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浅埋复合顶板沿空切顶卸压自动成巷矿压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2 18:14

  本文选题:浅埋深 + 切顶卸压 ; 参考:《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S1期


【摘要】:基于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技术原理,通过选取神东矿区哈拉沟煤矿12201工作面,利用现场PU监测系统,对恒阻大变形锚索受力变化规律、顶板离层变化规律、滞后单体支柱支承压力及活柱下缩量变化规律、支柱撤出后巷道围岩位移等状况进行监测,且使用FLAC3D软件建立计算模型,分别对无切缝和有切缝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对浅埋、含煤复合顶板切顶卸压自动成巷的矿压显现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技术能够有效切断巷道及采空区顶板之间应力传播途径,使应力集中区远离巷帮,转移到实体煤帮深部位置;由于切缝的存在,巷道顶板的变形不再受采空区顶板垮落下沉影响,因而使得巷道顶板变形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采煤工作面的安全性。
[Abstract]: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automatic roadway forming by cutting roof and unloading pressure, through selecting 12201 working face of Hagou Coal Mine in Shendong mining area, using the field pu monitoring system, the law of force change of anchor cable with constant resistance and large deformation, and the change law of roof separation layer are studied. The changes of supporting pressure and shrinkage under movable pillar, displacement of surrounding rock of roadway after the withdrawal of pillar are monitored, and the calcul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FLAC3D software.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 is carried out on the model of no cut joint and cut joint model, and then the shallow burying is carried out. The rock pressure behavior of coal-bearing composite roof cutting and unloading automatic roadway is studi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hnology of automatic roadway forming by cutting top and unloading pressure can effectively cut off the way of stress propagation between roadway and roof of goaf, make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area far away from roadway side, and transfer to the deep position of solid coal seam,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cutting joint, The roof deformation of the roadway is no longer affected by the roof collapse and subsidence in the goaf, so the roof deformation of the roadway is effectively controlled and the safety of the coal face is improved.
【作者单位】: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炭生产部;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炭生产部;
【基金】: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资助项目(SHGF-15-79)
【分类号】:TD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锐;;液压切顶支柱的使用现状及改进分析[J];煤矿机械;2010年02期

2 齐宏伟;刘永立;冯俊杰;秦涛;;桃山煤矿切顶巷防冲机理数值分析[J];煤炭技术;2013年02期

3 秦涛;齐宏伟;刘永立;;桃山煤矿薄煤层群切顶巷区域应力特征数值分析[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4 谢承煜;罗周全;贾楠;杨彪;程贵海;;缓斜极厚矿体开采安全切顶厚度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3年02期

5 贾广辉,孙强;不稳定顶板工作面切顶排支护方式试验[J];煤炭科学技术;2003年08期

6 赵锐;李炳文;王书蒙;;液压切顶支柱工作面的矿压特性分析[J];煤矿机械;2007年04期

7 赵庆彪;刘长武;;组合支架切顶巷旁自行充填矸石墙体留巷试验[J];煤炭学报;2011年06期

8 齐宏伟;秦涛;刘永立;冯俊杰;;薄煤层群开采切顶巷防冲技术在桃山矿的应用[J];煤矿安全;2013年02期

9 柴正芳;不稳定顶板工作面切顶排支护方式探讨[J];山东煤炭科技;1999年S1期

10 齐宏伟;秦涛;刘永立;冯俊杰;;薄煤层群开采切顶巷防冲技术相似模拟[J];煤矿安全;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艳芳;马兆瑞;;厚松散层浅埋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切顶压架原因分析[A];综采放顶煤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综放开采30周年科技论文集[C];2012年

2 王东;张凤磊;李延才;;卸压孔与小孔径爆破卸压效果应用实践[A];全国煤矿千米深井开采技术[C];2013年

3 蒋金泉;韩继胜;徐方军;;倾斜地层大深度硐室群顶部卸压保护机理与效应[A];第一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1999年

4 陈寿峰;刘殿书;高全臣;王树仁;冯贵文;;卸压控制爆破设计方法研究[A];第七届全国工程爆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刘振岭;陈明泉;夏保庆;;卸压区浅孔抽放钻孔在突出工作面的应用[A];探索建立煤矿区煤层气立体抽采与经济利用产业化体系,推动煤矿瓦斯治理、立体抽采技术示范与煤层气资源综合利用——全国煤矿瓦斯抽采利用与通风安全技术现场会煤矿瓦斯抽采与通风安全论文集[C];2013年

6 高全臣;王刚;吕俊志;鲁冰;;高应力岩巷卸压控制爆破技术试验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煤炭学会爆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叶青;林柏泉;张建国;;工作面卸压区浅孔瓦斯抽放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8 李树刚;林海飞;成连华;;采动覆岩卸压范围及裂隙场的特征研究[A];煤炭资源高效绿色开采与数字矿山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宋广成;白静伟;张玉伟;;315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分析[A];中国煤炭学会水力采煤专业委员会2010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王少华;王玉杰;胡许强;闫旭恒;;突出煤层高地压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郑吉玉;工作面前方煤体采动卸压规律及其与瓦斯运移相关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2 田柯;错层位开采工作面底板裂隙卸压效果及瓦斯治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3 吴仁伦;煤层群开采瓦斯卸压抽采“三带”范围的理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吴海进;高瓦斯低透气性煤层卸压增透理论与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5 宋常胜;超远距离下保护层开采卸压裂隙演化及渗流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王亮;巨厚火成岩下远程卸压煤岩体裂隙演化与渗流特征及在瓦斯抽采中的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7 徐乃忠;低透气性富含瓦斯煤层群卸压开采机理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张勋;大同矿区多煤层组重叠开采矿压显现规律及控制技术[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虎;沿空留巷切顶卸压作用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

2 路洁心;远距离下保护层采动卸压及地面井失稳变形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孔祥勇;远距离多煤层卸压开采应力—裂隙演化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范超;“三软”煤层水力冲孔卸压增透关键技术及应用[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王志康;煤层力学性质对钻孔卸压防冲效能的控制作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何祥;厚硬岩组远程上行卸压开采卸压特征及其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

7 周单玉;卸压槽卸压法在控制两帮变形中的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

8 刘元春;卸压爆破在深部金属矿山开采中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9 李高帅;突出煤层走向长壁工作面卸压区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苏磊;潘二矿3煤卸压开采瓦斯治理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69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969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a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