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视线向D-InSAR技术提取开采沉陷移动与变形方法研究
本文选题:采矿工程 + D-InSAR ; 参考:《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为了解决D-InSAR技术不能全面监测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与变形问题,综合运用理论推导和模拟实验方法,开展基于单视线向D-InSAR技术提取开采沉陷移动与变形的方法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融合近水平、缓倾斜煤层开采沉陷规律和D-InSAR技术,建立任意像元任意方向下沉、倾斜、水平移动、水平变形和曲率变形的计算模型及其推广模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模拟地质采矿条件和影像分辨率10 m条件下,任意像元移动变形模型提取精度为:(1)SN,EW向倾斜计算误差分别为±0.03和±0.02 mm/m;(2)SN,EW向水平移动计算误差分别为±1.6和±1.3 mm;(3)SN,EW向水平变形计算误差分别为±0.04和±0.03 mm/m;(4)SN,EW向曲率计算误差分别为±0.001和±0.001 mm/m~2。模型精度满足矿山开采沉陷监测要求。(2)利用构建的基于单视线向D-InSAR技术提取开采沉陷移动与变形方法,提取了20120105~20120116期间,南屯煤矿9310工作面开采引起的SN,EW向采动地表移动与变形。研究成果对矿山开采沉陷D-InSAR监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D-InSAR technology can not completely monitor the surface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caused by coal mining, the method of extracting subsidence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from single line of sight to D-InSAR technology is studied by synthetically using theoretical derivation and simulation experiment method. The main achievements are as follows: 1) integrating the near level, gentle inclined coal seam mining subsidence law and D-InSAR technology, the calculation model of arbitrary pixel sinking, tilt, horizontal movement, horizontal deformation and curvature deformation is established and its extens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simulated geological mining and image resolution of 10 m, The accuracy of arbitrary pixel moving deformation model is 卤0.03 and 卤0.02 mm / m ~ (-2) ~ (-1) mm ~ (-1) and 卤(1.3) mm ~ (-1) ~ (-1) ~ (-1) mm ~ (-1) ~ (-1) mm ~ (-1) and 卤0.03? mm ~ (-1) ~ (-1) and 卤0.03? mm ~ (-1) 路m ~ (-1) of 卤0.03 mm 路m ~ (-1) and 卤0.001 mm ~ (-1) 路m ~ (-2) of mean curvature of SNEW, respectively. The model precision meets the requirement of mining subsidence monitoring. (2) the method of extracting mining subsidence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based on single line of sight to D-InSAR technology is constructed, and the SNEW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caused by mining of 9310 working face in Nantun Coal Mine during 20105 and 20116 are extracted.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mining subsidence D-InSAR monitoring.
【作者单位】: 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控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602357) 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6A190) 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控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开放基金(MDPC2013KF14)~~
【分类号】:TD32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君利;;浅谈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J];职业;2008年14期
2 从常奎;陈娜;朱磊;;煤矿开采沉陷及其治理对策[J];陕西煤炭;2008年03期
3 张天生;;浅谈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J];河北煤炭;2010年04期
4 崔德仁;长壁重复开采沉陷“活化”机理和规律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6年03期
5 李海龙;;关于煤矿开采沉陷及减沉控制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14年01期
6 朱孔盛,郭恒庆,张东俭;济宁矿区开采沉陷与综合治理[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0年01期
7 吴侃,靳建明,王卷乐;开采沉陷时序预测技术[J];测绘工程;2001年04期
8 陆晋湘,张志宏;煤矿开采沉陷对地面环境和建筑物的破坏损失[J];机械管理开发;2002年S1期
9 柴华彬,邹友峰,段振伟;开采沉陷相似现象群的分类方法[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卞正富;矿区开采沉陷农用土地质量空间变化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振琪;吴侃;顾和和;胡锋;刘德辉;;开采沉陷对耕地破坏的机理及其复垦对策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王金庄;戴华阳;郭增长;;开采沉陷若干理论与技术问题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廷春;石朝霞;张金泉;;多断层区煤矿开采沉陷的数值模拟分析[A];现代爆破理论与技术——第十届全国煤炭爆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余学义;种可;李邦邦;;陕北侏罗纪煤田开采沉陷损害控制及生态环境恢复重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5 崔保锋;;张北井田开采沉陷对环境影响及综合治理分析[A];全国开采沉陷规律与“三下”采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刘梅;曾勇;;矿区开采沉陷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A];煤矿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论文集[C];2005年
7 柴华彬;邹友峰;;模糊综合评判在开采沉陷对土地影响评价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黄乐亭;;开采沉陷力学的研究与发展[A];第六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隋旺华;;开采沉陷厚松散层应力变形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10 吴侃;靳建明;;开采沉陷中土体的失水固结研究[A];第六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盘县断江煤管站 谭旭;浅谈煤矿开采沉陷防控技术[N];贵州政协报;2008年
2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屯兰矿 仝金厚;论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的技术[N];科学导报;2010年
3 记者 高文静 刘飞;治理塌陷地[N];中国煤炭报;2009年
4 盘县红果镇煤管站 秦忠雄;煤矿区沉陷防治技术初探[N];贵州政协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丽艳;开采沉陷预测与数值分析中的三维地质建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2 任松;岩盐水溶开采沉陷机理及预测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3 蔡来良;适宜倾角变化的开采沉陷一体化预测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王建学;开采沉陷塑性损伤结构理论与冒矸空隙注浆充填技术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1年
5 贾瑞生;矿山开采沉陷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宋世杰;基于关键地矿因子的开采沉陷分层传递预计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7 刘玉成;开采沉陷的动态过程及基于关键层理论的沉陷模型[D];重庆大学;2010年
8 闫大鹏;基于D-InSAR技术监测云驾岭煤矿区开采沉陷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周大伟;煤矿开采沉陷中岩土体的协同机理及预测[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10 贺桂成;缓倾斜层状矿体开采沉陷预测与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亚捷;黄沙煤矿开采沉陷规律离散元法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吴晨亮;基于Matlab的开采沉陷预测交互式可视化分析系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赵伟颖;面向矿区沉降监测的InSAR技术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周新鹤;煤矿开采沉陷预测模块研发及在钱家营矿的应用[D];东北大学;2013年
5 刘哲;基于D-InSAR的煤矿开采沉陷形变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6 冯婷婷;D-InSAR技术在神东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中的应用[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陈博;开采沉陷动态预计方法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3年
8 郄晨龙;井工煤炭开采对土壤关键物理性质的影响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9 凌源;黄土山区多工作面开采沉陷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10 刘国志;矿区开采沉陷系统的开发及其在三道沟煤矿中的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34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034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