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煤矿井工开采对上覆反向滑坡扰动的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2 09:41

  本文选题:黄土滑坡 + 覆岩破坏 ; 参考:《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煤系地层的产状与上覆滑坡的产状关系,是影响黄土滑坡稳定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研究煤系地层的倾角与黄土滑坡的倾角相同而倾向相反条件下,主采煤层开采对上覆黄土滑坡的影响,对于滑坡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方法,通过模拟含煤岩系倾角30°时的煤层井工开采,总结出上覆岩层移动变形及裂隙分布发育规律和反向黄土滑坡稳定性条件。结果表明:上覆岩层冒落带高度为25.0 m;裂隙带发育高度为72.0 m;采空区范围内覆岩最大下沉值偏向岩层倾向;在工作面推进120 m时黄土滑坡处于临界失稳状态。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模型与相似模拟实验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的可靠性。
[Abstract]: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coal measure strata and the occurrence of overlying landslide is one of the decisiv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of loess landslide.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dip angle of coal measure strata is the same as that of loess landslid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main mining seam mining on the overlying loess landslide. By using the similar materi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method, through simulating the coal seam well mining when the inclination angle of coal bearing rock series is 30 掳, the moving deformation of overburden strata, the law of fracture distribution and the stability condition of reverse loess landslide are summar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ight of overlying strata caving zone is 25.0 m, the height of fracture zone is 72.0 m, the maximum subsidence value of overburden rock in goaf is inclined to rock layer, and the loess landslide is in critical unstable state when the face advances 120 m. By comparing the discre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with the similar simulation experimen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imilar materi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is verified.
【作者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2388,51674195) 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KF2016-2)
【分类号】:TD3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丁鑫品;王俊;李伟;刘博文;;关键层耦合作用下露井联采边坡滑动深度分析[J];煤炭学报;2014年S2期

2 王振伟;张青波;刘天苹;李世海;;地下开采引起覆岩破坏及边坡变形的数值模拟[J];煤矿安全;2014年02期

3 徐廷甫;尹志明;邓月华;;地下采动条件下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4 刘新喜;陈向阳;;地下开采沉陷对滑坡灾害的影响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年12期

5 胡晋山;何宗宜;康建荣;袁西亚;;山区地下开采坡体稳定性分析及滑坡预报系统的设计[J];中国矿业;2009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路;唐建新;代张音;刘姝;舒国钧;;不同采高下S形滑面对边坡的影响[J];煤矿安全;2016年12期

2 林宏志;;伊敏露天矿内排土场排土参数优化研究[J];露天采矿技术;2016年12期

3 代张音;唐建新;江君;邓月华;刘姝;张路;;地下采空诱发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斜坡变形破裂的相似模拟[J];煤炭学报;2016年11期

4 康钦容;张卫中;;考虑采动影响的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6年05期

5 孙学阳;杨旭;李鹏强;何拓平;李聪;邬景方;;煤系地层与滑坡倾向相同条件下开采对滑坡扰动的影响[J];煤矿安全;2016年10期

6 丁鑫品;王振伟;李伟;;采动边坡失稳的动力过程及典型变形破坏机理[J];煤炭学报;2016年10期

7 王俊;;安太堡露天煤矿南寺沟排土场排土参数优化研究[J];煤炭工程;2016年06期

8 江君;魏世玉;;基于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采高对顺层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6年02期

9 余学义;陈大阳;王金东;;山区松散堆积边坡下控制开采研究[J];煤矿安全;2016年05期

10 廖丽萍;朱颖彦;杨志全;邹代华;Muhammad Waseem;;中巴喀喇昆仑公路顺层岩质边坡受力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6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鑫品;李绍臣;王俊;周杰;马明;;露天矿端帮煤柱回收井工开采工作面推进方向的优化[J];煤炭学报;2013年11期

2 鞠金峰;许家林;王庆雄;;大采高采场关键层“悬臂梁”结构运动型式及对矿压的影响[J];煤炭学报;2011年12期

3 张亚南;冯春;李世海;;采用波动方法探测土石混合体结构特性的可行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9期

4 杨建立;左建平;孙凯;孟冰冰;林轩;;大采高多断层工作面综放诱发地表沉陷观测及数值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5 冯春;李世海;刘晓宇;;半弹簧接触模型及其在边坡破坏计算中的应用[J];力学学报;2011年01期

6 陆晶晶;刘天苹;李世海;李丹;;基于CDEM的高桩码头承载力数值模拟[J];水运工程;2010年09期

7 朱建明;冯锦艳;彭新坡;徐金海;;露井联采下采动边坡移动规律及开采参数优化[J];煤炭学报;2010年07期

8 丁新启;乔兰;;安家岭矿高陡边坡滑动破坏机理分析[J];中国矿业;2009年12期

9 张雷;王孟渝;叶勇;陶春省;郑炜;;考虑桥基荷载的岩质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10 高永平;张天友;周栋梁;;岩质边坡侧压力的形成机理浅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忠生;黄土滑坡的滑前地貌重建[J];自然灾害学报;2004年02期

2 于远祥;孙学阳;;铜川地区黄土滑坡的灾变机理分析[J];采矿技术;2006年03期

3 于远祥;孙学阳;;铜川地区黄土滑坡的灾变机理分析[J];中国矿业;2006年12期

4 郑志勇;;黄土滑坡的形成机理[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5 谷拴成;于远祥;;黄土滑坡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对策[J];中国矿业;2008年03期

6 濮声荣;;陕西黄土滑坡发生的制约因素和诱发原因[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8年S1期

7 郭抗美;王超;纪洪广;;基于降雨入渗深度反演的某黄土滑坡机理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8 马海涛;王云海;;特大黄土滑坡事故责任认定中的岩土力学问题[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年06期

9 倪卫达;雍睿;葛云峰;邹宗兴;;高速黄土滑坡液化-汽化效应定量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0年05期

10 洪嘉祥,李保雄;马惠宁输油管线黄土滑坡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研究[J];选煤技术;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洪德;;准格尔矿区黄土滑坡的分析与防治[A];岩土工程论文集[C];1995年

2 孟庆贺;孙增生;;测斜仪在测定黄土滑坡深部位移中的应用[A];滑坡监测技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88年

3 许领;戴福初;闵弘;;黄土滑坡研究现状与设想[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4 许领;戴福初;闵弘;邝国麟;;泾阳南塬黄土滑坡类型与发育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5 吴玉庚;刘竹华;;天水孟家山黄土滑坡模型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6 张洪欣;;黄土滑坡的形成机理[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7 王根龙;张茂省;伍法权;曾庆铭;张新社;;受三趾马红土控制的黄土滑坡机理研究评述[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许领;戴福初;;泾阳南塬黄土滑坡特征参数统计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9 周永习;张得煊;罗春泳;陈军;;陕西高楼滑坡机理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永双;曲永新;陈情来;雷伟志;;浅析黄土滑塌与黄土滑坡[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刘杰;黄土滑坡防治亟待加强[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2 记者 李满福;潜心攻关二十载避险村庄三十多[N];甘肃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繁星;新书品种少细分市场待深挖[N];新华书目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新建;基于破损力学的黄土滑坡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2 吴迪;工程堆载触发黄土滑坡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张晓超;地震诱发石碑塬低角度黄土滑坡形成机理的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袁丽侠;宁夏海原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形成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5 张帆宇;黄土的剪切行为和黄土滑坡[D];兰州大学;2011年

6 段钊;黄土滑坡触发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7 唐东旗;坡脚开挖的黄土滑坡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8 李滨;多级旋转型黄土滑坡形成演化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9 龙建辉;高速远程黄土滑坡预测预报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10 王念秦;黄土滑坡发育规律及其防治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炳强;泾阳南塬河滩村黄土滑坡的特征及致灾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史斯文;季节性冻融作用诱发黄土滑坡机理[D];长安大学;2015年

3 刘毅;伊犁黄土滑坡特征、成因及稳定性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5年

4 张建龙;黄土滑坡危险性评估关键技术及应用[D];长安大学;2015年

5 折向毅;黄土—基岩接触面滑坡形成机理[D];长安大学;2015年

6 杜小玉;基于FLAC~(3D)的关中塬区黄土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D];长安大学;2015年

7 李亚哲;黄土滑坡运动特征及其铲刮作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高磊;太佳高速公路西段不良地质分析与防治措施[D];长安大学;2015年

9 李文可;泾阳南塬高速远程黄土滑坡运动机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10 高健健;基于高分卫星的黄土区滑坡信息提取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78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878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f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