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双煤系煤层群开采覆岩动态形变及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6 18:34

  本文选题:煤层群 + 垮落步距 ; 参考:《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9期


【摘要】:针对大同矿区双煤系纵深大区域煤层群开采条件,对大区域顶板岩层动态垮落形变与矿压显现特征规律进行了研究。以同忻煤矿8105工作面为工程实例,在提出了上部煤层未开采区域、遗留煤柱区域、开采垮落区域向下传递动态载荷的计算方法基础上,对动态载荷作用下岩层的垮落步距修正计算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同忻煤矿8105工作面受上部侏罗系14号煤层开采影响,主关键层垮落步距为38.23~62.32 m,8105工作面开采波及的顶板范围较广,各关键层发生同步失稳是导致强矿压显现的诱因;而主关键层垮落步距的动态变化,增加了其发生同步失稳的概率,是导致工作面频繁强矿压显现的原因。同时发现,纵深大区域煤层群开采条件下,上部煤柱对工作面强矿压显现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Abstract]:In view of the mining conditions of coal seam group in the deep and large area of double coal series in Datong mining are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collapse deformation and rock pressure behavior of roof strata in large area are studied. Taking 8105 face of Tongxin Coal Mine as an engineering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dynamic load transfer down from the unmined area of upper coal seam, the area left over by coal pillar and the area of mining collapse. In this paper, the calculation of caving step distance under dynamic load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8105 face of Tongxin Coal Mine is affected by the mining of the upper Jurassic No. 14 coal seam, and the caving distance of the main key stratum is 38.23 ~ 62.32 mc8105 face. The synchronous instability of each key layer is the inducement of the strong rock pressure, and the dynamic change of the falling step distance of the main key layer increases the probability of synchronous instability, which is the reason of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strong rock pressure in the fac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foun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al seam group mining in deep and large area, the influence of upper coal pillar on the appearance of strong mine pressure in working face has hysteresis.
【作者单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工程技术研究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04144)
【分类号】:TD3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元培;缓倾斜煤层群上行开采的可能性及其合理运用的分析[J];煤矿设计;1983年01期

2 王玉武,姜文忠,牛德文,张新生,李先章;阳城、沁水矿区煤层气开发前景探讨[J];煤矿安全;2002年05期

3 霍忠锋,刘义生,吴爱民,杨智华;近距离煤层群建设"双高"矿井的实践[J];煤炭科学技术;2003年05期

4 张仲春;余耀锋;杨洪滨;;上行开采近距离煤层群的探讨与应用[J];煤;2007年09期

5 马立强;汪理全;张东升;刘玉德;刘江;张太平;欧阳广斌;;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与工程应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6 周岩;龙祖根;;多煤层系统的煤层气运移模型研究[J];煤;2009年04期

7 魏孝华;李铭;;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可行性判定研究[J];神华科技;2013年01期

8 尹中山;;川南煤田古叙矿区煤层气勘探选层的探讨[J];中国煤炭地质;2009年02期

9 范晓刚;;近距离突出煤层区域验证方法探讨[J];煤炭工程;2012年10期

10 汪长明;;具有突出危险性煤层群煤气共采技术[J];洁净煤技术;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余耀峰;张仲春;杨洪滨;;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的研究与应用[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7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C];2007年

2 汪理全;;煤层群上行开采技术及应用[A];21世纪高效集约化矿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苏朝晖;;潘二矿煤层群开采的层位控制方法[A];2010年度淮南矿业集团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一)·地质专业[C];2010年

4 李伟;陈家祥;吴建国;;松软、低渗透煤层综合抽采技术[A];全国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及瓦斯治理技术理论与实践[C];2011年

5 翟成;卫修君;林柏泉;;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场演化规律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部分)[C];2009年

6 黄祥宽;;急倾斜薄煤层群矿井瓦斯地质的特殊性研究[A];瓦斯地质研究与应用——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瓦斯地质学术研讨会[C];2003年

7 杨科;袁亮;刘钦节;廖斌琛;孙力;涂辉;;深部近距离煤层群卸压开采高应力演化煤柱效应研究[A];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的创新与实践——全国防治煤矿冲击地压高端论坛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裴支前;让科技成为煤矿高效安全开采的“金钥匙”[N];江淮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宇锋;铁新矿注碱治理煤层硫化氢研究及工程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2 徐宏杰;贵州省薄—中厚煤层群煤层气开发地质理论与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3 季文博;近距离煤层群采动煤岩渗透特性演化规律与实测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4 姜在炳;煤层3D动态建模技术及应用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8年

5 翟成;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场与瓦斯流动场耦合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6 杨兆彪;多煤层叠置条件下的煤层气成藏作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7 胡永忠;山体赋存煤层群混合开采覆岩破断规律及顶板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8 李庆军;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煤层自燃预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辉;贺西煤矿首采层开采后下伏煤层卸压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陈二瑞;低透煤层水力压裂技术在石门揭煤中的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3 戚志虎;近距离煤层群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研究与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郭海相;浅埋深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漏风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5 李云;气爆低渗透煤层增透规律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6 冉庆喜;晋平煤业低渗透煤层抽采钻孔参数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7 高照宇;钱家营矿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8 章照明;火成岩侵入煤层瓦斯涌出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8年

9 任硕;超临界CO_2在低渗透煤层渗流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10 陈绍祥;极近距离下位煤层采准巷道优化布置及支护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97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897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c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