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基于实际数据驱动的非纵波场模拟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23 23:07

  本文选题:非纵观测系统 + 非纵距 ; 参考:《地球物理学进展》2017年06期


【摘要】:在黄土塬、山地等低信噪比地区,单炮近道受面波、激发噪声等影响,地震资料品质极差.为此提出了非纵观测,使目的层反射波避开近道干扰,来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如何选择合适的非纵距进行观测系统设计?常规方法是采用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利用射线追踪或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地震记录选择观测系统的非纵距,但由于地质现象的复杂性、建模软件的应用性、建模方法适用条件的局限性等等,使得在实际生产应用中,模拟出的地震记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此融合探区以往的地震资料,建立了如下流程确定合理的非纵距:首先搜集探区以往的炮集数据,在炮集数据上拾取地震波(初至波、反射波和面波)和目的层倾角,获取地震波的走时、均方根振幅、主频、相位等信息,建立炮检距与分析地震波属性值(走时、均方根振幅、主频、相位等)的关系曲线;然后根据地质任务设计单炮点的非纵观测系统,根据炮检距选择对应地震波的关系曲线相应的属性值,模拟地震记录;最后根据目的层反射波能否有效避开面波、初至波、近道干扰,确定观测系统非纵离.通过实例验证,对于地质构造复杂、资料信噪比低的地区,模拟的地震记录更符合探区地质构造特点,能有效地指导观测系统非纵距的设计,达到合理压制噪声和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目的,克服了传统宽线压噪能力低和三维采集投资过大的矛盾.
[Abstract]:In low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areas such as Loess Plateau and mountainous region, the quality of seismic data is very poo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urface wave and excitation nois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of seismic data,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reflection wave of target layer avoid near-channel interference. How to select the appropriate non-longitudinal distance for the design of the observation system?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is to establish a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 and use ray tracing or wave equation forward modeling to simulate seismic records to select the non-longitudinal distance of the observation system. However,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geological phenomena,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ing software is obvious.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the applicable conditions of the modeling method,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simulated seismic records. For this reason, the following flow chart is established to determine the reasonable non-longitudinal distance by combining the seismic data of the exploration area: firstly, the seismic wave (first arrival wave, reflection wave and surface wave) and the inclination angle of the target layer are collected from the seismic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exploration area, and the seismic waves (first arrival wave, reflected wave and surface wave) are picked up on the data of the exploration area. The travel time, root mean square amplitude, main frequency, phase and other information of seismic wave are obtained, and the relation curves between the offse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eismic wave (travel time, root mean square amplitude, main frequency, phase, etc.) are established. Then,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task, we design a non-general survey system of single shot point, select the corresponding attribute value of the corresponding seismic wave curve according to the offset, and simulate the seismic record. Finally,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reflection wave of the target layer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surface wave, the first arrival wave, The short track interference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non-longitudinal separation of the observation system. It is verified by practical examples that for areas with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low signal-to-noise ratio of data, the simulated seismic records are more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the exploration area, and can effectively guide the design of the non-longitudinal distance of the observation system. The aim of reasonably suppressing noise and improving signal-to-noise ratio of seismic data is achieved, and the contradiction of traditional wide line noise reduction ability and excessive investment in 3D acquisition is overcome.
【作者单位】: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采集技术中心;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辽河物探处;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专项项目(2016YFC0601100)赞助
【分类号】:P63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立恒;范国胜;陈征;李涛;;关于井下观测系统的风险讨论[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007年00期

2 刘仁武;;海、陆观测系统的拼接方法与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9年05期

3 陈刚;全海燕;陈浩林;郭毅;董凤树;刘原英;;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观测系统压噪效果[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年05期

4 周世忠;;一种弯线覆盖观测系统图[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1年01期

5 周焕然;关于使用共深点交错耦合观测系统的建议[J];石油物探;1984年02期

6 詹志佳;林云芳;;美国南加州观测系统的资料讨论会概况(简讯)[J];国际地震动态;1984年02期

7 甘其刚,刘德威;利用模型技术研究观测系统[J];石油物探;1991年04期

8 张新基,张炜;地下水逸出氡和溶解氡观测系统的合理设计[J];地震;1993年04期

9 陈国金;井间观测系统的讨论[J];石油物探;1996年03期

10 郑伟荣;简捷准确的观测系统几何库定义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秀东;刘涛;陈清静;王淑霞;;复合排列三维观测系统及其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崔燕丽;白宜诚;罗维斌;;伪随机多频多功能观测系统的数据处理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王秀东;王怀洪;陈清静;;三维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及应用[A];煤矿物探学术论文集(2007)[C];2007年

4 王秀东;王怀洪;陈清静;;三维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及应用[A];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地质分会/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滕吉文;赖明惠;伍明储;金东敏;樊叙邦;苏泽民;王力生;佘仁富;;研究我国地壳-上地幔结构和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观测系统和野外工作方法[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4)[C];1989年

6 靳洪晓;赵永贵;王超凡;宋富喜;陈燕民;;地震弧形观测系统在溶洞探测中的应用[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李刚;程建远;王玉娇;唐汉平;李贵娟;;块状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设计及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傅国红;宾亚新;;新型伪随机激电观测系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熊艳梅;刘洋;;VSP观测系统设计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志鹏;朱振宇;;海上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定量评价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九专题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晓春;面向目标照明与成像的海上多方位及宽方位观测系统的评价与优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李鹏;海上全方位观测系统的采集设计方法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3 王兰炜;SLF/ELF观测系统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年

4 高磊;地震初至波自动拾取和折射波表层调查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5 吴勃;面波和地球自由振荡的本征模理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6 郑晨;利用接收函数与面波频散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壳幔结构[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6年

7 高玲利;高频面波中不同模态的特性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8 潘雨迪;二维弹性非均匀介质高频面波反演[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9 于彦彦;三维沉积盆地地震效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6年

10 方洪健;地震体波面波联合反演研究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曙光;基于陷落柱模型三维正演模拟的观测系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徐雷良;面向开发的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研究与实践[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杨秀雄;基于波动方程的照明分析与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D];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

4 李洋;二维观测系统的研究及其绘制软件的开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刘晨;基于地质目标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吴红梅;海上环形观测系统参数优化设计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7 韩刚;基于照明分析的观测系统优化[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8 杨萌萌;基于射线理论面向层状介质的三维观测系统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姚刚;基于波动理论的观测系统评价与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10 郭雯;东部老区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评价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本文编号:17940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7940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6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