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基于频谱成像技术的元坝长兴组生物礁储层连通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9 05:24

  本文选题:生物礁 切入点:频谱成像技术 出处:《石油物探》2017年05期


【摘要】:元坝长兴组生物礁相储层平面相变快、纵向上多期次叠加,各礁带内小礁体连通性复杂。在实际开发生产中,生物礁体或礁群之间的连通性研究为井位调整优化、井轨迹设计和减少遇水的风险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研究储层静态连通性主要是利用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或井间地震技术。将频谱成像技术应用于储层静态连通性的研究中,初步形成了一套基于频谱成像技术判定生物礁体或礁群连通性的方法。首先分析井位处生物礁储层与非储层的频谱差异性,然后用这种差异性来指导区域横向上的频谱差异性,进而判定礁体或礁群之间的连通性。利用该方法研究了元坝长兴组各生物礁带的连通性,所取得的认识已初步应用于元坝长兴组气藏开发中,新部署的开发井成功避水,并获得了高产。
[Abstract]:In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of Yuanba formation, the horizontal phase transition of the reef reservoir is fast, the vertical multi-stage superposition, the connectivity of the small reef body in each reef belt is complex. In actual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the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vity between the reef body and the reef group is to optimize the well location adjustment. The research on static connectivity of reservoir is mainly based on geological comprehensive research method or cross-well seismic technique. The spectral imaging technology is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reservoir static connectivity. A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connectivity of reef body or reef group based on spectrum imaging technique is formed. Firstly, the spectrum difference between reef reservoir and non-reservoir in well location is analyzed, and then the difference is used to guide the horizontal spectrum difference in the region. By using this method, the connectivity of the reef zone in Changxing formation of Yuanba has been studied. The understanding obtained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xing formation gas reservoir in Yuanba, and the newly deployed development well has successfully avoided water. A high yield was obtained.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17005-001)资助~~
【分类号】:P631.4;TE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雨溪;生物礁分类及研究方法综述[J];内江科技;2005年03期

2 李钟模;;滇黔桂地区二迭纪生物礁[J];化工地质;1981年02期

3 李玉宽;;试论广西泥盆纪生物礁的特点及其与矿产的关系[J];地质与勘探;1986年07期

4 张明书,何起祥;对我国与生物礁有关油气资源探查的几点设想[J];中国地质;1988年07期

5 王生海,范嘉松,,J.KeithRigby;贵州紫云二叠纪生物礁的基本特征及其发育规律[J];沉积学报;1996年02期

6 赵焕庭;我国生物礁研究的发展[J];第四纪研究;1996年03期

7 王永标,徐桂荣,张克信,林启祥;中国二叠纪生物礁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1998年01期

8 吴崇筠;;谈谈生物礁[J];石油勘探与开发;1979年06期

9 李书舜;刘大成;谷顺华;;四川开县红花生物礁的基本特征及找气意义[J];天然气工业;1985年02期

10 李钟模;;广西南丹大厂高峰街泥盆纪的生物礁及层孔虫[J];化工地质;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丽静;吴亚生;;生物礁研究理论发展[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巩恩普;张永利;关长庆;;石炭纪生物礁基本特征[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亚生;范嘉松;姜红霞;Yang Wan;;二叠纪末生物礁生态系绝灭的方式[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晓红;广西石炭纪生物礁的发育特征及其古海洋环境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2 殷积峰;川东二叠系生物礁的地质特征与地震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3 杨荣军;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生物礁及其油气地质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4 赵强;西沙群岛海域生物礁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5 蒋晓光;生物礁隐蔽油气藏的精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6 李梅;四川盆地JG地区二叠系生物礁储层地震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思宇;川东TLP地区长兴组生物礁有利相带储层识别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孝攀;川东北海相生物礁、滩储层地震正演数值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孙瑶;礁滩储层的精细刻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褚东;川东LM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预测解释[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张晶晶;耀县—富平地区中晚奥陶世生物礁特征及古地理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6 郝松立;鄂尔多斯南缘奥陶纪生物礁及其沉积环境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姜照勇;鄂西渝东区上二叠统生物礁及含油气性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8 李梦;藏北巴青县—安多地区中—晚侏罗世生物礁的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9 张敏知;生物礁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及储层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10 万洪程;川西坳陷与右江盆地泥盆纪生物礁发育分布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79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679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a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