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东南盆地北礁地区梅山组丘形反射特征
本文选题:北礁凹陷 + 梅山组 ; 参考:《海洋学报》2017年12期
【摘要】:目前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中中新统梅山组顶部丘形反射引起广泛关注,但对其成因有不同认识。本文通过高精度二维、三维地震、钻井资料,研究丘形反射的特征。研究表明北礁地区梅山组顶部发育近东西向展布的长条形丘体,丘间为水道,丘内为中-弱振幅的地震反射,与西南部强振幅水道砂岩形成鲜明的对比,波阻抗反演揭示丘内为低波阻抗,属泥岩范畴。梅山组塑性丘内地层发生重力扩展,在其上覆的脆性地层(强振幅砂岩和弱振幅泥岩)发育多边形断层,反推出梅山组形成于深水环境,丘为泥丘,沉积环境分析也认为北礁凹陷中中新世为半深海沉积,梅山组的丘-谷分别对应上覆地层的谷-丘,认为是底流剥蚀/沉积成因。本文的研究对南海北部丘形反射的认识有重要意义,并可降低油气探勘风险。
[Abstract]:At present, the mound reflection at the top of Miocene Meishan formation in Beijiao sag of Qiongdongnan basin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but the origin of it is different. In this paper, the features of mound reflection are studied by using high precision two-dimensional,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and drilling data.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top of Meishan formation in the north reef area is formed near east-west distributed long strip mound, with a channel between the hills and a medium-weak amplitude seismic reflection in the mound, which is in sharp contrast with the strong amplitude watercourse sandstone in the southwest. Wave impedance inversion reveals low wave impedance in the mound, which belongs to mudstone category. Meishan formation developed polygonal faults in the brittle strata (strong amplitude sandstone and weak amplitude mudstone), which formed in deep water environment, and the mound was mud mound. The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lso shows that the Miocene in Beijiao sag is semi-deep-sea, and the mound-valley of Meishan formation corresponds to the valley-mound of the overlying strata,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origin of bottom flow denudation / sedimentation. The study in this pape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hilly reflectio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can reduce the risk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西师范学院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25-006-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90451) 国家自然基金地区项目——北部湾海陆过渡带生态环境演化机理及其情景模拟研究(41361022) 广西创新研究团队项目——北部湾海陆交互关键带与陆海统筹发展研究(2016JJF15001)
【分类号】:P618.13;P63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泉兴,李里,黄保家,盛国英,傅家谟;莺琼盆地梅山组的生烃特征[J];自然科学进展;1994年02期
2 张泉兴;张启明;;莺-琼盆地梅山组海相烃源岩的树脂化合物[J];中国海上油气;1992年03期
3 王飞宇,张泉兴,郝石生,傅家谟,刘德汉,肖贤明;莺-琼盆地梅山组烃源岩的超微树脂体[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4年03期
4 王欢;王琪;张功成;张瑞;郝乐伟;马晓峰;;琼东南盆地梅山组泥岩盖层封闭性综合评价[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1年02期
5 龙根元;吴世敏;曾广东;;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伸展构造的几何学分析[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年03期
6 沈怀磊;屈红军;张义娜;何玉平;杨东升;;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北礁凹陷勘探潜力评价[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07期
7 谢文彦;张一伟;孙珍;姜建群;;琼东南盆地断裂构造与成因机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1期
8 苏明;李俊良;姜涛;田姗姗;张成;解习农;;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形态及成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4期
9 刘见宝;孙珍;刘彦宾;赵中贤;王章稳;;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研究现状及展望[J];海洋地质前沿;2012年04期
10 贺超;龙根元;吴世敏;;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因子计算及其伸展模式探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新兵;王家林;陈冰;;南海西北部琼东南盆地基底结构初步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树林;;四分量地震在琼东南盆地应用的可行性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中杰;刘一峰;张素芳;范蔚茗;陈林;;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深度依赖性及其动力学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4 于鹏;王家林;钟慧智;陈冰;;琼东南盆地基底结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李维新;邓启才;张文;秦瑞宝;;琼东南盆地西区岩石物理和地震响应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江其勤;琼东南盆地油气资源完成评价研究[N];中国石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何云龙;琼东南盆地陆坡区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2 杜同军;琼东南盆地层序地层和深水区沉积充填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康波;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沉降—热演化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杨伟;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梅山组沉积相与丘状反射体地质解释[D];西北大学;2012年
2 李居云;琼东南盆地北部坳陷带构造演化及其对煤系烃源岩的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刘晓锋;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沉积古环境和物源演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彭江英;重力异常导数在琼东南盆地构造识别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尹新义;琼东南盆地断裂组合样式及其变形机制模拟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6 陈宏言;琼东南盆地区域地层格架建立及油气成藏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王力;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新世早中期沉积特征分析[D];西北大学;2013年
8 吴敬武;琼东南盆地南部凹陷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D];浙江大学;2008年
9 李娜;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渐新世以来沉积古环境及物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赵小庆;琼东南盆地目的层成岩作用研究与有利储层预测[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857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857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