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矿床三维地质建模与成矿信息定量提取

发布时间:2016-11-25 09:19

  本文关键词:矿床三维地质建模与成矿信息定量提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南大学》 2010年

矿床三维地质建模与成矿信息定量提取

陈春  

【摘要】: 随着找矿工作的不断深入,地表露头矿越来越少,找矿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找矿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目前的找矿需求,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快速有效的成矿预测方法。目前,三维GIS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成矿预测方面。本文以“丁家山铅锌矿床三维可视化预测研究”项目为依托,对三维地质建模、品位估算和成矿信息定量提取进行了研究。 通过分析丁家山铅锌矿床多年来积累的找矿勘探和生产勘探等资料,并参考国内外著名地质三维软件的数据格式,提出了地质勘探数据模型,建立了地质数据库,并以此为数据平台,采用Datamine和Vulcan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对地质体进行建模,提高了地质体三维模型的准确性,得到了地质体的线框模型和块体模型。在地质体块体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地质统计学的方法对矿体的品位进行建模,通过普通克里格方法计算块体单元的品位。 对已知矿体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丁家山矿区矿体的定位规律,建立了控矿地质因素概念模型,并以此为基础,采用趋势形态分析、形态起伏分析、空间距离分析、坡度分析和夹角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地质界面的TIN模型进行各种分析,获取了控矿地质因素变量。定义和计算了矿化指标,利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对矿化指标与控矿地质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取了控矿指标,为进一步开展丁家山铅锌矿床三维可视化预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P628.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第一章 绪论9-14
  • 1.1 选题背景9-10
  • 1.2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10-12
  • 1.2.1 三维GIS与三维地质建模10-11
  • 1.2.2 地质统计学11-12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12-14
  • 1.3.1 研究目标12
  • 1.3.2 研究内容12-14
  • 第二章 矿床的空间数据模型14-20
  • 2.1 矿床地质勘探数据模型14-15
  • 2.2 矿床的三维空间数据模型15-20
  • 2.2.1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概述15-16
  • 2.2.2 丁家山矿床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的选择16-17
  • 2.2.3 线框模型17-18
  • 2.2.4 体素模型18-20
  • 第三章 地质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20-40
  • 3.1 三维地质建模的流程20-21
  • 3.2 地质数据库的建立和导入21-27
  • 3.2.1 建立地质数据库21-22
  • 3.2.2 地质建模数据的导入22-26
  • 3.2.3 地面高程数据的构建导入26-27
  • 3.3 地质体三维模型的建立27-40
  • 3.3.1 地质体界线的圈定27-32
  • 3.3.2 地质体线框模型的建立32-37
  • 3.3.3 地质体块体模型的建立37-40
  • 第四章 基于地质统计学的品位建模40-52
  • 4.1 地质统计学基本理论40-42
  • 4.1.1 区域化变量40
  • 4.1.2 变异函数40-41
  • 4.1.3 变异函数理论模型41-42
  • 4.1.4 克里格法42
  • 4.2 组合样的统计分析42-43
  • 4.3 变异函数模型的建立43-48
  • 4.3.1 实验变异函数计算43-46
  • 4.3.2 理论变异函数拟合46-48
  • 4.3.3 变异函数结果分析48
  • 4.3.4 理论变异函数交叉验证48
  • 4.4 品位估值48-52
  • 第五章 成矿信息定量提取52-72
  • 5.1 成矿信息提取的基本思路52
  • 5.2 矿体的定位规律和控矿因素概念模型52-53
  • 5.2.1 矿床矿体定位规律52-53
  • 5.2.2 控矿因素概念模型53
  • 5.3 控矿地质因素变量提取53-65
  • 5.3.1 地质界面分析的基本流程53-54
  • 5.3.2 趋势形态分析和起伏分析54-58
  • 5.3.3 地质界面的空间距离分析58-60
  • 5.3.4 地质界面坡度分析和夹角计算60-63
  • 5.3.5 控矿地质因素变量的计算63-65
  • 5.4 矿化指标提取65-68
  • 5.4.1 矿化指标的定义65-66
  • 5.4.2 块体属性的确定66-67
  • 5.4.3 矿化指标的计算67-68
  • 5.5 矿化指标与控矿因素之间的关系68-72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2-74
  • 6.1 结论72
  • 6.2 展望72-74
  • 参考文献74-79
  • 致谢79-80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8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明镜;;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年04期

    2 曾文波;朱元超;马春;张旭祥;;三维地质建模与储量估算在印尼某铁矿的应用研究[J];地质学刊;2011年02期

    3 丁赛;陶月赞;;ArcGIS构造三维水文地质模型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2011年03期

    4 李明志;;地质工程复杂地质体可视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5 叶思源;吴树仁;欧阳永龙;;地质三维可视化建模与其剖面自动制图应用研究[J];地质与勘探;2011年03期

    6 董良基;;姚家岭铜铅锌矿床三维地质建模[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12期

    7 李章林;吴冲龙;张夏林;邵玉祥;张志庭;杨树华;何赵云;;煤炭三维地质建模信息系统的研制及关键技术[J];煤炭学报;2011年07期

    8 李宾;李随民;杨传祥;刘红微;谢新梅;陈志贤;;地质体方法圈定化探异常——以张家口某地区为例[J];地质找矿论丛;2011年02期

    9 才金山;;关于地质工程复杂地质体可视化的几点探讨[J];民营科技;2011年07期

    10 熊燃;龚敏;龚鹏;赵波;贾先巧;曾键年;马振东;;江西城门山矿区深部Mo资源量预测方法[J];物探与化探;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会臻;刘展;相鹏;宋学锋;;基于Java的三维地质建模的位场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禹惠民;王喜臣;李明业;;利用位场水平梯度确定地质体边界并进行物性填图[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郭加树;刘展;;多尺度的三维地质建模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苗晋祥;吴继臣;朱学立;王永成;李自涛;;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展望[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下册)[C];2008年

    5 曾宏;王媛;;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在隧洞工程中的应用[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朱良峰;刘修国;尚建嘎;;面向城市地质信息系统的3DGIS关键技术探讨[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邓飞;周亚同;;基于曲面插值的剖面三维块状地质建模[A];2009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8 柳波;陈广平;;基于3 DMine的贾家堡铁矿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侯燕;;矿山地质体的三维建模研究[A];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21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3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1年

    10 吴健生;张普斌;曾新平;周正武;;3D-GIS环境下地质体重构及三维可视化[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朱立英 李雪梅;[N];大庆日报;2008年

    2 彭冬梅;[N];中国石油报;2004年

    3 记者 刘如春 通讯员 刘文祥;[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4 杨雅珍;[N];中国石油报;2007年

    5 邱宏喜 张志臣;[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6 林宁;[N];中国矿业报;2007年

    7 甲丁;[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8 广西机电工业学校 傅中平;[N];广西日报;2007年

    9 明泰 姚志云 谭瑾水;[N];中国石化报;2006年

    10 邢新田;[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先成;三维数字矿床与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2 何珍文;地质空间三维动态建模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李一帆;数字矿山信息系统的研究及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4 陈少强;一个以“移动立方体法”为关键技术的人机交互三维地质建模系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5 罗智勇;面向地质勘查的三维可视化系统研制与开发[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6 李攀;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在天然气水合物储量评价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9年

    7 孟祥宾;复杂地质体块体建模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李明超;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三维建模与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熊祖强;工程地质三维建模及可视化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10 刘文玉;红透山铜矿隐伏矿体三维定量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春;矿床三维地质建模与成矿信息定量提取[D];中南大学;2010年

    2 许茂林;南京栖霞山铅锌矿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陈晓鹏;基于TIN-GTP-TEN的混合三维地质建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4 周胜;安徽铜陵凤凰山铜矿床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袁兵;三维栅格地质建模及其空间分析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6 张恒;复杂地质界面三维建模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7 赵洁;新疆富蕴可可托海地区稀有金属定量预测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王浩天;全断面掘进工程中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年

    9 李响;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10 童亮;GOCAD在某桥基三维地质建模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矿床三维地质建模与成矿信息定量提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1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91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2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