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粉激发煤矸石基地质聚合物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选题:地质聚合物 + 碱性干粉激发剂 ; 参考:《金属矿山》2016年11期
【摘要】:为更方便、高效、安全地激发煤矸石的活性,制造出满足建筑需要的地质聚合物,用氢氧化钠与碳酸钙混合制备的碱性干粉激发剂替代氢氧化钠,对煤矸石、粉煤灰和标准砂进行处理,研究影响干粉激发煤矸石地质聚合物性能的因素,并与传统碱性溶液激发聚合物的特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升高养护温度、提高干粉激发剂中氢氧化钠的用量会加快地质聚合物的凝结和硬化速度。(2)养护温度升高可使试件的吸水率和抗压强度上升。(3)干粉激发剂中碳酸钙用量的增加会使地质聚合物试件的吸水率上升、抗压强度下降。(4)干粉激发剂中氢氧化钠用量为3%时,地质聚合物试件的吸水率最低、抗压强度最高。(5)无论从吸水率的角度还是从抗压强度的角度看,干粉激发剂的激发效果均好于氢氧化钠溶液。因此,干粉激发剂比氢氧化钠溶液更适合于激发煤矸石制备煤矸石基地质聚合物。
[Abstract]: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activity of coal gangue more conveniently, efficiently and safely and to produce geopolymer to meet the needs of building, the alkaline dry powder activator prepared by sodium hydroxide and calcium carbonate was used instead of sodium hydroxide.The effects of fly ash and standard sand on the properties of geopolymers of coal gangue excited by dry powder were studi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conventional alkaline solu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ing temperature is increased by 1: 1.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sodium hydroxide in dry powder activator will accelerate the setting and hardening rate of geopolymers.The water absorption rate of geopolymer specimens increased,When the amount of sodium hydroxide in dry powder activator is 3, the water absorption of geopolymers is the lowest and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is the highest. 5) whether from the angle of water absorption or compressive strength,The excitation effect of dry powder activator is better than that of sodium hydroxide solution.Therefore, dry powder activator is more suitable than sodium hydroxide solution to stimulate coal gangue to prepare coal gangue base polymer.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应用技术与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13BAB02B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50934006)
【分类号】:TD849.5;TQ3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莹;刘全校;许文才;;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聚合物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王秀云;;为新用途而开发的新产品[J];橡胶参考资料;1980年08期
3 杨宗志;用低温粉碎法制备高分散的聚合物粉末[J];塑料工业;1983年06期
4 严晓华,李锡文,雷印堂;聚合物辐射加工的应用[J];现代化工;1989年04期
5 王睦铿;;芳纶一步法新工艺及其聚合物反应新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1993年12期
6 ;2001年《胶体与聚合物》第19卷分类总目录[J];胶体与聚合物;2001年04期
7 郭志明;;聚合物双向定向的现实基础[J];塑料;1980年05期
8 陆建珊;;建筑用可塑性m聚合物模具[J];建材工业信息;1985年09期
9 高庆,陈正国,程时远;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三元溶液聚合研究 Ⅲ 聚合物性能研究[J];胶体与聚合物;2001年03期
10 高尾宏美;李俊山;;通过共混赋予聚合物功能性[J];橡胶译丛;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姜鑫;牟建海;;功能性聚合物在织物与表面护理中的应用[A];第29届[2009]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承果;周永红;;相分离主导的新型桐油基聚合物性能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张华川;陆德鹏;王宏远;冉起超;顾宜;;桥接基团对二胺型苯并VA嗪固化及聚合物性能的影响[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L:高性能树脂[C];2013年
4 李娜君;路建美;徐庆锋;王丽华;;偶氮侧链聚合物的合成及其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刘万强;王学业;王寒露;文小红;;聚丙烯酸酯类结构-性能定量关系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薛小强;朱建;周年琛;张正彪;程振平;朱秀林;;Click方法合成主链型偶氮苯聚合物及其性能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7 王晓颖;顾宜;;桥接基团电子效应对双酚—苯胺型苯并VA嗪合成、固化及其聚合物性能的影响[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苏志明;REACH法规指南文件出台[N];中国质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史建明;纳米碳酸钙的分散和聚合物包覆[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龙容;含缺陷聚合物热力耦合效应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磊;POSS的合成以及ATPR法制备POSS/聚合物复合材料[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3 符艳彬;侧链三咔唑聚烯烃与聚乙炔衍生物的合成、表征与性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波;负载钛体系催化1-丁烯均聚和共聚及其聚合物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
5 陈成坤;聚芳硫醚酰胺类聚合物及聚芳硫醚砜/酰胺共聚物的合成、表征[D];四川大学;2007年
6 刘佳;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光电聚合材料合成与表征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邹栋;丙烯酸系改性乳液的制备与性能[D];济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44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744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