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圆管劈裂变形及吸能安全特性研究
本文选题:金属圆管 + 劈裂卷曲 ; 参考:《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为开发新型轴向劈裂式锚杆吸能构件,试验研究内径为26 mm,壁厚分别为3和4 mm的金属圆管试件劈裂变形及吸能安全特性,采用能量法分析其吸能原理。结果表明,试件劈裂吸能过程分为峰值载荷阶段和恒定载荷阶段,其中,恒定载荷阶段恒定载荷为59.34116.60 k N,其作用下的吸能量为4.9211.47 k J;试件劈裂过程中变形稳定,形成"螺旋"板条,试件主要通过扩径塑性变形、管壁撕裂、板条摩擦耗散能量;试件恒定载荷值及相应吸能量试验结果与理论结果相符。
[Abstract]:In order to develop a new type of axial split bolt energy absorption member, the splitting deformation and energy absorption safety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 circular tube specimens with inner diameter of 26 mm and wall thickness of 3 mm and 4 mm respectively are studied experimentally. The energy absorption principle is analyzed by energy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lit energy absorption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peak load stage and constant load stage, in which the constant load is 59.34116.60kN, and the absorption energy is 4.9211.47kJ.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pecimen is stable during the splitting process. A "spiral" strip is formed in which the specimen is subjected to plastic deformation by expanding diameter, tearing of the pipe wall and friction dissipation energy of the strip, and the constant load of the specimen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corresponding energy absorption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作者单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冲击地压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1404131) 辽宁省煤炭资源安全开采与洁净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资助(LNTU15KF11)
【分类号】:TD35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春曼;李慧敏;;车辆碰撞及吸能材料结构研究进展综述[J];装备制造技术;2012年01期
2 贾福音,杨华,毕少华,蔡善海,岱贞海,张宝林,朱子星;托罐式吸能防撞梁[J];煤矿机械;2001年05期
3 吴义富;顾红军;阳波;;植物秸秆吸能缓冲特性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6年03期
4 程群峰;许亚洪;廖建伟;方征平;益小苏;;引发机制对复合材料波形梁吸能性能的影响及其破坏形貌分析[J];复合材料学报;2008年01期
5 刘瑞同,林建平,王鑫伟;复合材料对称元件的缓冲吸能性能研究[J];热固性树脂;2004年03期
6 张伟;郑鹏飞;刘陈;高原;;动态冲击荷载作用下橡胶材料吸能率分析[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2年05期
7 赵统武;应力波法测试凿岩机冲击能量系统中吸能装置的研究[J];矿冶工程;1987年02期
8 贺成红;张佐光;李玉彬;孙志杰;;复合材料的冲击吸能与动态黏弹特性[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07期
9 潘一山;马箫;肖永惠;李忠华;;矿用防冲吸能支护构件的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14年02期
10 李剑峰;;柔性缓冲吸能式挡车装置[J];煤矿机械;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志强;杨嘉陵;;吸能缓冲靴设计方法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光耀;万鑫铭;李阳;高丽;周佳;赵清江;;热处理工艺对铝合金吸能盒力学性能和吸能性能影响的研究[A];2012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赵洪伦;程玲;王文斌;;吸能元件特性的非线性有限元仿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4 许亚洪;程群峰;益小苏;;不同引发机制对复合材料圆管件吸能性能影响的初步研究[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5 燕瑛;罗炜桓;王立朋;宫少波;;复合材料圆筒结构准静态压缩破坏吸能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6 彭跃湘;;平头汽车碰撞吸能器结构设计与试验研究[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黄可;顾菲菲;何思渊;何德坪;;梯度孔径多孔铝合金的压缩及吸能性能[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李本怀;王科飞;李成林;;B型不锈钢地铁碰撞吸能研究[A];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潘一山;吕祥锋;李忠华;;煤矿冲击地压巷道吸能支护研究[A];塑性力学新进展——2011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赵桂范;林乐川;储元娟;;曲面壳体撞击吸能分析[A];第二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湖南记者站 组稿;列车结构塑变吸能技术及装置[N];科技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谢莉葳;寻求车头吸能与刚性的平衡[N];中国消费者报;2013年
3 成吉昌 郭惠斌;防撞吸能装置令驾驶员更安全[N];中国汽车报;2001年
4 段衍;轻客品质 微面成本[N];民营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付玉凯;高冲击韧性锚杆吸能减冲原理及应用[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5年
2 张宗华;轻质吸能材料和结构的耐撞性分析与设计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雷成;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机车车辆耐撞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4 柳艳杰;汽车低速碰撞吸能部件的抗撞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5 尹汉锋;着陆缓冲系统中吸能结构的耐撞性优化[D];湖南大学;2011年
6 李松晏;高速列车吸能结构研究与明线交会安全评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7 王志华;泡沫铝合金动态力学性能及其吸能机理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8 黄俊;面向行人下肢碰撞保护的汽车前端结构快速优化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鹏辉;基于连挂碰撞的城轨车辆吸能结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余建立;翻转式薄壁结构吸能特性研究及其在吸能盒中的运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洪兰;汽车吸能盒抗撞性仿真优化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4 赵景慧;FSAE赛车复合材料碰撞缓冲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刘传欣;脆性复合材料冲击防护吸能优化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姜帆;基于变截面板的吸能盒与前纵梁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林繁国;汽车碰撞能量衰变特性研究及磁流变液缓冲吸能装置设计[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8 陈淑琴;城轨车辆碰撞仿真分析及其耐撞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9 师光耀;基于ANSYS Workbench的汽车吸能盒碰撞仿真及优化设计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10 张哲绎;复合材料薄壁结构抗撞性优化设计[D];燕山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228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022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