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各向异性多波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
本文选题:多波 切入点:各向异性 出处:《地球物理学进展》2017年03期
【摘要】:基于多分量地震资料的深度偏移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地震记录上的多波信息,而且地下介质中广泛的存在各向异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的适用于二维各向异性介质的多波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方法.首先基于各向异性射线追踪理论,导出了适用于二维各向异性介质的射线追踪方程组,实现了二维各向异性介质中P波和S波的射线追踪.其次将各向异性射线追踪理论引入到高斯束偏移方法中,分别给出适用于二维各向异性介质的PP波和PS波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本文成像方法充分考虑各向异性因素对地震波场的影响,能够对存在各向异性介质的地下构造准确偏移归位.通过对不同各向异性介质的数值模型进行PP波和PS波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测试分析表明,本文方法是一种准确有效的适应于各向异性介质条件的多波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算法.
[Abstract]:The depth migration based on multi-component seismic data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multi-wave information from seismic records, and the anisotropy exists widely in underground media.In this paper, an effective multi-wave Gaussian beam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method for two-dimensional anisotropic media is presented.Based on the anisotropic ray tracing theory, the ray tracing equations for two dimensional anisotropic media are derived, and the ray tracing of P and S waves in two dimensional anisotropic media is realized.Secondly, the anisotropic ray tracing theory is introduced into Gao Si beam migration method, and the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methods of PP wave and PS wave Gaussian beam for two-dimensional anisotropic medium are presented respectively.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e of anisotropic factors on seismic wave field is fully considered, and the migration and homing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with anisotropic media can be accurately taken into account.Through 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PP wave and PS wave Gaussian beam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for different anisotropic media, it is shown that,This method is an accurate and effective multi-wave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algorithm for anisotropic media.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基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J162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6M591250)联合资助
【分类号】:P631.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Craig Docherty;田增福;;用叠前深度偏移进行盐下成像和构造识别[J];国外油气勘探;2000年01期
2 B.Henry;程建春;;多次勘探3-D叠前深度偏移史例[J];国外油气勘探;2000年01期
3 胡英,姚逢昌;用于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的一种新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02期
4 张钋,李幼铭,刘洪;几类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研究现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0年02期
5 王仲杰,李全胜;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实例及其效果分析[J];新疆石油地质;2000年04期
6 王仲杰;李全胜;;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实例及效果分析[J];吐哈油气;2000年02期
7 崔建军,何继善,金尚柱;频率波数域叠前深度偏移及其在微机上的实现[J];矿冶工程;2001年03期
8 陈树文,刘洪,李幼铭;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准三维算法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1年04期
9 IanF.Jones ,李学慧;采集方向对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影响[J];石油物探译丛;2001年03期
10 张叔伦,孙沛勇;快速面炮记录叠前深度偏移[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建立;冷传波;张洪宙;;二维叠前深度偏移及辅助处理流程方法研究[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2 张关泉;张文生;郝现军;;组合炮叠前深度偏移及其并行实现[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李录明;罗省贤;;交互式快速剥层法三维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建立方法[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张文生;张关泉;;广义相位屏法叠前深度偏移[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 赵改善;孔祥宁;方伍宝;王于静;孙成龙;;地震叠前深度偏移软件在64位集群系统上的优化[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文生;;多方向分裂平面波场合成叠前深度偏移[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孔祥宁;方伍宝;赵改善;袁联生;;曙光4000A上的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并行计算[A];油气地球物理实用新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曹思远;李裴;;叠前深度偏移中有效模型的建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赵玉会;;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鹏;;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技术[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彭冬梅;叠前偏移处理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4年
2 通讯员 张武 张冀;东方物探——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软件投用[N];中国石油报;2009年
3 赵龙;兴其才智为科研[N];大庆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王昱虹;共入佳境[N];网络世界;2000年
5 黄普根 马永 包勇 刘宽宏;“闪电”,刺破地宫觅真颜[N];中国石油报;2011年
6 ;更精确 更高速 更安全存储[N];计算机世界;2003年
7 本报记者 汤铭;探寻“黑金”的新HPC法则[N];计算机世界;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冯许魁;山前复杂高陡构造地震成像关键技术[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建伟;变速介质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域成像与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3 赵景霞;三维并行合成震源记录叠前深度偏移[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4 陈生昌;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成像与速度建模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2年
5 高成;时间域高斯波束叠前深度偏移[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选朋;角度域转换波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李贺;速度场及深度偏移方法的优化与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魏庆辉;叠前深度偏移在QNQB地斜坡区的应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4 李文博;基于单程波算子的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5 杨振东;波动方程傅里叶有限差分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6 常庆龙;吐哈盆地火焰山构造叠前深度偏移资料成图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7 金鹤;局部余弦基小波束算子在二维叠前深度偏移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8 程谦;速度—深度模型建立方法及其在叠前深度偏移中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春堂;分频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10 周淼;牛居北三维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700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700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