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大倾角煤层采动裂隙演化规律

发布时间:2018-06-23 10:24

  本文选题:大倾角煤层 + 裂隙 ; 参考:《煤炭学报》2017年08期


【摘要】:通过离散元UDEC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大倾角煤层开采过程中,扰动岩体裂隙的演化规律,同时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结果验证了数值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大倾角煤层采动岩体裂隙发展初期以平行于工作面倾向的离层裂隙为主,后期离层裂隙的高度基本恒定,竖向裂隙扩展加速,直至延伸到地表,形成错断式裂缝和塌陷坑。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倾角煤层采动裂隙分形维数D和采深的关系式,以及逾渗概率p和采深的关系式,实现了定量描述裂隙的演化规律。通过拟合分形维数D和逾渗概率p的关系式,可求得分形维数的峰值,进而可求得对应的采深,此采深即为破碎覆岩压密沿倾斜方向重新形成稳定结构所需的采深。计算结果可用于预先估算大倾角煤层开采埋深范围内是否可形成基本顶稳定结构,进而可采取不同的措施指导工作面的安全开采以及巷道的合理支护。
[Abstract]:Through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iscrete element UDEC, the evolution law of disturbed rock fissure in the mining process of large dip coal seam is analyzed,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 result is verified b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similar materials.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rock mass fissures in large inclined coal seam, the main fracture is the fracture parallel to the working face, the height of the fracture in the later stage is basically constant, and the vertical crack extension accelerates up to the surface to form the dislocation fracture and collapse pit. On this ba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actal dimension D of mining fracture and mining depth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percolation probability p and mining depth in large dip coal seam are established, and the evolution law of fracture is quantitatively described. By fit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ctal dimension D and percolation probability p, the peak value of fractal dimension can be obtain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ining depth can be obtaine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whether the basic roof stability structure can be formed in the mining depth of large inclined coal seam in advance, and then different measures can be taken to guide the safe mining of the working face and the reasonable support of the roadway.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302273)
【分类号】:TD823.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建武;同煤集团大倾角煤层的开采经验[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04期

2 孙铖;;浅谈大倾角煤层开采的特点及现状[J];民营科技;2012年06期

3 伍永平,员东风,张淼丰;大倾角煤层综采基本问题研究[J];煤炭学报;2000年05期

4 黄建功,楼建国;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采面支架与围岩系统分析[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3年04期

5 王晓亮;大倾角煤层综采技术的应用[J];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2005年04期

6 李慧平,蒲文龙,郭守泉;浅谈大倾角煤层优化开采技术方向[J];煤矿开采;2005年01期

7 赵力;大倾角煤层群采煤设计初探[J];河北煤炭;2005年02期

8 李连海;;“两硬”条件下大倾角煤层开采技术的研究[J];太原科技;2007年06期

9 伍永平;解盘石;任世广;;大倾角煤层开采围岩空间非对称结构特征分析[J];煤炭学报;2010年02期

10 张建华;伍永平;叶平;蔡晓芒;;清水营煤矿大倾角煤层赋存特征综合分析[J];神华科技;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连金;王泳嘉;刘明远;;大倾角煤层开采岩层运动的模拟研究[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2 孟宪锐;贺永强;张文超;;大倾角煤层的概念及其开采特征探讨[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绿水洞煤矿大倾角煤层综采开采[A];第五次全国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汇编[C];2001年

4 李建民;;开滦矿区大倾角煤层开采技术的发展与实践[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迟占国;;大倾角煤层综采工作面安全回采技术实践[A];第三届全国煤矿机械安全装备技术发展高层论坛暨新产品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常进海;;大倾角煤层轻放开采实践[A];第3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08年

7 ;俯伪斜“三软”大倾角煤层轻型支架放顶煤回采工艺研究[A];河北省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李俊斌;;浅谈大倾角煤层工作面顶板事故的防治[A];陕西煤业集团公司创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谢连银;陈季斌;韩菲;;大倾角轻放支架防倒防滑开采技术[A];中国煤炭学会煤矿机电一体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煤矿电工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尹光志;李小双;郭文兵;;大倾角煤层工作面采场围岩矿压分布规律光弹性模量拟模型试验及现场实测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何学道;急倾斜大倾角煤层综采先进安全[N];科技日报;2009年

2 汪炳青;煤炭可望实现绿色开采[N];中国环境报;2009年

3 陈显坤 贺全明;川煤一项目获科技进步二等奖[N];中国矿业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刘纪森 王建秉;静乐大远煤业资源整合项目[N];忻州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王丽丽 通讯员 胡安华 夏永斌;大倾角综采之路[N];中国煤炭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红伟;大倾角煤层长壁开采围岩应力演化及结构稳定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2 温明明;大倾角煤层综采面围岩活动规律与支架适应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3 谢文坚(TA V(?)N KI(?)N);河林矿大倾角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4 伍永平;大倾角煤层开采“R-S-F”系统动力学控制基础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5 解盘石;大倾角煤层长壁开采覆岩结构及其稳定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磊;大倾角煤层二氧化碳防灭火采空区流场分布规律模拟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勤生;双向大倾角煤层综放开采矿压显现规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3 曹志龙;新疆城镇煤矿大倾角煤层开采矿压特征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4 刘黎明;长山子煤矿大倾角煤层综放开采覆岩运移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5 吴侨宁;多年冻土层下大倾角煤层综放开采矿压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6 曹沛沛;枣泉煤矿变角度大倾角煤层综放开采覆岩运移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7 尹建辉;大倾角煤层综放开采冒落矸石充填特征及其对矿压显现影响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8 张晓光;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综采工作面系统可靠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9 张标;薛村矿双向大倾角煤层放顶煤开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10 周颖;大倾角煤层长壁综采工作面安全评价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568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0568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9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