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薄板模型的高韧性煤层难冒放机理分析
本文选题:高韧性煤层 切入点:综放开采 出处:《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为研究高韧性煤层综放开采的难冒放机理,以煤样物理力学参数试验为基础,分析了高韧性煤层的韧性指标特征;建立了均布载荷下综放采场顶煤与顶板的薄板模型,应用Matlab对薄板挠曲面公式进行了编译,并结合工作面参数对顶煤与顶板三维挠曲面进行了仿真模拟,得出顶煤与顶板离层范围及最大离层量;对选取的高韧性煤层工作面支架载荷进行了监测、统计和整理,得出工作面内顶煤与顶板离层范围及离层区域形状。结果表明:高韧性煤层弹性模量较小,综放开采时顶煤与顶板之间易产生大范围离层,初采和回采阶段离层区域分别呈椭圆形和弓形;顶煤得不到顶板压力的作用而不能及时断裂、破碎和放出;现场支架载荷数据分析与薄板模型挠曲面模拟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hard caving mechanism of fully mechanized top-coal caving in high-toughness coal seam, based on the test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coal sampl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ghness index of high-toughness coal seam are analyzed, and the thin plate model of top coal and roof in fully mechanized caving stope under uniform distribution load is established. The formula of thin plate flexure surface is compiled by Matlab, and the three dimensional flexure surface of top coal and roof is simulated with the parameters of working face, and the range and maximum amount of top coal and roof separation a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statistics and arrangement of the support load of the selected high toughness coal seam working face, the range and shape of the separation layer between the top coal and the roof in the working face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astic modulus of the high toughness coal seam is relatively small. During fully mechanized caving mining, there is a large area of separation between top coal and roof, which is elliptical and arcuate in the initial mining and mining stage, and the top coal can't break, break and release in time without the action of roof pressure. The field load data analysis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flexural surface simulation of the thin plate model.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矿山灾害预防控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9116)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5GSF116012)
【分类号】:TD823.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明中;顶煤冒放性分类与预测[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2 郑修平;改善硬顶煤冒放性的技术措施[J];中州煤炭;2001年05期
3 张开智,王新华;顶煤块度预测方法与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8期
4 曹胜根,郭金刚,叶永红;块度对顶煤放出率的影响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04年04期
5 司荣军,姜福兴;顶煤可放性影响因素权值的确定[J];中国煤炭;2005年04期
6 于永江,王来贵,贾永辉;高韧性顶煤难冒性机理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7 王运生;;炮放开采的顶煤弱化技术[J];煤矿现代化;2005年06期
8 李仕明;王飞;王晓军;;顶煤可放性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J];煤炭科学技术;2007年01期
9 夏小刚;黄庆享;;急斜煤层顶煤可放性因素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李磊;李新建;;秦源矿复杂结构厚顶煤破断失稳的数值模拟研究[J];山西煤炭;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学会;吕国金;张德利;李国宏;刘军;曹树祥;孔宪德;李保东;佟敬勋;石红军;栗荣良;吴元良;刘玉申;周永富;郎彦龙;;分层放顶煤综采二分层顶煤压裂技术的研究[A];2003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汇编[C];2004年
2 李光;袁霄梅;王富营;程世杰;;人工神经网络在顶煤冒放性分类中的应用[A];煤矿安全工程实用技术新进展[C];2008年
3 师皓宇;田多;付恩俊;牛国星;;综放面顶煤移动全过程规律研究[A];综采放顶煤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综放开采30周年科技论文集[C];2012年
4 张顶立;;放顶煤开采法顶煤破碎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5 翟新献;张会见;;综放开采顶煤损伤变形基础理论研究[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蓝航;;顶煤冒放性评价的支持向量机研究[A];综采放顶煤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综放开采30周年科技论文集[C];2012年
7 富强;闫少宏;毛德兵;韩海潮;;浅埋深硬厚煤层顶煤弱化技术基础研究[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8 赵志鹏;杜涛涛;;提高水平分段综放开采顶煤冒放性技术研究[A];综采放顶煤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综放开采30周年科技论文集[C];2012年
9 刘绍康;田利军;;爆破破碎坚硬顶煤研究[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10 丁剑烁;;坚硬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过程中顶煤松动弱化处理[A];煤矿安全与机械化——采、掘、运装备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通讯员 石馥嘉 常博;神新公司推行顶煤超前预爆破工艺[N];新疆日报(汉);2010年
2 樵夫;治理“红顶煤商”要动真格[N];经理日报;2005年
3 王维忠;治理官煤勾结,,要重罚“红顶煤商”[N];检察日报;2005年
4 张佩颖;从“红顶煤商”撤资看政商博弈[N];中国企业报;2005年
5 冀中能源井矿集团正行煤业公司经理 采煤工程师 魏满刚;大断面托顶煤月进450米的成绩从何而来?[N];中国矿业报;2012年
6 苏北人;由“红顶煤商”发飙追问“撤资令”落实[N];检察日报;2009年
7 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西曲矿 张志忠;西曲矿北三4#煤(24304)托顶煤生产工艺[N];山西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仲涛;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煤矸流场的结构特征及顶煤损失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索永录;综放开采坚硬顶煤预先爆破弱化技术基础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3 康天合;顶煤冒放特性与预注水处理顶煤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2年
4 魏锦平;综放面顶煤压裂规律及成拱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盼;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顶煤运移及矿压显现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郝金鹏;陈家沟煤矿特厚煤层综放采场矿压特征及顶煤冒放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马飞;圣华煤业残采综放工作面顶煤活动规律及工艺参数优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郎丁;大倾角松软煤层综放工作面顶煤破坏影响因素与机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5 杨智文;云冈矿综放开采“注水—爆破”联合弱化顶煤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6 丁国玺;激振条件下顶煤放出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夏小刚;急斜煤层顶煤可放性因素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8 张会军;综放开采冒落矸石堆积特征与顶煤回收率关系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9年
9 徐天彬;高韧性特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冒放性及控制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10 李德玺;红会一矿综放开采坚硬顶煤预先弱化技术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851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685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