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河南柿树底金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1 05:18

  本文选题:河南省 切入点:柿树底金矿 出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人们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可供采、选的高品位、易选别的矿物已经越来越少,现存矿产资源的特点是单一矿种少,矿物共生、伴生关系复杂,有用矿物嵌布粒度细、后备资源不足。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的矿产资源已经关系到国家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变得愈发必要和紧迫。近年来,随着科技攻关和科技进步,我国采、选矿技术和其它行业一样,不少科技项目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无论是在采选矿设备、采选矿工艺还是在选矿药剂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二条:一是提高回采率,二是提高综合回收率。提高综合回收率的主要措施为提高选矿回收率和尾矿的综合回收利用,由于尾矿成分复杂、分布不均,也因地域的不同,其中有价组分的种类及含量差别很大,所以尾矿的综合利用方法较多,但目前主是从尾矿中回收有价成分。本文通过对河南柿树底金矿资源利用现状、矿石性质和选矿工艺流程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认为该矿在资源利用方面有进一步挖潜的空间。我们着重从浮选尾矿中综合回收原矿中伴生的有价成分入手,分别对浮选金精矿、氰化浸出尾渣进行了铅元素综合回收、浮选尾矿浆中铁矿物综合回收、粉尘回收利用等展开了一系列的试验与研究,最终确定合理的资源综合回收原则流程和实施方案,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与结果表明,通过一些简单的技术改进,完全能够实现在不增加较大投入的情况下,对原矿中所伴生的有价成分进行综合回收,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标,延续矿山服务年限,并可大幅降低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mineral resources, there are fewer and fewer minerals available for mining, selecting high grade and easy to be separ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isting mineral resources are that there are few single minerals, mineral symbiosis and complicated associated relationship. The effective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the existing mineral resources has been related to the strategy of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increasingly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jects have made major breakthroughs in mining, mineral processing and other industries. There are two main ways of saving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one is to improve the recovery rate, and the other is to improve the recovery rate. The second is to increase the comprehensive recovery rate. The main measures to increase the comprehensive recovery rate are to improve the recovery rate of dressing and the comprehensive recovery of tailings. Because of the complex composition and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ailings, and because of different regions, The species and content of valuable components vary greatly, so there are many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methods of tailings, but at present, valuable components are mainly recovered from tailings. This paper makes a serious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 ore properties and processing process, and considers that there is room for further exploitation of the mineral resources. We focus on the comprehensive recovery of the associated valuable components in the raw ore from flotation tailings.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and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comprehensive recovery of lead elements from flotation gold concentrate and cyanide leaching tailings, the comprehensive recovery of iron minerals from flotation tailings, and the recovery and utilization of dust, etc. Finally, the rational principle flow and implementation scheme of comprehensive resource recovery are determined, which lays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 research and results show that, through some simple technical improvements, It can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recovery of the associated valuable components in the raw ore without increasing the large investmen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of maximizing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enterprise and to extend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mine. The occurrence of secondary geological hazards such as debris flow can be greatly reduced.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D92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学求;从第十六届国际化探大会看当前金矿化探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物探与化探;1994年01期

2 毋瑞身;关于“金矿化集中区”的讨论[J];贵金属地质;1996年02期

3 ;蒙古已发现14个金矿化带[J];江西地质科技;1997年04期

4 郭光裕,郭万超;峪耳崖金矿金品位统计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找矿论丛;2000年02期

5 李景春,赵爱林,金成洙;划分金矿化集中区的基本准则[J];地质与资源;2002年03期

6 王义文,朱奉三,宫润潭;胶东金矿集中区金矿成矿年代学研究[J];黄金地质;2002年04期

7 邹为雷,曾庆栋,李光明;胶东发云夼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金矿类型辨析[J];矿床地质;2003年01期

8 倪培兵;断裂活动对金矿形成的作用机理[J];地质找矿论丛;2005年S1期

9 马中平,魏宽义;陕西镇安丘岭微细浸染型金矿床金矿化过程中元素活动规律[J];西北地质;2005年01期

10 王长明;邓军;张寿庭;;河南萑香洼金矿床综合找矿模型[J];黄金;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韦龙明;黄建军;杨世瑜;李惠;李福东;吴烈善;邹湘华;钟昆明;;重要类型金矿床(体)快速定位预测示范研究[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2 李洪奎;;山东金矿找矿取得的主要成果[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三——“十五”地质行业重大找矿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3 裘有守;;我所金矿地质研究工作的进展与展望[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6)[C];1987年

4 李永;;图古日格金矿与齐求Ⅰ金矿地质特征对比研究[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5 ;河南省灵宝市安底金矿接替资源勘查[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6 段瑞焱;吕英杰;;中国金矿床的时控分布特点[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9)[C];1984年

7 林宝钦;沈而述;张立东;商翎;K·H·波尔森;R·布罗米克尔;S·B·格林;K·A·贝克尔;L·W·戴蒙德;D·马歇尔;;中国辽西地区与加拿大赖斯湖地区金矿类型及其地质条件的对比[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8)[C];1989年

8 苗来成;翟裕生;朱成伟;关康;罗镇宽;;花岗岩类侵入体与金矿化关系探讨——以胶东招掖成矿带为例[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9 刘雯婷;敬荣中;唐艳萍;;新疆伊尔曼得、小于赞金矿综合物化探方法技术研究[A];依托国家资源战略、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做大做强域内企业、共谋中西部有色金属工业科学发展——2013(桂林)第六届中西部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河北省青龙县夏杖子金矿普查地质报告[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家农 张克勤;“中国金矿”伦敦上市融资成功[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李广涛;中国金矿前景看好[N];中国黄金报;2004年

3 ;贵州:煤层当中暗藏金矿[N];民营经济报;2006年

4 刘国荣;湖南诞生新金矿基地[N];中国黄金报;2012年

5 记者 邓安华;“三定”确保沙金采挖后的生态恢复[N];甘孜日报(汉文);2008年

6 本报记者 王九会 通讯员 赵华成;重振雄风 三年实现跨越[N];中国黄金报;2007年

7 记者 李晓明;中国金矿研究成大会热点[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8 贺桥;内蒙古产权市场推出“大餐”[N];中国矿业报;2009年

9 本报通讯员 齐明宇 吴天鹏 战立斋 本报记者 席锋宇;10年探获12座金矿[N];法制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李超;黔西南找金前景广阔[N];中国黄金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文;海南抱伦金矿矿床成因与深部矿体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郭健;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安全预警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3 赵俊伟;青海东昆仑造山带造山型金矿床成矿系列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刘亚剑;山东省龙口南部地区金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胡华斌;鲁西平邑地区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6 夏勇;贵州贞丰县水银洞金矿床成矿特征和金的超常富集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7 朱炼;黑龙江东安—汤旺河地区金矿地物化遥综合成矿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8 杜子图;西秦岭地区构造体系对金矿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7年

9 曹烨;冀西灵寿县石湖金矿床的矿物地球化学及深部远景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丰成友;青海东昆仑地区的复合造山过程及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建宏;黑龙江高松山金矿床成矿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喻聪骏;云南富宁水合口金矿控矿构造分析及找矿预测[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周超;新疆北山地区大青山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谢志远;内蒙古浩尧尔呼洞金矿床构造控矿解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徐林娜;铜陵刺山矽卡岩金矿地质学和矿物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刘海明;甘肃合作市岗岔金矿成因矿物学与成矿流体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张骞;云南西部新近系砂砾岩型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张晓伟;豫西萑香洼金矿地质与成矿流体地球化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符家骏;黑龙江省争光金矿矿床模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张兴康;豫西吉家洼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1596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596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b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