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煤层顶板次生离层水体透水机理及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2018-03-22 12:45

  本文选题:次生离层 切入点:滞后透水 出处:《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研究以煤层顶板弱富水含水层为直接充水水源的顶板透水机理,并探索防治方法,以宁夏宁东煤田红柳煤矿1121工作面开采期间发生的4次大规模透水为切入点,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并结合井下钻探等工程技术手段,得出该工作面透水是由煤层开采后顶板岩移形成的次生离层水体引发,提出了煤层顶板覆岩中隔水关键层是造成次生离层水体透水的必要条件;研究了隔水关键层位置、尺寸及其水理性质对次生离层水体周期性透水的控制作用;确定了临界隔水关键层厚度为18 m,并提出了次生离层水体致灾前疏放的最佳时机为次生离层水体形成且周期垮落前,最佳位置垂向上为煤层A主隔水关键层顶板,平面上位于下顺槽距煤帮1/6~1/3工作面斜长范围。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roof permeation with the weak water-rich aquifer of coal seam roof as the direct water source, and to explor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four large-scale water permeability occurred during the mining of 1121 working face of Hongliu Coal Mine in Ningdong Coal Field of Ningxia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ngineering techniques such as downhole drilling,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working face is caused by the secondary separated water body formed by the roof and slate movement after coal seam mining.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key layer of water barrier in coal seam roof overburden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water permeability of secondary separated strata, and the control effect of the position, size and hydr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key layer on the periodic water permeability of secondary separated layer is studied. The critical layer thickness of critical layer is determined to be 18 m, and the optimum time of releasing water before the secondary separation layer water disaster is formed and periodic collapse, the best position is the roof of the key layer of main water barrier of coal seam A vertical upward, the best time is that the water body of secondary separated layer is formed before the disaster, and the best position is the roof of the key layer of main water barrier of coal seam A. The plane is located in the sloping length range of 1 / 6 / 1 / 3 working face from the lower side of the seam.
【作者单位】: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1104)~~
【分类号】:TD7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志君;;小议井下煤矿开采过程中离层位置的确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08期

2 赵德深,范学理,刘文生,孙庆宏,王世平;地质采矿因素对离层分布规律的影响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3 梁启敬;王宁;刘文武;;地质采矿因素对离层分布规律的影响解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年06期

4 刘庆;安里千;毛灵涛;魏峰;;一种基于光栅计量原理的离层位移测量技术[J];煤炭科技;2007年03期

5 徐乃忠,马伟民,凌红;离层注浆减沉优化设计原则[J];煤矿设计;1998年08期

6 刘传娥;魏久传;郭建斌;李忠建;;多因素复合法评价煤层顶板水害危险性[J];山东煤炭科技;2010年01期

7 聂夷平;鲁海刚;刘海鹏;;首采区顶板水防治经验浅谈[J];科技与企业;2012年22期

8 李波;范炳岐;王长柱;;充填回采防治顶板水技术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13年03期

9 林刘军;许江涛;;渑池煤田顶板水害研究[J];科技视界;2013年13期

10 黄祖军;李化敏;王文;;综采长壁工作面探放顶板复合水水源判别[J];煤炭科学技术;2013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建华;;济宁三号煤矿顶板水综合防治技术[A];2003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煤矿先进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学芝;魏宗明;;褚墩煤矿南三采区顶板水的防治[A];山东省煤炭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福生;刘国华;刘东东;张青;;利用高冒巷疏放顶板水的可行性[A];2007年赣皖湘苏闽五省煤炭学会联合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武强;武晓媛;刘守强;李士永;;基于“三图—双预测”法的葫芦素矿顶板水害评价预测与防治对策[A];第三届全国煤矿机械安全装备技术发展高层论坛暨新产品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赵斌;;煤层顶板水与采空区水综合探放技术及应用[A];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C];2013年

6 李娜;刘晓文;;无线通信离层监测系统[A];第十三届全国煤矿自动化学术年会、中国煤炭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赵春虎;刘其声;田干;李贤志;;平朔井工三矿首采区特厚煤层综采顶板水综合防治技术实践[A];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理论技术与实践[C];2010年

8 王文波;韩仁桥;薛梅;;瞬变电磁在煤层顶板水探测中的应用[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9 陈文涛;王绍坤;韩振国;;灵东煤矿承压含水层下综放开采顶板水害防治措施[A];全国煤矿复杂难采煤层开采技术[C];2012年

10 岳鹏超;蒋学明;;石槽村煤矿复杂煤层顶板水害疏放技术研究[A];全国煤矿复杂难采煤层开采技术[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徐丽青;矿山防治水技术实现新突破[N];中煤地质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连利;平朔一号井工矿顶板水害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2 李小琴;坚硬覆岩下重复采动离层水涌突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周飞飞;口孜东矿11-2煤顶板离层实测及层间离层分离[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2 魏真;基于SVR的煤层顶板水害分析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王苗;基于灰色理论的矿井顶板涌水量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4 郑建;牛西矿水文地质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5 罗斌;基于GIS的顶板水害条件分析及多源信息综合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6 曹恒将;考虑动载的巷道顶板离层及控制的FLAC3D模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雁;防止煤层顶板水溃入矿井的预警系统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8年

8 齐晓华;水压致裂煤层裂隙演化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648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648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1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