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西部矿区突水溃沙类型及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9 06:37

  本文选题:突水溃沙 + 破碎岩石 ; 参考:《煤炭学报》2017年07期


【摘要】:突水溃沙灾害是西部浅埋煤层开采常见问题之一,对矿井安全生产和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都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在分析西部矿区突水溃沙主要类型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制多孔介质水沙两相渗流试验系统,从多孔介质孔隙度、破碎岩石粒径、沙粒粒径3个方面对突水溃沙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部矿区突水溃沙主要类型可以分为切落裂缝型、冒落型、钻孔诱发型3类;孔隙度对发生突水溃沙灾害的影响与破碎岩石粒径有着密切关系,随着破碎岩石粒径增大,孔隙度改变对压力梯度和沙粒流失量的影响程度将降低。沙粒流失量随孔隙度的降低而减少,低孔隙度含水层发生溃沙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同一孔隙度和沙粒粒径条件下,含水层砾石颗粒越小,发生突水溃沙灾害所需的压力梯度就越大,沙粒流失量也越小,越不容易发生突水溃沙灾害;同一孔隙度条件下,0.074~0.25 mm的细砂较之0.25~0.83 mm的中砂或者粗沙更易发生突水溃沙灾害,其所需的启动压力也较小,随着破碎岩石粒径增大,其沙粒流失量呈非线性显著增加。
[Abstract]:The disaster of water and sand bursting is one of 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mining of shallow coal seams in the west of China, which has an extremely adverse effect on mine safety and the local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types of water inrush and sand burst in the western mining area, a two-phase seepage test system for porous media was developed. The porosity of porous media and the particle size of broken rock were studied. The mechanism of water inrush and sand bursting was studi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sand particle siz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types of water inrush and sand bursting in western mining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cut off fracture type, caving type and borehole induced type, and the influence of porosity on the occurrence of water burst and sand burst disast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rticle size of broken rock. As the particle size of broken rock increases, the influence of porosity on pressure gradient and sand loss will decrease. The loss of sand particles de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porosity, and the probability of sand collapsing in low porosity aquifers will be greatly reduced, and the smaller the gravel particles in the aquifer are under the same porosity and sand particle size, The higher the pressure gradient is and the smaller the loss of sand particles is, the less likely it is to occur water and sand burst disaster. Under the same porosity condition, the fine sand with 0.074 ~ 0.25 mm is more prone to water burst than 0.25 ~ 0.83 mm of medium sand or coarse sand. The start-up pressure is also small, and the sand loss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broken rock particle size.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河南省矿产资源绿色开采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S201619)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SKLGDUEK1310) 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基金资助项目(14A440001)
【分类号】:TD7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惟嘉;王海龙;陈绍杰;李金平;;采动覆岩涌水溃砂灾害模拟试验系统研制与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07期

2 范立民;马雄德;蒋辉;程帅;;西部生态脆弱矿区矿井突水溃沙危险性分区[J];煤炭学报;2016年03期

3 陈家瑞;浦海;肖成;刘桂宏;;变形历程对破碎岩体水沙渗流特性影响试验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6年02期

4 张蓓;张桂民;张凯;陈彦龙;张光辉;;钻孔导致突水溃沙事故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5年02期

5 许延春;王伯生;尤舜武;;近松散含水层溃砂机理及判据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6 杨伟峰;隋旺华;吉育兵;赵国荣;;薄基岩采动裂缝水砂流运移过程的模拟试验[J];煤炭学报;2012年01期

7 缪协兴;王长申;白海波;;神东矿区煤矿水害类型及水文地质特征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8 隋旺华;董青红;;近松散层开采孔隙水压力变化及其对水砂突涌的前兆意义[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9期

9 隋旺华;蔡光桃;董青红;;近松散层采煤覆岩采动裂缝水砂突涌临界水力坡度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10期

10 张敏江,张丽萍,姜秀萍,刘福跃,张国忱;弱胶结砂层突涌机理及预测研究[J];金属矿山;200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涛;;某煤矿东区10-1031巷钻探及疏放水方案设计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7年04期

2 王小勇;;疏放水技术在煤仓施工中的应用[J];能源与环保;2017年07期

3 周振方;董阳;;水化学和统计学基本方法在突水溃砂物源判别上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7年07期

4 杜锋;李振华;姜广辉;陈占清;;西部矿区突水溃沙类型及机理研究[J];煤炭学报;2017年07期

5 孙廷仁;;基坑竖向位移监测与地表沉降分析[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7年07期

6 王小勇;丁湘;;深部延安组煤层顶板水探查疏放与回采对比分析[J];能源与环保;2017年06期

7 袁奇;王蓉蓉;袁鑫;陈媛;王润;;垮落带下金属网和双抗网防溃砂机理试验研究[J];煤炭工程;2017年06期

8 刘志耀;高运;王田逢;刘洋;贾后省;;溃水溃砂发生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J];煤炭技术;2017年06期

9 郑磊;白海波;李海龙;;薄基岩近距煤层煤矿防治水规律研究[J];煤炭技术;2017年06期

10 柴敬;刘奇;张丁丁;宋军;李毅;袁强;;基于光纤系统的物理相似模型温度分布与演化特征[J];煤炭学报;2017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立民;马雄德;冀瑞君;;西部生态脆弱矿区保水采煤研究与实践进展[J];煤炭学报;2015年08期

2 范立民;;榆神府区煤炭开采强度与地质灾害研究[J];中国煤炭;2014年05期

3 王路珍;陈占清;孔海陵;莘海德;;加载历程对配径碎煤渗透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3年05期

4 宋亚新;;哈拉沟煤矿22402工作面初采期溃水溃沙机理及防治技术[J];煤矿安全;2012年12期

5 徐雷;;地面封闭不良钻孔突水的井下高效封堵技术研究[J];知识经济;2012年20期

6 段世文;;厚风积沙层条件下冻结法施工立井筒之探讨和实现[J];科技创业家;2012年12期

7 杨伟峰;吉育兵;赵国荣;沈丁一;;厚松散层薄基岩采动诱发水砂流运移特征试验[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8 韩克勇;;上湾煤矿51208面防止突水溃沙技术方案探讨[J];中国煤炭工业;2012年03期

9 许延春;王伯生;尤舜武;;近松散含水层溃砂机理及判据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10 杨伟峰;隋旺华;吉育兵;赵国荣;;薄基岩采动裂缝水砂流运移过程的模拟试验[J];煤炭学报;201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传亮;孔隙度校正缺乏理论依据[J];新疆石油地质;2003年03期

2 苏付义;围限压力下煤岩孔隙度的变化特征及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4年03期

3 张丽华;潘保芝;单刚义;;孔隙度指数m确定方法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0年03期

4 马家虎;马龙龙;;气体孔隙度仪测量误差分析及解决办法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年21期

5 郭德勇,韩德馨,冯志亮;围压下构造煤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征实验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8年04期

6 王健;武飞;高永;贺晓;张勇;严喜斌;方彪;;风沙土机械组成、容重和孔隙度对采煤塌陷的响应[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7 马立祥,万静萍;前缘盆地砂岩孔隙度预测的一种新途经─—孔隙度与深度关系多数学模型选择法[J];石油实验地质;1994年01期

8 D.W.Burge ,周玉山;用于孔隙度和产层厚度成图的基于井的地震岩性反演[J];石油物探译丛;1998年03期

9 王路珍;陈占清;孔海陵;倪晓燕;;渗透压力和初始孔隙度对破碎泥岩变质量渗流影响的试验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10 冯敬英,何建军,高向东,刘颖,邱辉利;辽河油田某地区孔隙度的预测[J];矿物岩石;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崔京钢;;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测定砂岩(视)孔隙度的方法[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霍志周;董宁;刘致水;;泥页岩岩石物理建模探索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任金虎;破裂破碎岩样流固耦合渗透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2 康丽;铀尾矿库中核素U(Ⅵ)的扩散迁移试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3 杨_g;嵩县槐树坪多金属矿床岩石物性实验与成矿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本文编号:19090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9090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2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