the middle of the working face, and the breaking distance of the main and sub-critical layers is 10.10 m ~ (18. 2) m, respectively. The fault rock block of the main critical layer rotates and sinks in the back of the cantilever beam. On the one hand, the sub-critical layer breaks and falls ahead of time on the coal wall, resulting in a large area of intense pressure coming from the working fa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ub-critical layer will be damaged at the fault line, which will result in a small area of pressure relief.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分类号】:TD3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刚;罗海珠;王继仁;田富超;王帅;;近浅埋大采高工作面关键层破断规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6年03期

2 陈梦;朱卫兵;温嘉辉;张冬冬;;浅埋近距离煤层间距对工作面来压特征的影响研究[J];中国煤炭;2016年02期

3 李福胜;张勇;许力峰;;基载比对薄基岩厚表土煤层工作面矿压的影响[J];煤炭学报;2013年10期

4 王方田;陈芳;白庆升;王沉;;浅埋房式采空区下煤层长壁综采矿压规律研究[J];中国煤炭;2012年05期

5 黄庆享;张沛;董爱菊;;浅埋煤层地表厚砂土层“拱梁”结构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09年09期

6 方新秋;黄汉富;金桃;柏建彪;;厚表土薄基岩煤层开采覆岩运动规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1期

7 黄庆享;浅埋煤层的矿压特征与浅埋煤层定义[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8期

8 许家林,钱鸣高;覆岩关键层位置的判别方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9 钱鸣高,缪协兴,何富连;采场“砌体梁”结构的关键块分析[J];煤炭学报;199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忠杰;组合关键层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参数确定[J];煤炭学报;2001年06期

2 许家林,钱鸣高;岩层控制关键层理论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中国矿业;2001年06期

3 赵洪亮;徐金海;;短壁开采的关键层变形与地表沉降耦合作用的数值分析[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8年01期

4 李琰庆;许冲;侯恩科;马露;何力强;;关键层初次破断前动态载荷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8年04期

5 张兆江;吴侃;张安兵;;基于关键层理论的沉陷变形起动距的确定[J];煤炭工程;2009年02期

6 刘士强;;关键层理论浅析[J];科技信息;2013年13期

7 钱鸣高,缪协兴,许家林;岩层控制中的关键层理论研究[J];煤炭学报;1996年03期

8 刘广责;姬刘亭;王志强;;采场上覆关键层弹性薄板断裂条件判定[J];煤炭工程;2009年07期

9 余伟健;王卫军;;矸石整体置换“三下”煤柱后关键层移动与等价采高的关系及其移动特征[J];矿冶工程;2011年04期

10 张沛;黄庆享;;单一关键层结构与上覆厚沙土层耦合作用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许家林;钱鸣高;;层状岩体移动与控制的关键层理论研究与应用[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钱鸣高;许家林;缪协兴;;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及其应用[A];21世纪中国煤炭工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李佃平;代进;;区域性关键层运动规律及其对采场矿压的影响[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缪协兴;茅献彪;许家林;钱鸣高;;用关键层理论确定离层注浆的合理层位[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5 陈法兵;;关键层与煤层垂距对冲击地压危险性的影响以及回向摩擦力的初步研究[A];综采放顶煤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综放开采30周年科技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康立勋;《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出版[N];中国矿业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汪锋;采动覆岩结构的“关键层—松散层拱”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朱卫兵;浅埋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关键层结构失稳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3 伊茂森;神东矿区浅埋煤层关键层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4 于保华;高水压松散含水层下采煤关键层复合破断致灾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5 李福胜;浅埋薄基岩上下层同步开采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6 王志强;厚煤层错层位相互搭接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7 王勇;柴沟煤矿不同煤柱条件下的矿压显现规律[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杰凯;覆岩主关键层对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何昌春;采动覆岩隔离注浆充填对关键层支撑作用的力学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曹洋;连续采煤机块段式开采覆岩关键层破断规律与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田云鹏;南梁煤矿间隔式采空区下煤层开采动压机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5 吕锡证;小纪汗煤矿11213综采面矿压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6 温嘉辉;关键层运动影响采场矿压的实验监测系统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7 李波;大采高综采采场直接顶关键层破断结构特征与稳定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8 李伟豪;沟谷产状对浅埋煤层工作面关键层破断影响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9 白栋;关键层理论在黄土覆盖矿区开采沉陷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年

10 王志刚;覆岩主关键层对导水裂隙演化影响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821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5821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7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