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3 03:17

  本文选题:观测系统 + 分辨率 ; 参考:《长安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近年来,三维地震勘探已经作为主要工具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应用。虽然三维地震勘探的成本高,但它的价值越加的被认识到,使其成为地球物理界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三维地震勘探正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既要求尽量高的地震采集的精度,又要求尽量低的采集成本。为此,在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方面,就要根据地质目标的要求,通过优化的观测系统设计,兼顾技术设计和经济成本。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为三个部分:首先,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的概述部分。主要对目前三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的类型以及各种类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讲述。通过对地质任务、地球物理条件、处理软件与方法及采集成本等方面对观测系统的要求进行了分析,对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的设计原则与流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详细的描述了三维观测系统参数的论证方法。其次,根据实际地震资料的观测系统设计,对分辨率、面元大小、炮检距、偏移孔径、非纵距、覆盖次数等观测系统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第三,通过对实际得到的地震资料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观测系统参数对后续处理解释环节的影响,从而指导优化观测系统的设计,提高资料品质。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3D seismic exploration has been used as a main tool i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cost of 3D seismic exploration is high, its value is recognized more and more, making it one of the fastest-growing fields in geophysics. 3D seismic exploration is in a dilemma, which requires the highest accuracy of seismic acquisition and the lowest acquisition cost. Therefore, in the design of seismic exploration observ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geological target, through the optimized design of observation system, both technical design and economic cos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this thesis mainly includes three parts: first, the design of three-dimensional observation system is summarized. The types of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acquisition and observation system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types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observation system a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geological mission, geophysical conditions, processing software and methods, and acquisition cost, and the design principles and flow chart of the 3D observation system are summarized systematically. The demonstration method of three-dimensional observation system parameters is described in detail.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of the observation system of the actual seismic data, the parameters of the observation system such as resolution, panel size, offset distance, offset aperture, non-longitudinal distance, coverage number and so on are optimized. Thirdly,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actual seismic data, the influence of the parameters of the observation system on the subsequent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is studied, so as to guide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design of the observation system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data.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3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立恒;范国胜;陈征;李涛;;关于井下观测系统的风险讨论[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007年00期

2 R.S.Serafin;苏振生;;展望未来:新的观测系统及其对中尺度研究和业务的影响[J];气象科技;1992年04期

3 赵士洞;全球陆地观测系统开始实施[J];地球科学进展;1997年03期

4 刘仁武;;海、陆观测系统的拼接方法与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9年05期

5 陈刚;全海燕;陈浩林;郭毅;董凤树;刘原英;;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观测系统压噪效果[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年05期

6 周世忠;;一种弯线覆盖观测系统图[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1年01期

7 周焕然;关于使用共深点交错耦合观测系统的建议[J];石油物探;1984年02期

8 詹志佳;林云芳;;美国南加州观测系统的资料讨论会概况(简讯)[J];国际地震动态;1984年02期

9 P.J.R.Shaw;高良诚;;九十年代低成本的观测系统[J];气象科技;1984年01期

10 甘其刚,刘德威;利用模型技术研究观测系统[J];石油物探;199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秀东;刘涛;陈清静;王淑霞;;复合排列三维观测系统及其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崔燕丽;白宜诚;罗维斌;;伪随机多频多功能观测系统的数据处理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前言[A];农业生态与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王秀东;王怀洪;陈清静;;三维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及应用[A];煤矿物探学术论文集(2007)[C];2007年

5 王秀东;王怀洪;陈清静;;三维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及应用[A];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地质分会/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滕吉文;赖明惠;伍明储;金东敏;樊叙邦;苏泽民;王力生;佘仁富;;研究我国地壳-上地幔结构和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观测系统和野外工作方法[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4)[C];1989年

7 靳洪晓;赵永贵;王超凡;宋富喜;陈燕民;;地震弧形观测系统在溶洞探测中的应用[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8 徐胜;谭炳卿;;加强雨量观测系统统一规划与管理有关问题初探[A];青年治淮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李刚;程建远;王玉娇;唐汉平;李贵娟;;块状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设计及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傅国红;宾亚新;;新型伪随机激电观测系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文彬;提高观测系统的质量和效益[N];中国气象报;2014年

2 记者 郑菲 通讯员 于淑秋;中日合作观测系统建设取得进展[N];中国气象报;2008年

3 记者 宋喜群;首套近地面沙尘观测系统建成[N];光明日报;2011年

4 齐宣;七二四所海洋环境观测系统试验圆满成功[N];中国船舶报;2011年

5 郭远明 罗宇凡;江西建成水汽观测系统监测灾害性天气[N];中国社会报;2008年

6 杨璇;应尽快建设我国海底观测系统[N];中国海洋报;2007年

7 记者 潘继鹏 通讯员 郑奕;天山雨雪量及空中水汽观测系统初具规模[N];中国气象报;2011年

8 记者 朱申路;共建东海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N];舟山日报;2011年

9 记者 魏敬民;我国应建设海底观测系统[N];中国船舶报;2007年

10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局长康纳德·劳顿巴赫;地球综合观测系统的三个当务之急[N];中国气象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丁锦锋;中国AMDAR观测评估与应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2 吕晓春;面向目标照明与成像的海上多方位及宽方位观测系统的评价与优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3 李鹏;海上全方位观测系统的采集设计方法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4 王兰炜;SLF/ELF观测系统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年

5 金丹;煤炭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6 罗建峰;巨厚黄土塬矿区三维地震勘探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7 陈强;高瓦斯矿井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德祥;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2 陈金荣;深海原位低功耗多参数观测系统的研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葛曙光;基于陷落柱模型三维正演模拟的观测系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徐雷良;面向开发的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研究与实践[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5 杨秀雄;基于波动方程的照明分析与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D];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

6 李洋;二维观测系统的研究及其绘制软件的开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刘晨;基于地质目标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8 吴红梅;海上环形观测系统参数优化设计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9 韩刚;基于照明分析的观测系统优化[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10 杨永海;2.4M望远镜远程观测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9年



本文编号:19712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9712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2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