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储层水平井钻进层位优选技术
本文选题:煤层气井 + 选层 ; 参考:《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3期
【摘要】:为了优化煤储层水平井的钻进层位,达到最佳压裂效果。通过抗拉强度测试、三轴抗压强度测试和煤样普氏系数测定等试验对煤样及顶底板进行了主要力学参数测试及摩尔-库仑准则计算的钻井液密度窗口,分析了井壁稳定性;并应用灰色理论的基本方法对影响选层及压裂效果的因素定量分析,确定各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建立灰色GM(1,N)模型得到参考数列的灰分方程和微分方程,进而进行了压裂效果评价和压后产能预测。结果表明:顶底板的力学性质稳定,钻井液密度窗口为1.09~5.61 g/cm~3,调节范围较宽,在顶底板中钻进井壁稳定性较好;GM(1,N)模型的整体误差和最大误差都不超过10%,模型预测压后煤层气的产量与实际生产数据基本相吻合,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Abstract]: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drilling horizon of horizontal well in coal reservoir, the best fracturing effect is achieved. By means of tensile strength test, tr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test and coal sample Prussian coefficient test, the drilling fluid density window calculated by Mohr Coulomb criterion and main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coal sample and top and bottom plate are tested, and the wellbore stability is analyzed. Applying the basic method of grey theory to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election of layers and the effect of fracturing, the principal and secondary relationship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determined, and the grey GM1N)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obtain the ash equation and differential equation of the reference sequence. Then the fracturing effect evaluation and after-pressure productivity prediction we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top and bottom plate are stable, the density window of drilling fluid is 1.09g / cm ~ (-3), and the range of adjustment is wide. The overall error and the maximum error of the model are not more than 10. The prediction of CBM production by the model basically coincides with the actual production data, and there is an obvious upward trend.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煤层气研究中心;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1ZX05062)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AX20140006) 山西省煤基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MQ2014-05)
【分类号】:TD8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车宇春;张文平;梁国强;曾艳军;王桂生;顾军;;MTA固井方法提高煤层气井压裂成功率的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5年10期
2 胡彦林;张遂安;高志华;李丹琼;刘岩;张守仁;吴见;何志君;;基于模糊数学方法优化煤层气井底流压下降制度[J];煤炭科学技术;2015年03期
3 时伟;唐书恒;李忠城;;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煤储层水力压裂缝数值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5年02期
4 王海燕;赖建林;韩倩;张雪;黄博;;延川南区块煤层气井压裂技术研究[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3年06期
5 秦勇;袁亮;胡千庭;叶建平;胡爱梅;申宝宏;程远平;何学秋;张遂安;李国富;张群;;我国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J];煤炭科学技术;2012年10期
6 计勇;郭大立;赵金洲;李曙光;贡玉军;彭少涛;;影响煤层气井压后产量的因素分析——以韩城区块为例[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2年01期
7 于文文;李红南;吴平;;东营凹陷非均质储层压裂选层研究[J];油气井测试;2011年05期
8 时伟;桑树勋;周效志;黄华州;刘会虎;徐宏杰;;沁水盆地南部高阶煤储层垂直压裂缝导流能力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1年03期
9 唐书恒;朱宝存;颜志丰;;地应力对煤层气井水力压裂裂缝发育的影响[J];煤炭学报;2011年01期
10 王玉海;王庆红;闫桂芳;谢雯晴;安永香;王丽军;;煤层气井压裂效果评价方法[J];油气井测试;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同千;饶孜;何庆兵;宋润权;白鑫;;复杂地质低渗煤层水力压裂-割缝综合瓦斯增透技术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年04期
2 闫凯;杨生斌;杨红兵;卫栋;王冬林;田新新;;煤层气开发用加厚油管螺纹接头损伤失效分析[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7年04期
3 任会康;;准南阜康矿区煤层含气量控制因素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年Z2期
4 刘广峰;白耀星;顾岱鸿;高星星;王文举;潘少杰;王猛;;镇北长8_1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及物性参数特征[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5 赵亚东;张遂安;刘秉谦;贺甲元;;煤储层水平井钻进层位优选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3期
6 淮银超;张铭;杨龙伟;刘博彪;;基于相控的煤层气藏三维地质建模[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7年02期
7 童金松;;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钻井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石油石化;2017年01期
8 白利军;王浩;王聪;聂如青;;煤层气抽采直流微网供电系统设计探讨[J];煤炭工程;2017年02期
9 涂志民;;韩城PSC区块煤层气压裂工艺应用效果分析[J];煤炭工程;2017年02期
10 史玉胜;张红星;房克栋;姜涛;原红超;罗金;;某区块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氮气措施探索[J];天然气与石油;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杨;姚艳斌;崔金榜;汤继丹;喻鹏;孙泽良;;郑庄区块煤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地质因素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07期
2 倪小明;李哲远;王延斌;;煤储层水力压裂后渗透率预测模型建立及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06期
3 顾军;何吉标;谯世均;蒲继才;周福;张文平;;MTA方法防气窜固井技术在涩北气田的应用[J];天然气工业;2014年04期
4 张文平;王青贵;张素;何吉标;顾军;;MTA固井技术在煤层气井中应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13年10期
5 张鹏伟;先花;田旭;蔺红军;顾军;耿兰;;河南油田稠油井一体化固井技术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年01期
6 秦勇;袁亮;胡千庭;叶建平;胡爱梅;申宝宏;程远平;何学秋;张遂安;李国富;张群;;我国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J];煤炭科学技术;2012年10期
7 韩金轩;杨兆中;李小刚;路艳军;;我国煤层气储层压裂现状及其展望[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8 景兴鹏;;沁水盆地南部储层压力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2年02期
9 顾军;杨亚馨;张鹏伟;高玉堂;李延伟;于三跃;;MTA防窜固井技术原理及现场应用分析[J];石油钻探技术;2012年01期
10 李景明;巢海燕;聂志宏;;煤层气直井开发概要——以鄂尔多斯盆地韩城地区煤层气开发为例[J];天然气工业;2011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富,雷崇利;潞安矿区煤储层压力低的原因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年04期
2 钟玲文;中国煤储层压力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3年05期
3 霍永忠;煤储层的气体解吸特性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4年05期
4 张晓东,秦勇,桑树勋;煤储层吸附特征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煤田地质;2005年01期
5 余维初;蒋光忠;汪伟英;胡三清;邹来方;田中兰;杨恒林;;多功能煤储层钻井液动态污染评价系统[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1年04期
6 李俊乾;刘大锰;姚艳斌;王磊;郭晓茜;;基于无量纲裂缝导流能力的煤储层压裂效果分析[J];高校地质学报;2012年03期
7 孟召平,彭苏萍,白清昭,靳秀良,张培河;焦作矿区二_1煤储层特征评价[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8 李佩;杨秀春;王琳琳;刘杰刚;张坤鹏;;临汾区块煤储层裂隙发育评价方法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S1期
9 唐书恒;煤储层渗透性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1年01期
10 胡宝林,宋晓梅,车遥,吴文金;安徽宿东矿区煤体构造破坏对煤储层特征的影响[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可新;潘树仁;吴加和;傅雪海;;中国褐煤储层的力学特征[A];第七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2年
2 柳迎红;杨凯雷;廖夏;;煤储层吸附能力影响因素研究[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郝守玲;钱菊华;薛诗桂;;煤储层物理模型设计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曾家瑶;吴财芳;;黔西-滇东地区煤储层渗透性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研究[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彭金宁;傅雪海;;铁法矿区煤储层裂隙系统评价与渗透率预测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素新;肖红艳;;煤储层中微孔隙和微裂隙的扫描电镜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7 姚征;袁远;王孝亮;熊先钺;王安民;;煤储层水力压裂中压力参数的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8 雷益龙;;焦坪矿区下石节煤矿JPC-01井煤储层基本参数分析[A];瓦斯地质基础与应用研究[C];2011年
9 吴见;叶建平;马银起;徐文军;胡滨;李鸿飞;房超;;准噶尔盆地南缘煤储层特征及有利目标区分析[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金波;吴财芳;;恩洪矿区煤储层特征、含气特征及勘探开发建议[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海海;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煤储层物性特征与综合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2 闫涛滔;渭北煤层气示范区煤储层成藏演化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张洲;围岩与煤储层裂隙对应关系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4 陈立超;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压裂裂缝延展机制及充填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5 许小凯;煤层气直井排采中煤储层应力敏感性及其压降传播规律[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6 吴群;延川南煤储层地应力条件及其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2年
7 钱进;含裂隙煤储层地震数值模拟与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8 蔚远江;准噶尔盆地低煤级煤储层及煤层气成藏初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9 刘长江;CO_2地质储存煤储层结构演化与元素迁移的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10 雷能忠;芦岭井田煤储层属性预测与随机建模[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新秀;中高阶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孙红明;阜康矿区煤储层水溶气含量模拟与水文地质控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周为喜;基于角点网格的煤储层三维建模研究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梁冲冲;黔西珠藏向斜主要煤储层临界解吸压力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王有坤;贵州松河龙潭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储层强化机理与工艺[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张大伟;阜康矿区煤储层孔隙裂隙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7 罗金玲;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物性及地质因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陈同刚;韩城地区煤储层精细描述及物性主控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9 魏强;淮南潘集深部煤储层吸附解吸特征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10 李臣臣;沁南煤储层裂缝渗透率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本文编号:1778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778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