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四川里伍铜锌矿田控矿构造特征与找矿预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4 18:03

  本文选题:四川 + 伍铜 ; 参考:《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里伍铜锌矿田是扬子地台西缘众多铜矿中典型而又独特的一个大型铜多金属矿田。里伍铜矿床自1958年勘探开发以来已历经50余年,逐渐步入危机矿山阶段。本文以里伍铜锌矿田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以现代成矿理论与矿田构造理论为指导,对矿田内典型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探讨其成矿的差异性,并对赋矿地层进行了原岩恢复及大地构造环境探讨。通过对矿田控矿构造解析研究,深度探讨了构造与成矿之间关系;通过对主成矿期的厘定以及构造形迹时空演化特征的分析,探讨了矿田构造的演化;通过对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确定了矿田成矿物质来源和矿田成因。在全面总结分析里伍铜锌矿田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地质条件、成岩成矿时代、矿田成因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了矿田成矿模式,并进行了隐伏矿体预测。(1)通过对矿田内典型矿床的对比分析,将里伍铜锌矿田控矿构造划分为三级:一级控矿构造江浪穹窿背斜构造及不同年代地层之间拆离滑脱构造,控制了整个穹窿的构造框架,二级控矿构造控制了次级滑脱断层分布继而间接控制了主要类型矿石在穹窿的分布位置,三级控矿构造为片理控矿,直接控制矿体在地层中的产出位置。初始矿源层(火山-沉积构造)、韧性剪切-拆离滑脱带是里伍铜锌矿田最重要的控矿构造。(2)对赋矿岩系(里伍岩群)进行原岩恢复和大地构造环境探讨后认为,里伍岩群形成于稳定大陆边缘小裂谷环境,是一套快速堆积的陆源碎屑夹杂少量“双峰式”海相火山岩的岩石组合。(3)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硅、铅等同位素及稀土元素)研究表明,里伍铜锌矿田物源可能来源于含矿岩系,与穹隆东北部的文家坪花岗岩亲缘性不强。同位素特征进一步揭示,矿田早期物源以地幔来源为主,晚期混染了地壳物质,如锇同位素的初始值分别为3.65、2.32,0.69,验证了壳幔混合来源。黄铁矿微量元素Co/Ni比值(1.93-89.35)也显示为内生矿床成因。氢氧同位素(投图)主要分布区为大气降水与热液交换区,显示早期以热液为主,晚期混合了海水和大气降水。研究认为,矿田内的成矿物质来源于早期火山活动(可能是来源于元古代海底火山喷发的熔岩),并在后期受到变质作用及热液作用的叠加。(4)在充分收集前人测年数据后,厘定矿田大规模成矿时间为149.6-101ma。基于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田以热液充填交代成因矿石为主(含少量剪切型矿石)以及里伍岩群变质老基底提供成矿物质的地质依据,认为矿田成因为海相沉积-变质热液型。建立了矿田“三位一体”的成矿模式:火山-沉积构造(原始矿源层)+早期韧性剪切塑性流变(矿质初步迁移富集)+晚期脆韧性滑脱(大规模成矿)三大主要因素叠加形成富矿。具体如下:(1)早元古代至古生代:早元古代“矿源层”形成,并在后期的多次火山活动中成矿物质进一步富集。(2)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在二叠纪末期,伸展环境下形成贫矿体,贫矿体中可见较为发育的顺片理分布的受塑性变形的“剪切型矿石”。同期,峨眉热地幔柱活动,地幔物质上升将深源的cu多金属元素带到地壳堆积,并对早期形成的矿物质承载基体产生进一步的热液叠加作用,可能为里伍铜锌矿田提供了一定的矿物质。中生代时期,松藩-甘孜造山带经历着古特提斯造山阶段,其主要构造变形发生在晚三叠纪。在此时期,松藩-甘孜地体内的花岗岩浆活动持续约30ma(219±8-185±3ma),导致了印支晚期-燕山早期(190-160ma)松藩-甘孜地区变质核杂岩成穹事件的发生,形成了江浪、长枪等穹隆。江浪穹隆内花岗岩体锆石年龄(160.9-181.4ma)代表着区内第一次大的动力、热变质作用事件,即江浪穹隆早期隆升事件,并伴随着少量成矿物质的产生(里伍矿床石英脉中含矿石英测年得到191±18ma年龄)和同期金红石变斑的形成(184-190ma。(3)燕山中晚期(主成矿期):里伍铜锌矿田大规模成矿阶段(149.6-101ma。随着江浪穹隆不断抬升,早期韧性剪切转变为脆韧性断层,由于温度、压力、物理化学环境的突变,韧性剪切带中的成矿物质发生沉淀聚集,并定位于重力滑脱带中。此阶段最重要的控矿构造为重力滑脱构造。(4)喜马拉雅造山期:喜山期是松藩-甘孜地体的新特提斯造山期,区域上受造山带陆内持续挤压抬升,在研究区内主要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具体表现为北东向的高角度逆断层和北西向的左行走滑剪切断层,其次还出现一些表部层次的脆性变形。此阶段虽然有各种构造运动,但对已形成的富矿体改造影响不大。此期仍有少量成矿物质形成。(5)在综合前人资料及本次研究成果后指出,寻找“里伍式”矿田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为:初始矿源层(火山-沉积构造)、韧性剪切-拆离滑脱带。并以此为基本原则划出找矿远景区:(1)江浪穹窿内远景区:在里伍岩群(赋矿地层)外围为甲坝岩组,其具备与里伍岩群相似的背景,并且经历基本相同的变质变形事件,有可能在合适的构造部位找到与“里伍式”相似的富铜矿床;(2)江浪穹窿外围远景区:与江郎穹窿成因相似的恰斯、瓦厂、唐央、长枪、踏卡、三亚等一系列轴向nnw-sn的短轴穹隆体,从物源、成矿空间等来看,都与江浪穹窿有相似性,因此,在上述穹窿中也有可能形成与里伍铜锌矿田类似的富矿床。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ore - forming pattern of the ore - field is studied by mean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 ore - controlling geological condition , the petrogenesis age , the genesis and the ore - forming regularity of the ore field .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posit , the ore field is formed in the late Triassic .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Late Triassic period , the ore field is formed in the Late Triassic . The main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the Late - Yanan - Ganzi orogenic belt is about 30 ma ( 219 卤 8 - 185 卤 3ma ) . ( 4 ) Himalayan orogenic period : The Himalayan orogenic period is the new Tethys orogenic period of Songfan - Ganzi area , which is mainly formed in the area of orogenic belt .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淦国;吕承训;;矿田构造的研究历史、现状与发展[J];地质通报;2011年04期

2 聂凤军;刘勇;刘妍;张可;;金和铜矿床分类研究的过去、现状和未来[J];地质与资源;2011年02期

3 孙贺;肖益林;;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地质应用及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10期

4 陈宣华;陈正乐;杨农;;区域成矿与矿田构造研究——构建成矿构造体系[J];地质力学学报;2009年01期

5 颜丹平;刘鹤;魏国庆;周美夫;董铁柱;张维宸;金哲龙;;龙门山后山震旦系—古生界变形变质作用:松潘-甘孜造山带中生代伸展垮塌下的中地壳韧性流壳层[J];地学前缘;2008年03期

6 刘鹤;颜丹平;魏国庆;;扬子板块西北缘碧口地块变形变质作用序列——松潘—甘孜造山带伸展垮塌事件的意义[J];地质学报;2008年04期

7 赵玉灵,杨金中,沈远超;同位素地质学定年方法评述[J];地质与勘探;2002年02期

8 王二七,孟庆任,陈智j,陈良忠;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J];地学前缘;2001年02期

9 吴淦国;矿田构造与成矿预测[J];地质力学学报;1998年02期

10 芮宗瑶,,王龙生;中国铜矿床分类新方案[J];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994年02期



本文编号:1797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797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8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