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煤UCG煤焦的物化特性及其对焦化废水的净化
本文选题:煤炭地下气化 切入点:煤焦 出处:《工程热物理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借助煤炭地下气化模拟实验系统,采用富氧空气/水蒸气两阶段气化方法完成内蒙煤的地下气化实验,获取残留煤焦。采用SEM、FTIR、低温氮气物理吸附仪对煤焦的表面形貌、官能团和孔结构特性进行表征,通过淋滤实验研究煤焦对焦化废水的吸附,进而考察煤焦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气化后残焦表面较为粗糙,有明显的孔隙裂隙,且保留部分含氧官能团;气化残焦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分别达到133.87 m~2/g和0.118 cm~3/g,远大于原煤的20.19 m~2/g和0.045 cm~3/g;气化残留煤、焦对焦化废水均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内蒙煤对TOC的脱除率随淋滤时间延长逐渐增大至62.8%,氨氮脱除率则逐渐减小至23.45%;残焦对废水中氨氮的脱除率也随时间延长而减小,但对有机污染物具有更高的吸附性能,TOC脱除率保持在70%以上。
[Abstract]:With the help of the coal underground gasification simulation system, the underground gasification experiment of Inner Mongolia coal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oxygen-enriched air / water vapor two-stage gasification method, and the residual char was obtained.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coal char was obtained by means of SEMX FTIRand low temperature nitrogen physical adsorption instrument. The properties of functional groups and pore structures were characterized and the adsorption of coke to coking wastewater was studied by leaching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face of residual coke was rough and there were obvious pore cracks after gasification.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 of gasified residual coke were 133.87 mm2 / g and 0.118 cm / g,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much larger than those of raw coal (20.19 mg / g and 0.045 cm ~ 3 / g). Gasification of residual coal and coke had certain purifying effect on coking wastewater, and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 of residual coke were 133.87 mm2 / g and 0.118 cm / g,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much larger than those of raw coal (20.19 mg / g and 0.045 cm / g). The removal rate of TOC from Inner Mongolia coal increased to 62.8 with the increase of leaching time, while the removal rate of ammonia nitrogen decreased to 23.45.The removal rate of ammonia nitrogen from waste water also decreased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time. However, the removal rate of TOC was over 70% for organic pollutants.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平煤神马集团首山焦化有限公司;河南省焦作市环境监测站;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174077,No.51404098) 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No.20124116110002) 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No.152102410047)
【分类号】:TD84;X7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军,张珂;焦化废水预处理装置的改造经验[J];燃料与化工;2000年04期
2 杨云龙,白晓平;焦化废水的处理技术与进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1年03期
3 王正卫,张瑞红;外排焦化废水的回用经验[J];燃料与化工;2001年01期
4 谢志建,黄钧,李国良,张云昭,邵立宪,李毅军;焦化废水的微生物脱色[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年06期
5 樊丽华,梁英华,陈学青;焦化废水治理技术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年06期
6 张瑜,江白茹;钢铁工业焦化废水治理技术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2年07期
7 谢朝霞,许立新,杨云龙;焦化废水毒物处理技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年08期
8 刘志钓,程建光,陈平;焦化废水中有害物质的回收及破坏处理[J];能源环境保护;2003年06期
9 胡钰贤,郭亚兵;焦化废水及其处理技术[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4年05期
10 郑振晖,王红梅,王丽娟;焦化废水物化处理方法综述[J];化工科技市场;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海运;陶其鸿;;焦化废水理论产生量计算[A];第三届全国冶金节水、污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莱钢现场节水经验交流会文集[C];2007年
2 李国良;;焦化废水达标思考与试验[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孙建萍;丁淑琴;王晓瑛;;焦化废水中石油类物质测定方法讨论[A];2005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第2卷)[C];2005年
4 孙业新;刘民;李志峰;;焦化废水循环利用的工业试验与研究[A];苏、鲁、皖、赣、冀五省金属学会第十四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樊丽丽;孙政元;孙敬锋;马卫红;王林祥;王海燕;;焦末分选过程中对焦化废水的综合利用研究[A];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6 蒋武锋;郝素菊;;高含碳金属化球团固定床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A];全国冶金节水与废水利用技术研讨会文集[C];2009年
7 ;冶金焦化废水治理利用先进工艺与设备交流研讨会会议纪要(代出版说明)[A];冶金焦化废水治理利用先进工艺与设备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黄导;;利用先进环保技术 促进中国焦化废水治理和节水[A];冶金焦化废水治理利用先进工艺与设备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须革;江丹;刘爱香;邢瑶;孙业新;;焦化废水循环利用的工业试验与研究[A];第三届全国冶金节水、污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莱钢现场节水经验交流会文集[C];2007年
10 王建超;张志伟;;承钢焦化废水无害化利用技术的研究[A];2012中国(唐山)绿色钢铁高峰论坛暨冶金设备、节能减排技术推介会论文集/推介指南[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解娟;冶金焦化废水治理又有新进展[N];中国冶金报;2003年
2 解娟;冶金焦化废水治理有新招[N];中国冶金报;2004年
3 姜明 李惊鸿 迟宇;让焦化废水“重生”[N];中国冶金报;2012年
4 西曲矿 王月爱;焦化废水污染的防治[N];山西科技报;2004年
5 丰恒夫;如何破解焦化废水脱氮难题[N];中国冶金报;2006年
6 胡新亮 陈昌华 李会龙;国内采用物理吸附法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7 李婀芬;萍钢开辟治理焦化废水新途径[N];中国冶金报;2002年
8 记者 石勇邋实习生 缪麟 朱文琦;新冶钢成功处理焦化废水[N];黄石日报;2007年
9 ;集成技术让焦化废水高效回收[N];中国化工报;2011年
10 吴国文;水天一色河海清[N];中国建设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煜;生物燃料电池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及其在焦化废水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2 蒙小俊;焦化废水生物处理过程有机组分转化与菌群结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3 董轶茹;焦化废水对植物的毒性作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赵月龙;四段式生物反应器复合工艺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吴高明;焦化废水(液)物化处理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宋国新;焦化废水及其处理过程中有机污染物成分辨别原理与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徐金球;超声空化及其组合技术降解焦化废水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8 朱小彪;焦化废水强化处理工艺特性和机理及排水生物毒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9 林冲;焦化废水外排水中残余组分的环境行为及臭氧氧化过程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10 卢永;固定化活性污泥与白腐菌处理焦化废水[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荣华;焦化废水溶解性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特性及光谱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侯润欣;负载型多元光催化剂的研制及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张翔;渗析沉淀组合法回收焦化废水氨氮的技术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4 魏清;RPB强化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模拟焦化废水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5 马莉;焦化废水中氨氮的沉淀和膜分离沉淀处理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6 钟鹏飞;磁性复合催化剂γ-Fe_2O_3/TS-1光催化降解模拟焦化废水[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孙梦君;焦化废水中喹啉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性能[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8 杜宪;厌氧同时反硝化产甲烷复合床处理模拟焦化废水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9 陈佩;邻二甲苯优势菌的分离及其对焦化废水的生物强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
10 吕鹏飞;焦化废水中无机含氮化合物在生物处理工艺中的去除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601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660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