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上榆泉矿10~#煤开采煤柱下应力分布规律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9 04:44

  本文选题:近距煤层 + 煤柱集中应力 ; 参考:《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煤炭作为工业的粮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如何保障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采矿技术以及设备的进步,尤其是综采以及放顶煤和大采高等高效采矿技术的应用,采煤强度增加,赋存条件相对较好的煤层资源开采已经接近尾声。为了提高煤炭产量,增加矿井服务年限,对于开采难度较大的煤层群特别是近距煤层的开采越来越受到采矿界的重视。上榆泉矿9~#和10~#煤层间距为3m~20m,平均间距约为8m,属于近距煤层,由于层间距小,开采煤层时相互影响较大。目前9~#煤回采已经结束,上覆岩层运动变化以及采矿技术因素将直接影响10~#煤层综放采场的矿压显现。本文以南翼I0310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该工作面82#~94#液压支架位置上方存在9~#煤层遗留的顺向煤柱,宽度为20m,将影响工作面的整个开采过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方法以及现场实测,对近距煤层上煤层煤柱下底板煤岩体的应力分布规律,下煤层工作面开采来压期间冲击矿压发生和合理制定防冲消冲措施以及下煤层回采巷道布置和支护形式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结论有:(1)9~#和10~#煤层间距较小,开采9~#煤层形成的上覆岩层稳定结构会影响10~#煤层开采时的矿压显现。根据近距煤层开采层间顶板稳定性的力学判据即层间顶板安全开采厚度,砂岩顶板条件下:在9~#煤层采空区下,不考虑支架支撑作用,上榆泉矿近距煤层最小安全开采间距即层间顶板厚度应大于3.24m,在考虑工作面液压支架支撑作用的前提下,层间顶板厚度最小可降到2.59m;在9~#煤层遗留煤柱下,不考虑支架支撑作用,上榆泉矿近距煤层最小安全开采间距即层间顶板厚度应大于40.9m,在考虑工作面液压支架支撑作用的前提下,层间顶板厚度最小可降到40.7m。所以,在9~#煤层采空区下,不采取任何特殊措施,9~#和10~#煤层的层间顶板厚度满足安全开采要求,在9~#煤层煤柱下,由于层间顶板厚度小于最小安全开采间距,需要采取特殊措施保障10~#煤层安全开采。(2)根据SMP准则,预测9~#煤层回采后遗留煤柱的塑性区范围为4m,煤柱支承应力分布呈马鞍形,在煤柱中部存在弹性应力核,煤柱强度满足护巷要求,属于稳定煤柱。在煤柱下煤岩体的水平方向,深度相同时,距煤柱应力峰值位置越近,应力越大,反之则越来越小;在竖直方向,随垂距增加,应力不断减小。在距数值模型底部边界26m范围内,9~#煤遗留煤柱下方煤岩体的应力超过原岩应力,煤柱集中应力影响范围远远大于两煤层8m的平均间距,所以10~#煤层开采受煤柱影响较大。(3)将9~#和10~#煤层的层间顶板视为固支梁和悬臂梁,预测I031001工作面初次来压与周期来压步距,理论计算得初次来压步距为28m,周期来压步距为12m。分析I031001工作面冲击矿压的诱发因素,得到该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引发冲击矿压的因素包括工作面来压期间顶板的活动以及工作面上方的顺向遗留煤柱形成的应力集中在下部工作面积聚的应变能。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柱下煤壁前方支承应力影响范围大于采空区下方煤壁前方支承应力影响范围。通过在模拟软件中定义变量ze为应变能,I031001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尤其在来压期间,煤柱下方工作面的应变能较大,为3×104J/m3。由于煤柱下方的工作面积聚着较大的应变能,极易发生冲击矿压,需要制定具体的防冲消冲措施。(4)10~#煤层工作面的回采顺槽适合采用内错布置方式,水平错距不小于8m。目前I031001工作面巷道布置已定,巷道布置合理,围岩稳定性好,易于巷道维护。通过现场选取断面,采用超声波法实测,回采巷道围岩的平均松动圈范围为1.34m。基于悬吊理论设计支护参数,顶板锚杆长度不能小于1.65m,锚索长度不能小于7.7m,巷帮锚杆长度不能小于1.4m。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巷道顶板选取长度为1.8m的锚杆,长度为8.0m的锚索,巷道两帮选取长度为1.6m的锚杆,参数选取以及布置方式等符合技术要求,具有足够的支护强度,巷道围岩趋于稳定。本文系统研究了顺向煤柱影响下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应力分布、冲击矿压以及巷道布置和支护问题,可为今后其它类似条件工作面安全开采提供借鉴。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mining technolo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quipment , the minimum safe mining distance of coal pillar under coal pillar in the coal seam under the coal pillar in the lower coal seam is more than 3.24 m .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al production and to increase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coal seam , the minimum safe mining distance between the coal seam and the lower coal seam is more than 40.9 m .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supporting role of the hydraulic support of the working face , the minimum thickness of the roof slab can be reduced to 40.7 m . Therefore , under the gob area of 9 ~ # coal seam , no special measures are taken . ( 2 ) According to the SMP criterion , it is predicted that the plastic zone of the left coal pillar of 9 ~ # coal seam is 4m , and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coal pillar is bigger than that of the coal pillar in the lower working area . ( 4 ) In actual production process , the roof bolt length cannot be less than 1.65m , the length of anchor cable cannot be less than 1.65m , and the length of anchor cable can not be less than 1.4m .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D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窦林名,何学秋,BernardDrzezls;冲击矿压危险性评价的地音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章结来;徐州矿区局部冲击矿压规律初探[J];煤矿开采;2000年01期

3 毛德兵;冲击矿压发生危险性评价方法[J];煤矿开采;2000年04期

4 刘卫群,缪协兴,杨静;冲击矿压的优化有限元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5 朱玲方,郑永,李建伟;三河尖煤矿冲击矿压事故浅析[J];煤炭科技;2001年04期

6 贾永军;东滩矿冲击矿压的成因与防治探讨[J];煤矿开采;2002年02期

7 杨作成;“电磁辐射预测冲击矿压技术研究”通过鉴定[J];煤炭科技;2003年01期

8 赵从国,窦林名;波兰冲击矿压防治方法研究[J];江苏煤炭;2004年02期

9 王治虎;首采面冲击矿压灾害防治技术探索[J];甘肃科技;2004年07期

10 王慧明;三河尖煤矿冲击矿压的特点及治理[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齐庆新;毛德兵;王永秀;;冲击矿压的非线性非连续特征的模拟研究[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2 李德喜;丁强;;煤矿开采冲击矿压灾害动态防治技术[A];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07年

3 胡成忠;;弱冲击矿压工作面的安全管理技术[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窦林名;陆菜平;牟宗龙;秦玉红;姚精明;;冲击矿压的强度弱化减冲理论及其应用[A];煤炭资源高效绿色开采与数字矿山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思光;;强冲击矿压危险区的钻孔损伤效应的研究[A];煤炭资源高效绿色开采与数字矿山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窦林名;陆菜平;牟宗龙;;冲击矿压的强度弱化减冲理论及其应用[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窦林名;;冲击矿压案例及近期研究新进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1:岩爆机理探索[C];2010年

8 郭念波;王应启;;济宁三号煤矿冲击矿压发生原因分析与研究[A];全国煤矿千米深井开采技术[C];2013年

9 陆菜平;薛俊华;窦林名;丰安祥;闫立章;邵学峰;于显义;;煤岩预卸压防治冲击矿压的机理及其实践[A];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的创新与实践——全国防治煤矿冲击地压高端论坛论文汇编[C];2013年

10 高明仕;窦林名;王龙龙;张青山;李玉龙;;冲击矿压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研究进展及展望[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刘静丽 齐乾屈 金星;在煤海中奏出力学的优美乐章[N];中国矿业报;2003年

2 记者 陈忠华;同煤集团发生事故11人被困井下[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蔡武;断层型冲击矿压的动静载叠加诱发原理及其监测预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李洪;冲击矿压前兆信息的混沌预测及模式识别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3 陈国祥;最大水平应力对冲击矿压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4 秦昊;巷道围岩失稳机制及冲击矿压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5 曹正正;巷式充填开采煤柱失稳机制及冲击矿压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6 徐学锋;煤层巷道底板冲击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振国;胡家河煤矿特厚坚硬煤层煤柱区冲击矿压规律及防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刘阳;星村煤矿深部1200m采区动静载叠加诱冲原理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刘赛;煤巷掘进冲击矿压危险的预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4 卢昊;分层综放开采全煤巷道冲击矿压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王玉刚;褶皱附近冲击矿压规律及其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6 王佳硕;砚北矿特厚煤层冲击矿压规律及防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7 谢群;兴安煤矿四水平工作面转采处冲击矿压监测及防冲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8 郭强强;跃进煤矿23130工作面冲击规律及防冲支护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年

9 李宁;冲击危险煤层巷道防冲锚网索结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10 丁凌霄;金桥煤矿孤岛综放工作面应力时空演化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08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908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7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