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添加剂强化铁矿石内配煤小球干燥过程热态强度

发布时间:2018-05-10 20:20

  本文选题:制粒小球 + 含钠添加剂 ; 参考:《金属矿山》2016年01期


【摘要】:铁矿石内配煤制粒小球动态干燥过程的破裂、粉碎会严重影响还原效果。为提高小球干燥过程的热态强度,研究了含钠添加剂对铁矿石内配煤小球动态干燥升温过程热态强度的影响,并结合含钠添加剂对内配煤、铁矿石和膨润土Zeta电位的影响研究以及动态干燥小球的内部环境扫描电镜分析,探讨了含钠添加剂对制粒小球热态强度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1含钠添加剂可通过改善小球主要原料颗粒表面的亲水性来强化膨润土的黏附作用,从而使小球内部结构致密,热态强度提高。2添加剂配加量为3%时,动态干燥粉化率为5.23%,动态干燥小球的落下强度、抗压强度和群落粉化率分别为3.1次、10.88 N/个和3.26%,与不配加添加剂相比,各项指标显著改善。
[Abstract]:The dynamic drying process of coal pellets in iron ore is broken and pulverized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reduction effe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hermal strength of the pellet drying process, the effect of sodium additive on the hot state strength during the dynamic drying process of coal pellet in iron ore was studied, and the effect of sodium additive on the internal coal blending was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iron ore and bentonite on the Zeta potential and the SEM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drying pellets were studied. The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sodium additive on the thermal strength of pellets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hesion of bentonite can be strengthened by improving the hydrophilicity on the surface of the main raw material particles of the pellets,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pellets can be densified. The thermal strength of the pellets is increased by the addition of 2. 2 additives and the addition amount is 3. 2%. The dynamic drying pulverization rate was 5.23, the drop strength,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community pulverization rate of the dynamic drying pellets were 3.1 times 10.88 N / unit and 3.26%, respectively. The indexe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additives.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234008)
【分类号】:TD9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喜洋;改善配煤质量的新途径——煤岩配煤[J];湖南冶金;2005年04期

2 赵思寒,徐海龙;配煤设备的选用及自动配煤装置初探[J];科技资讯;2005年24期

3 寇传乾;自动化配煤系统的探讨与实现[J];工矿自动化;2005年01期

4 郝丽芬;李东雄;孟廷樯;;动力配煤在山西的应用[J];电力学报;2006年04期

5 金立奎;;焦化配煤系统的改进[J];现代冶金;2009年05期

6 郑先勇;李海量;;优化配煤结构的研究与应用[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年09期

7 郑先勇;李海量;;优化配煤结构的研究与应用[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年04期

8 王德海;王克义;余江龙;常丽萍;;配煤技术的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14期

9 贾艳阳;曹亦俊;;我国配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煤炭技术;2012年01期

10 刘文彬;;浅谈配煤技术[J];科技与企业;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裘学江;刘颖义;李慧萍;;自动配煤程序的优化与应用[A];2011年河北省冶金信息化自动化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付建华;邱冬英;廖洪强;;国内外煤岩配煤的发展概况[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裕龙;李训智;刘海涛;郜国涛;张晓东;;影响自动配煤的几个因素及改进措施[A];苏、鲁、皖、赣、冀五省金属学会第十四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何正祥;李艳春;;自动配煤控制系统的应用[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2年会暨能源计量与节能降耗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军;;焦化配煤过程控制的优化[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2年会暨能源计量与节能降耗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吕桂双;王福先;;精细配煤的研究与应用[A];2012冀苏鲁皖赣五省金属(冶金)学会第十六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磊;;影响大型储煤仓配煤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及优化措施[A];2012冀苏鲁皖赣五省金属(冶金)学会第十六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磊;;提高自动配煤准确度 稳定配合煤质量[A];2010年河北省冶金学会炼铁技术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磊;;提高自动配煤准确度 稳定配合煤质量[A];苏、鲁、皖、赣、冀五省金属学会第十五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0 龙晓阳;季明莉;;鞍钢配煤技术的研究[A];高炉炼铁用焦炭质量技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邓佳;世界最大配煤中心在中国启动[N];中国环境报;2006年

2 陈中;世界最大配煤中心项目在我国启动[N];中国矿业报;2006年

3 黄裴林;全球最大规模配煤中心项目在我国启动[N];中国煤炭报;2006年

4 记者 李希琼;中港印能源集团配煤中心一期工程启动[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5 记者 李希琼 见习记者李凌;“中港印”连云港配煤中心项目开工[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6 记者 董志翔;世界最大的配煤中心启动[N];科技日报;2006年

7 记者  瞿剑;我国首个配煤中心开工兴建[N];科技日报;2006年

8 通讯员 谢飞;连云港:开建首个配煤中心[N];现代物流报;2006年

9 文华;世界最大规模的配煤中心在中国启动[N];中国商报;2006年

10 咸安区煤炭经营资格审查办公室 曾三平;自主创新 办好配煤中心[N];咸宁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白永建;劣质煤配煤制备高质量冶金焦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2 戴财胜;动力配煤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0年

3 朱再兴;锅炉动力配煤优化模型和专家系统研发及炉内燃烧仿真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高洪阁;配煤理论与固硫技术的基础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5 吕青;思维进化和支持向量机理论及其在炼焦配煤优化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继炳;配煤与新型助熔剂改进Shell煤气化工艺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高志芳;提质褐煤制浆及配煤成浆特性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淑清;火电厂动力煤配煤优化方法与系统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2 沈彬彬;基于遗传算法的动力配煤优化模型的研究及其软件实现[D];浙江大学;2004年

3 蒋松;动力煤配混特性及其矿物质对配煤燃烧特性的影响[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4 李悦;煤化工企业配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5 陈美辰;焦化厂配煤优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东北大学;2011年

6 毕然;秦皇岛港动力配煤业务优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7 李元坷;火电厂配煤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8 焦发存;配煤对煤灰熔融特性和灰渣粘度影响的实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9 冯婷;煤的结构参数与动力配煤指标的计算方法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10 陶培生;配煤技术在提高冶金焦性能及控制焦炭成本中的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70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870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5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