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基于颗粒流理论的充填体细观参数敏感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13 14:00
【摘要】:基于颗粒流理论,借助PFC程序建立充填体试样模型,进行单轴压缩数值模拟试验,利用控制变量法分别对充填体试样平行黏结强度、颗粒刚度比、颗粒级配、摩擦系数等细观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以上细观参数对充填体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平行黏结强度主要影响充填体强度,对其弹性模量影响较小;颗粒刚度比变大会使颗粒间的刚性接触效应增加,从而削弱平行黏结作用,试验过程中会出现试样产生张拉破坏;摩擦系数对充填体试样强度影响较大,摩擦系数越大,颗粒之间的胶结力越大,试样在发生破坏后残余强度越大;平行黏结强度对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影响最大。研究成果对充填体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宏观参数与细观力学参数的匹配具有指导意义,可为后期细观参数的调试和建模奠定基础。
[Abstract]:Based on particle flow theory, the model of backfill specimen was established by PFC program, and the uniaxial compress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test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parallel bonding strength, particle stiffness ratio and particle gradation of the backfill specimen were calculated by the control variable method, respectively. The influence of the above meso-parameter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illing was studied by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meso-parameters such as friction coeffici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allel bonding strength mainly affects the strength of the filling body and has little effect on its elastic modulus, and the rigid contact effect between particles increases with the change of particle stiffness ratio, which weakens the parallel bonding effect. The tensile failure will occur in the test process,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will have a great effect on the strength of the backfill sample, the greater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the greater the cementing force between the particles, and the greater the residual strength of the specimen after the failure. The effect of parallel bonding strength on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filling body is the greatest.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as a guide for the matching of macroscopic parameters such as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modulus of elasticity with the meso-mechanical parameters, which can be used as a foundation for the adjustment and modeling of the meso-parameters in the later stage.
【作者单位】: 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604195) 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研究项目(编号:15ZRA184) 校青年科技骨干培育计划项目(编号:2016xz009)
【分类号】:TD853.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代强,姚中亮,唐绍辉,杨耀亮;充填体单轴压缩韧性性能试验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5年05期

2 许文远;杨小聪;郭利杰;;充填体不均匀性相似模拟实验研究[J];金属矿山;2011年05期

3 G.D.Aitchison;M.Kurzeme;D.R.Willoughby;;矿山充填体的地质力学因素 第一部分:充填体设计的合理方法[J];有色矿山;1976年Z1期

4 ;矿山充填体的地质力学因素 第二部分:充填体反应机理的研究[J];有色矿山;1976年Z1期

5 薛奕忠;安庆铜矿高阶段矿房充填体稳定性的探讨[J];有色矿山;1998年05期

6 胡华,崔明义;高水材料硬化体特性及其充填体力学作用机理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1年05期

7 王正辉;充填体的质量与控制[J];采矿技术;2001年03期

8 刘志祥,李夕兵;爆破动载下高阶段充填体稳定性研究[J];矿冶工程;2004年03期

9 罗建祥;影响胶结充填体强度的因素分析[J];甘肃冶金;2005年02期

10 胡飞宇;;安庆铜矿特大型采场充填体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鹏博;樊忠华;明世祥;;充填体支撑矿柱的作用机理研究[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贝建刚;;采场充填体稳定性理论分析与改进措施[A];晋琼粤川鲁冀辽七省金属(冶金)学会第二十一届矿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3 孙恒虎;刘文永;杨宝贵;刘华生;;高水固结充填技术的应用研究与进展[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范建峰;二矿区“一线工作法”提升工作效率[N];金昌日报;2008年

2 李兴文;江铜东同矿业实现采充平衡[N];中国矿业报;2006年

3 记者 刘泽民 通讯员 盛佳;长沙矿山院两项目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强;固体充填体与液压支架协同控顶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李贞芳;中关铁矿大水下充填开采充填体围岩匹配及沉降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3 韩斌;金川二矿区充填体可靠度分析与1#矿体回采地压控制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4 姚振巩;矿山充填体作用机理与铝基复合充填胶凝材料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刘志祥;深部开采高阶段尾砂充填体力学与非线性优化设计[D];中南大学;2005年

6 吴锐;综放巷内预充填无煤柱掘巷围岩结构演化规律与控制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7 江文武;金川二矿区深部矿体开采效应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朱和玲;松软破碎型复杂矿体开采技术优化与过程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发远;金川二矿区充填体质量与成本控制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2 周士霖;深部开采充填体稳定性及与岩体智能匹配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吴祥辉;胶结充填体强度模型与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4 李洋;煤矿充填离析规律与充填体合理强度设计[D];青岛理工大学;2014年

5 兰文涛;充填体碳化及其机理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4年

6 赵龙;浆体膨胀材料充填体的流变性能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

7 周华林;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充填体合理强度分布规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8 董凯程;爆破地震对充填体影响与控制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王丹;东同V号矿体充填体下阶段矿柱稳定性分析[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10 龚囱;循环加卸载条件下充填体损伤与声发射特性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196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1196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5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