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纳岭沟铀矿床红色蚀变矿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Abstract]:The Naling Gou uranium deposit in the north east of Ordos Basin is a large sandstone type uranium deposit discovered in recent years. Different from typical interlayer oxidation zone uranium deposits at home and abroad, Naling Gou uranium deposit is not only plate-like and bedded, but also controlled by the interface between single layer grey-green paleo oxide sand body and underlying gray sand body, and far away from top and bottom plate. Some of the ore-bearing rocks are shown as red carbonaceous ore macroscopically, and there are special mineral symbiotic assemblages such as uranium-hematite (goethite) -pyrite.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of rock and ore identification, electron probe analysis and acidolysis hydrocarbon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and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results of previous fluid barrier uranium mineralization theor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aling Gou uranium deposit is the produc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xygen-bearing uranium-bearing water and deep reductive fluids, and the interface changes between oxygen-bearing uranium-bearing water and deep reductive fluids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orebodies are the key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red altered ores. The continuous strong oxygen-bearing uranium-bearing water and the weak deep reductive fluid are the main factors to form the plate-like orebody.
【作者单位】: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基金】:中核集团集中研发项目《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关键因素识别与靶区优选》(编号:地LTD1601-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典型产铀盆地成矿机理与成矿模式研究》(编号:2015CB453004)
【分类号】:P619.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谈成龙;;世界上拥有铀矿床最多的两个国家之一——俄罗斯[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7年03期
2 谈成龙;;俄罗斯及中亚地区国家铀矿床数量与产出特点[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7年04期
3 童航寿;;世界超大型铀矿床分类方案新构想[J];铀矿地质;2012年01期
4 曾卓荣;论外生铀矿床[J];原子能科学技术;1962年06期
5 ;美国富铀矿床的分布情况[J];国外放射性地质;1974年06期
6 ;澳大利亚铀矿床的地质概况和矿山开发工作[J];放射性地质;1979年03期
7 徐国庆;;我国热液铀矿床形成的某些温度特点[J];放射性地质;1982年02期
8 凌益煌;试论三一○铀矿床铀的再富集与铀的吸附的关系[J];铀矿冶;1983年02期
9 师玉涛;;南岭的填充改造型铀矿床[J];放射性地质;1984年05期
10 ;澳大利亚各大型铀矿床的最新储量数字[J];国外放射性地质;197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立军;刘建华;;若尔盖铀矿田降扎铀矿床找矿新进展及远景扩大浅析[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2 张成宝;;外生铀矿床累增成矿论[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4)[C];1985年
3 ;江西省乐安县居隆庵铀矿床详查[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4 严琼;孙远强;;下庄仙人障铀矿床三维数字建模[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5 顾大钊;;纳米比亚铀矿床成因初探[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6 张诚;金景福;;红石泉铀矿床铀的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9)[C];1987年
7 ;新疆察布查尔县蒙其古尔铀矿床勘查取得重大突破[A];200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进展和十大地质科技成果[C];2009年
8 罗先熔;惠娟;;地电化学法寻找隐伏铀矿床的研究及找矿预测[A];当代矿山地质地球物理新进展[C];2004年
9 张青海;;纳岭沟铀矿床铀镭平衡系数分析及应用[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10 张明林;孙祥;车永飞;贾翠;李国臣;;丁家山铀矿床类型划分及其成矿模式[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王勤旺;监理国内最大铀矿床项目[N];中煤地质报;2012年
2 廖文根;我国探明迄今为止最大铀矿床[N];人民日报;2008年
3 彭长庚;华南地区铀矿床的发现与突破[N];中国矿业报;2012年
4 单广宁;十年一剑 黄钟大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宏伟;内蒙古巴彦乌拉铀矿床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振;相山邹家山铀矿床围岩蚀变特征及成矿意义[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2 赵新胤;红石泉伟晶状白岗岩型铀矿床蚀变特征及意义[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3 周涛;下庄矿田石土岭铀矿床岩石、矿石地球化学特征[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4 张洋洋;邹家山铀矿床三维地质建模[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5 周邓;基于3Dmine的邹家山铀矿床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6 詹礼贵;粤北302铀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应力场[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7 王春;若尔盖地区向阳沟铀矿床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方向[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余驰达;相山邹家山铀矿床地球化学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9 银亚平;邹家山铀矿床伴生稀土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的实验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10 叶永钦;若尔盖铀矿田510-1铀矿床垂直分带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17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217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