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断层的地震响应特征与瞬时地震属性
本文选题:活动断层 + 二维粘弹性 ; 参考:《地球科学》2017年03期
【摘要】:活断层探测是断层活动性评判的基础,也是天然地震灾害预防的依据,而浅层地震勘探是活断层探测的有效方法之一;而目前利用浅层地震方法评判断层活动性的能力亟待提高.通过构建了不同宽度破碎带的活断层理论模型,采用二维粘弹性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法进行了波场响应特征模拟,运用希尔伯特变换方法提取了瞬时频率和相位属性.结果表明:地震水平叠加剖面和瞬时属性相结合可有效获取穿过第四系活断层的响应特征和实现断层活动性评判;当相干噪声达到30%时,水平叠加和瞬时频率属性剖面已难以追踪第四系中弱反射信号,而瞬时相位属性剖面仍可有效追踪;在实际活断层判定中,水平叠加、瞬时频率与瞬时相位地震属性剖面均可判断断层的存在,而穿过第四系的断层(或破碎带)特征瞬时相位属性最为明显和突出,水平叠加剖面次之,瞬时相位地震属性是判定断层活动性的重要和有效的属性.
[Abstract]:Active fault detection is not only the basis of fault activity evaluation, but also the basis of natural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Shallow seismic exploration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for active fault detection. At present, the ability to judge fault activity by shallow seismic method needs to be improved. Through constructing the active fault theory model of different width broken zone, the wave field response characteristic was simulated by using the two-dimensional viscoelastic wave equation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and the instantaneous frequency and phase attributes were extracted by Hilbert transform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seismic horizontal stacking profile and instantaneous attributes can effectively obtain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uaternary active faults and realize the fault activity evaluation, and when the coherent noise reaches 30%, Horizontal stacking and instantaneous frequency attribute profiles are difficult to track weak reflected signals in Quaternary system, but instantaneous phase attribute profiles can still be effectively tracked. The instantaneous frequency and instantaneous phase seismic attribute profiles can be used to judge the existence of faults, while the instantaneous phase attributes of faults (or broken zones) passing through the Quaternary system are the most obvious and prominent, and horizontal stacking profiles are the second. Instantaneous phase seismic attribute is an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attribute in judging fault activity.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长江科学院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41202223) 湖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湖北省地震背景场探测工程”
【分类号】:P631.4;P3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印兴耀,周静毅;地震属性优化方法综述[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年04期
2 黄昌武;;不要滥用地震属性[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1期
3 石明;张赛民;;地震属性提取及微机上迅速编程实现[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5期
4 赵海华;;地震属性约简对比分析[J];油气地球物理;2009年04期
5 贾可林;;地震属性应用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J];石油仪器;2010年06期
6 Reinaldo J.Michelena ,马秀兰;相似性分析:地震属性信息综合分析的一种新方法[J];石油物探译丛;1998年04期
7 王彦仓;秦凤启;杜维良;王孟华;王亚;郝军;杜宪英;张玲彦;;地震属性优选、融合探讨[J];中国石油勘探;2013年06期
8 NormHaskell;高章伟;;用3-D地震属性划分地质钻井危险区的范围[J];国外油气勘探;2000年01期
9 席敏红,贝智敏,王允洪,丁长明;地震属性的油气模式识别[J];海洋石油;2001年04期
10 乐友喜;利用模型技术研究地震属性的地质意义[J];物探与化探;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杏芳;郑晓东;杨昊;王玲;李艳东;徐光成;;基于流形的地震属性特征提取方法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赵迪;黄捍东;张如伟;;基于灰关联和遗传算法的地震属性优化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李芳;王守东;陈小宏;;基于模糊逻辑的地震属性融合技术研究与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伟;王永刚;;地震属性优化方法分析[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陈胜红;;多地震属性综合解释的一般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孔国英;印兴耀;张广智;;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地震属性优化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温书亮;;地震多属性优选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于敏捷;刘洋;张晶玉;;数据降维方法在地震属性优化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九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朱红娟;张向鹏;汶小刚;;灰色关联分析在地震属性优化中的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陈鸿雁;;辽河海南—月东地区地震属性与储层变化特征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邓道静;油气演变有望在屏幕上重现[N];中国石化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崔大尉;基于地震信息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与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陈遵德;地震储层信息智能处理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3 姜秀清;储层地震属性优化及属性体综合解释[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4 张铁强;地震属性及其对实际数据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戴世鑫;基于物理模型的煤田地震属性响应特征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6 陈茂山;塔里木盆地塔中45井区碳酸盐岩油气藏地震属性识别方法与成藏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贺懿;地震储层参数非线性反演与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徐波;运用地震属性研究柴达木盆地早新生代断裂特征[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渊;宽方位角地震属性的提取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陈德进;多元信息融合在地震属性储层预测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文纶;地震属性的优化分析及在油藏储层预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吴一平;地震属性预测技术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5 曹禹;杏十区地震资料解释及应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6 郭彪;川南某工区地震属性多尺度融合方法及油气检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7 郭旭;地震属性在薄层砂体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8 童庆佳;地震属性在识别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杨广广;地震属性研究及其在先巴扎三维工区中的应用[D];长江大学;2012年
10 付小明;地震属性的研究及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25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825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