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裂隙岩体崩落法回采凿岩巷道顶板稳定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1 00:22

  本文选题:裂隙岩体 +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 参考:《矿业研究与开发》2017年05期


【摘要】:裂隙岩体经多组结构面切割,在开采扰动作用下,易发生冒顶、片帮等灾害。以广西大厂铜坑矿92号矿体回采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精测网法对试验区结构面进行了调查,基于3DEC,建立裂隙岩体模型,研究了回采过程中巷道顶板稳定性。得出了如下结论:巷道开挖过程造成了原生裂隙的张开及贯通,顶板监测点最大竖直位移随着回采工作面的靠近而逐渐增大,巷道顶板最大沉降达到了39.62cm。顶板岩体拉应力的增大最终造成了顶板失稳破坏。研究方法及结果对失稳区域预判,危险区域提前支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Abstract]:Under the action of mining disturbance, the fractured rock mass is prone to roof fall and cover disasters. Taking the mining process of No. 92 orebody in Tongkeng Mine, Dachang, Guangx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tructural plane of the test area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method of fine measuring net. Based on 3DEC, the fractured rock mass model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stability of roadway roof during the mining process was studie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the opening and penetrating of the original fissure are caused by the excavation of the roadway, the maximum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the roof monitoring point increases gradually with the approach of the mining face, and the maximum settlement of the roadway roof reaches 39.62 cm. The increase of tensile stress of roof rock eventually causes roof instability failure.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ul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ediction of unstable regions and early support of dangerous areas.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黄金矿业(莱州)有限公司三山岛金矿;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04017)
【分类号】:TD32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士同;张庆和;;浅谈高地应力巷道失稳原因与控制要点[J];山东煤炭科技;2010年01期

2 荣冠;朱焕春;王思敬;;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深部裂缝成因初探[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1期

3 程东幸;潘炜;刘大安;冯树荣;郭华锋;丁恩保;;锚固节理岩体等效力学参数三维离散元模拟[J];岩土力学;2006年12期

4 刘莉;;ANSYS在磨削工件温度仿真中的应用[J];机电工程技术;2006年10期

5 徐艳;胡世德;;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动力稳定极限承载力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09期

6 刘建军;宋义敏;刘先贵;;三元复合体系乳状液在岩石介质中渗流的数值模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S2期

7 黄醒春;层状裂隙岩石顶板的失稳[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旭;郭奇峰;李书强;马明辉;;裂隙岩体崩落法回采凿岩巷道顶板稳定性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7年05期

2 王继敏;段绍辉;郑江;胡书红;;锦屏一级水电站工程主要技术创新实践[J];人民长江;2017年02期

3 刘爱荣;李晶;黄永辉;;拱的静动力稳定性研究进展[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5期

4 崔洁;江权;冯夏庭;李邵军;高红;李帅军;;Equivalent elastic compliance tensor for rock mass with multiple persistent joint sets:Exact derivation via modified crack tensor[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16年06期

5 刘恋嘉;赵其华;韩刚;;叶巴滩水电站坝址区深部变形破裂特征[J];岩土工程学报;2017年03期

6 王兆南;;大跨度下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加固研究[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7 彭少文;贺金明;孙冠军;刘培培;;高陡边坡深部卸荷张拉裂缝的成因机制探讨[J];人民长江;2015年14期

8 张晨辰;程静;;离散单元法及其工程应用进展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9 胡杨;林太清;徐海亮;荣冠;;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坝肩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5年01期

10 袁康;蒋宇静;初振云;王刚;公彬;;基于颗粒离散元法的岩体结构面锚固机理细观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明;黄润秋;严明;;锦屏一级水电站IV~VI山梁雾化边坡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2 汤明高;许强;黄润秋;严明;;小湾水电工程6#山梁节理岩体高边坡3DEC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03期

3 朱焕春;吴海斌;石安池;;论三峡永久船闸中隔墩北倾变形机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23期

4 刘传孝;冲击性顶板运动阻尼效应的数值模拟及混沌动力学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1期

5 徐艳,胡世德;钢管混凝土模型拱的弹性动力稳定性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6 赵德安,蔡小林,Swoboda G,陈志敏,李双洋;锚杆单元及其在黄土隧道计算中的若干问题[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24期

7 朱焕春,Brummer Richard,Andrieux Patrick;节理岩体数值计算方法及其应用(一):方法与讨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20期

8 徐艳,胡世德,王志强,王君杰;大跨径钢拱桥的横向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7期

9 韦建刚,陈宝春;钢管混凝土拱材料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祁生文,伍法权,丁振明,刘彤;从工程地质类比的角度看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深部裂缝的形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亚晨;核废料贮存裂隙岩体水热耦合迁移及其与应力的耦合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2 张电吉,白世伟,杨春和;裂隙岩体渗透性分析研究[J];勘察科学技术;2003年01期

3 杨松林,黄启平,张健民;层状裂隙岩体蠕变柔量估计的合理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8期

4 向文飞;周创兵;;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研究进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S2期

5 丁红瑞;王如宾;;基于单裂隙岩体二维稳定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J];灾害与防治工程;2005年02期

6 韩嵩;蔡美峰;;单轴荷载下裂隙岩体超声波传播速度研究[J];黄金;2006年12期

7 陈益峰;周创兵;盛永清;;应变敏感的裂隙及裂隙岩体水力传导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2期

8 刘晓丽;王恩志;王思敬;;裂隙岩体精细结构描述及工程特性数值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9 赵旭平;;工程建设中裂隙岩体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S1期

10 刘泉声;吴月秀;刘滨;;应力对裂隙岩体等效渗透系数影响的离散元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永胜;魏安;李隽蓬;;非贯通裂隙岩体裂纹扩展规律及破坏机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2 李宁;张平;陈蕴生;;裂隙岩体试验研究进展与思考[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吉小明;;裂隙岩体多重介质流固耦合分析的全耦合数学模型与有限元公式[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柴军瑞;;裂隙岩体水-岩-热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综述[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5 梁作景;;坚硬裂隙岩体中洞库的锚喷支护[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6 蒋爵光;凌建明;;非贯通裂隙岩体的损伤模型及其强度预测[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7 李新平;朱维申;;裂隙岩体的损伤断裂模型与强度特性分析[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8 刘晓丽;王恩志;王思敬;刘顺贵;;裂隙岩体渗透性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吴刚;;裂隙岩体模型的卸荷破坏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10 郑少河;姚海林;葛修润;;裂隙岩体非稳态渗流特性分析[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志伟;“杰青”催化出来的优秀科学家[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超;硬质裂隙岩体三轴加载及卸荷蠕变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陈必光;地热对井裂隙岩体中渗流传热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3 张力民;基于宏—细观缺陷耦合的裂隙岩体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聂韬译;渗流—应力耦合下裂隙岩体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梁德贤;高压渗流作用下裂隙岩体损伤演化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贾海梁;多孔岩石及裂隙岩体冻融损伤机制的理论模型和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7 张志强;非贯通裂隙岩体破坏细观特征及其宏观力学参数确定方法[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8 张莉丽;裂隙岩体渗透典型单元体存在性[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易小明;裂隙岩体损伤位移反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10 向文飞;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及力学特性尺寸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佳俊;高放废物处置库北山预选区裂隙岩体注浆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杨鑫;爆炸作用下裂隙岩体裂纹扩展模拟试验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邱艳勇;基于离散元的裂隙岩体水沙渗流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卫英豪;富水条件下泥岩巷道长时变形失稳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白仕红;循环荷载下裂隙岩体能量演化及损伤特性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凡;基于概率统计的裂隙岩体注浆液扩散效应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7 艾旭峰;裂隙岩体隧道渗流场特征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8 胡峰;基于断裂力学和损伤理论的裂隙岩体损伤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荣腾龙;低温环境下单裂隙岩体强度损伤及断裂特性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10 赵毅;富水裂隙岩体隧道注浆堵水对渗流场影响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715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8715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e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