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oons曲面与约束三角网的区域地质调查三维建模方法
[Abstract]:At present, it is an urgent need for China to develop 3D digital geological mapping in China, which is based on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data automatic and rapid establishment of regional 3D geological body model. Based on the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elements such as occurrence, geological boundary and route profile, this paper presents a fast transformation method from two-dimensional plane geological map and route profile to 3D geological body model. This method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underground geological boundaries with section constraints by means of spatial geometric transformation processing, such as regional segmentation of geological boundaries and affine transformation of multi-section lines, for the two cases with no profile constraints and with section constraints. The side model of geological body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Coons surface, and then the top and bottom surface model of geological body is constructed by constrained triangle network algorithm, and finally the 3D model of regional geological body with consistent topology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is method, the regional 3D geological modeling practice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pilot area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of 1: 25, 000 in China, and the rapid 3D reconstruction of typical geological structures such as crater, stratum, rock mass and fault has been realized.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N140104002) 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2015020581)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智能地质调查支撑平台建设与应用项目(121201150732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1228)
【分类号】:P6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中年;刘许生;向婧妮;;区域地质调查让“龙山群”解体[J];国土资源导刊;2012年04期
2 周维屏;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成果丰硕[J];中国地质;1984年09期
3 边效曾;;为开辟区域地质的新领域而努力——为纪念福建区域地质调查队建队三十周年[J];福建地质;1989年03期
4 张国仁;辽宁省全面展开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J];辽宁地质;2001年01期
5 戴传固,王尚彦;新形势下贵州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思考[J];贵州地质;2002年03期
6 褚春华;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伊朗卡山项目组完成野外调查[J];新疆地质;2002年02期
7 谢启兴;文锦明;梅刚;易军;秦宇龙;庞仁俊;杨学俊;;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在以工程环境为重点的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J];地质通报;2008年07期
8 姜作勤;;国内外区域地质调查全过程信息化的现状与特点[J];地质通报;2008年07期
9 李华;张慧军;郭慧锦;马飞飞;徐晓彤;;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发展变化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1年05期
10 ;新疆地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J];新疆地质;2012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克强;;关于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几个问题(发言提纲)[A];“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历史的回顾暨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耿树方;;百年来中国区域地质调查调查研究发展简史[A];“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历史的回顾暨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耿树方;;我曾参加过一段时间的区域地质调查管理工作[A];地质学史论丛(5)[C];2009年
4 陈宝国;蔡克勤;员雪梅;;“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史及其经济、社会、文化作用”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3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赵文津;;区域地质调查现代化与深部调查现代化[A];地球物理调查与资源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吴风鸣;;中国早期区域地质调查的历史简述[A];“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历史的回顾暨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吴凤鸣;;中国早期区域地质调查的历史简述[A];地质学史论丛(5)[C];2009年
8 邱燕;彭学超;朱本铎;钟和贤;杨丽娟;吴庐山;杜德莉;刘方兰;陈超云;;南海1:100万永暑礁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9 吴山;任杰;赵兵;;区域地质调查中地质生态调查方法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10 鲍亦冈;王继明;;对北京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回顾,展望新时期区调工作的深化与拓展[A];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滕艳 通讯员 曹雪晴;我国全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启动[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2 王忠蕾;《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25万)》即将发布[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3 记者 王少勇;区域地质调查支撑找矿突破作用凸显[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4 熊熙玲;我国陆域地质调查实现“全覆盖”[N];中国财经报;2007年
5 滕艳邋曹雪晴;我国海域1∶100万区域地调实施[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6 卢和举;福建省陆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完成[N];福建科技报;2007年
7 李耿为邋孙占亮;山西省区域地调进入数字时代[N];中国矿业报;2007年
8 记者 窦涛;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硕果累累[N];中国矿业报;2007年
9 王帅;夏热握火 冬寒抱冰[N];中国矿业报;2013年
10 特约记者 刘后昌;湖南省地勘局服务民生服务社会[N];中国测绘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贺振;区域地质调查填图实习辅助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西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星;遥感技术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2 何世军;西藏改则热那错地区遥感信息提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本文编号:2186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186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