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瓦斯气相驱替及两相协同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脱附迟滞 + 基质体变形 ; 参考:《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煤层瓦斯灾害是制约井下采掘工作的主要危险源,随着我国煤炭采掘深度和强度的提高,煤层瓦斯灾害的治理也愈加紧迫。煤层瓦斯气相驱替在瓦斯治理工作中有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提出了相应的驱替模型,但是气相驱替中有关气体的脱附、渗流机制仍需要深入研究,同时在此基础上也迫切需要探索煤层瓦斯高效治理的新方法。本文首先研究了驱替温度和压力对二氧化碳驱替瓦斯效果的影响,开展了强吸附性气体在煤中的渗流实验和脱附实验,揭示了孔隙变形在煤层气体运移和脱附中的重要作用,重新构建了煤体渗透率理论模型。二氧化碳能够有效驱替出煤体内的甲烷气体,但是基质体的高形变导致煤体渗透率下降,降低了气体的注入量,且容易残留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为了降低煤中混合气体的含量提高煤层瓦斯灾害的治理,提出了实行二氧化碳驱替瓦斯后注入碱性水吸收残留气体的气液两相协同驱替方法。该方法显著提高了注水后煤层水分的含量,大量水分侵入孔隙中置换出瓦斯,提高了煤层瓦斯的驱替能力,同时碱性溶液侵蚀下煤中矿物质产生“碎裂”效应,造成孔隙二次发育,进一步提高了瓦斯的驱替效果。借助等温吸附装置深入研究了驱替温度和压力对煤层中甲烷进行二氧化碳驱替的影响,驱替压力和温度的提高有助于提高驱替效率但提高能力较弱,结果表明单纯依靠提高驱替注气压力容易造成成本增加,得出了合适的驱替压力为原始储层压力的一倍大小,驱替温度的提高有助于提高煤体甲烷的驱替效果,但提高井下煤层温度难度较大不适合大规模应用。自制假三轴煤样渗透率测试装置,通过实验分析了应力、气压和Klinkenberg效应在煤体渗透率演化过程中的控制机制。恒定应力条件下随着气体压力的升高,在基质体膨胀和Klinkenberg效应影响下吸附性气体渗透率先下降后升高;恒定气体压力条件下,煤体渗透率随着应力的增加呈指数型下降趋势;恒定有效应力条件下,煤体渗透率发生指数型下降,弱吸附性气体渗透率逐渐平稳,而强吸附性气体渗透率仍持续下降,直至煤体膨胀至极限膨胀量渗透率也逐渐平稳;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碳的注入提高了煤体的膨胀变形量降低了渗透率,将会造成二氧化碳的注入量减少。采用煤样等温吸附装置开展了不同煤样对甲烷和二氧化碳的脱附实验,通过改变起始脱附压力分析了煤中气体的脱附迟滞规律,甲烷的迟滞效应大于二氧化碳,高变质程度煤样的脱附迟滞效应较弱,同时起始压力越大得到的最大吸附量愈大;煤样孔径测试结果显示二氧化碳吸附过后三种煤体发生膨胀造成了不可逆变形,孔径均发生缩小,“孔口变形”仅能解释部分煤样的脱附迟滞现象,揭示了“孔口变形”为主“固溶态”甲烷为辅导致脱附迟滞现象产生的机制。基于煤体的应力变形和吸附变形,重构了煤体的渗透率和孔隙率理论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煤基质体本身的形变在渗透率和孔隙率中的比重极为显著;引入分形理论,分析了煤体孔隙率的分形变化特征与绝对渗透率变化规律之间的关系,对该关系式进行了理论验证,在低压阶段两者吻合,高压阶段受到Klinkenberg效应的影响实验值低于理论值;该研究成果能够有效预测二氧化碳注入煤层中气体渗透率的变化。理论分析了应力应变和吸附应变对裂隙通道宽度的影响,进而探讨了气体的Klinkenberg系数随应力和气体压力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包含可变Klinkenberg系数的渗透率理论方程,利用实验数据验证了理论结果的准确性;结合实验理论研究,二氧化碳能够有效置换出煤体中吸附态的甲烷提高驱替效率,驱替后煤体产生明显变形容易导致煤体渗透率下降影响气体的注入,同时在煤体内残留大量的混合气体对后期开采造成影响。针对二氧化碳驱替瓦斯后煤中混合气体含量增大的问题,提出了二氧化碳驱替瓦斯后注入碱性水的气液两相驱替方法,有效提高了煤体水分的注入并吸收残留的二氧化碳气体,水分在侵入煤中孔隙的同时也能加强对瓦斯的驱替作用;二氧化碳驱替后煤中气-水-煤三相接触体系对碱性溶液的自吸能力大大提高,特别是非贯穿型裂隙的自吸效果尤为显著,有效解决了二氧化碳驱替瓦斯后气体大量残留的难题。利用假三轴煤体渗透率测试装置,分析了气液两相驱替的效果,相比于煤层注水,两相驱替后煤体的含水率提高了54.8%,大大提高了煤层的注水防突效果,注水量提高的同时增强了瓦斯的驱替能力;采用低温氮气吸附、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测试手段,分析了碱性溶液对煤体物化特性的侵蚀机制,碱性溶液侵蚀后煤体矿物质发生“碎裂”,造成煤体中孔隙二次发育,提高了煤体的孔隙率;研究结果表明气液两相驱替方法降低了二氧化碳驱替瓦斯后煤层的含气量,提高了煤体含水率而且增强了水分对瓦斯的驱替效果,同时碱性溶液对煤体造成侵蚀进一步提高了对瓦斯灾害的治理效果。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influence of displacement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on carbon dioxide displacement in coal bed is studied . In this paper , the effect of gas - liquid two - phase displacement is analyzed by means of low temperature nitrogen adsorption ,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 SEM ) and infrared spectroscopy ( FTIR )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D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玉亮,杨健,张鸣远,张超杰,黄梦云;非均质地层中黏弹性稠油的驱替特征[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2 李论;;边界元法在油藏驱替问题中的应用[J];图书与石油科技信息;1995年03期
3 汤昌福;王晓冬;张静静;;注入非烃气体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驱替特征[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2年05期
4 邰春磊;唐雷;;油相分布对驱替效率的影响[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5 田乃林,张巍,张喜瑞,林坤超;曙光油田杜124块污水驱替室内试验评价[J];断块油气田;1998年01期
6 孙凯;邰春磊;唐雷;;河流相储层驱替速率对驱替方向与驱替效率关系的验证[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年04期
7 李希明;;微生物驱替盲端类剩余油的微观实验[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年03期
8 刘振华;裂缝性地层流体驱替的分形模拟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年06期
9 苏玉亮,杨建,张鸣远,薛海晖;变形介质中粘弹性稠油驱替特征[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朱雪芹;双重驱替泵抽系统[J];国外油田工程;200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业昌;周雯菁;董金凤;李学丰;;微米级毛细管中聚丙烯酰胺水溶液与气体的驱替[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贵文;满万祥;康治华;陈勇;张彬;白旭;;基于压力驱替系统的辅助判别方式在油田开发中的研究及应用[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3 陆业昌;周雯菁;董金凤;李学丰;;静态接触角对三相流体自发驱替速度的预测[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5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中的理论问题[C];2013年
4 施晓乐;盛强;邢义良;刘维甫;;岩心CT三维成像与多相驱替分析系统研究[A];2004年CT和三维成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天博;;CO_2注入深部盐水层的驱替特征研究[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周雯菁;陆业昌;董金凤;李学丰;;扩展到连续三相流体驱替的Washburn方程[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李贵中;王红岩;刘洪林;吴立新;;煤层瓦斯聚集规律[A];瓦斯地质理论与实践——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瓦斯地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姜永东;鲜学福;刘保县;;地应力、地温、声场中的煤层瓦斯渗流方程[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郭景林;郭晓明;;山西煤层瓦斯分布规律研究[A];瓦斯地质基础与应用研究[C];2011年
10 张平;;钱家营煤矿煤层瓦斯分布状态影响因素分析与评价[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下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梁勇 田玉柱;祁东矿群策群力降服8煤层瓦斯[N];经理日报;2009年
2 李龙 牛国斌;宁夏局一技术获国家专利[N];中煤地质报;2013年
3 记者 杨沛洁 通讯员 李源海;宁可影响产量也不影响质量[N];平顶山日报;2009年
4 平渊 段水云 吴慧芳 (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44队 洪洞);沁水煤田赵家窑勘探区瓦斯分布异常现象的研究[N];山西科技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银波;煤层瓦斯气相驱替及两相协同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2 吴迪;热力作用下CO_2驱替残留煤层CH_4渗流吸附解吸置换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3 李强;煤层为主含水层的巷道围岩变形-渗流耦合系统响应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邓奇根;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侏罗纪煤层硫化氢成生模式及异常富集控制因素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周东平;空化水射流声震效应促进煤层瓦斯解吸渗流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陈同俊;P波方位AVO理论及煤层裂隙探测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7 潘宏宇;复合关键层下采场压力及煤层瓦斯渗流耦合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8 毛飞;微生物技术治理煤层瓦斯理论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9 武福生;煤层瓦斯场理论及抽采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10 孔海陵;煤层变形与瓦斯运移耦合系统动力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浩;利用炼厂馏分油合成驱替剂的室内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张彦克;添加表面活性剂注水驱替煤层瓦斯的实验研究[D];华北科技学院;2016年
3 陈强;华庆油田长6_3储层微观地质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4 杨泉;稠油多功能驱替装置的研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5 雷荣;微观驱替动态图象分析中的关键算法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周英芳;化学驱驱替特征及驱油效率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李达;特低渗透油藏驱替动力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8 张倍宁;超临界CO_2驱替开采煤层气的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9 刘永峰;井筒凹陷区域驱替流动特性及效率数值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
10 韩宗建;赵官煤矿7#煤层瓦斯地质规律及瓦斯治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02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902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