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融改性强化铜渣铜铁分离技术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熔融改性强化铜渣铜铁分离技术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南大学》 2014年
熔融改性强化铜渣铜铁分离技术的研究
郭正启
【摘要】:我国铁、铜资源十分贫乏,对进口矿依存度高达60-85%,但铜渣中含有大量有价金属,其中铁的含量高达40%左右,铜含量1%左右,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由于铜渣中铁主要分布在磁铁矿和橄榄石相中,而铜主要以微细冰铜颗粒弥散于渣中,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互相嵌布紧密,采用传统分离技术回收渣中的铜、铁较为困难且熔渣出炉时大量潜热未得到充分利用。本文以铜冶炼渣电炉贫化渣为研究对象,开展高温改性—浮选铜—磁选铁(或直接还原—磁选)工艺及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原渣进行浮选铜—磁选铁研究表明,磁选过程中铁回收率不高,仅有33%;而直接还原—磁选工艺,直接还原铁粉品位仅为85.80%,铁回收率79.54%,含硅太高,不能满足电炉炼钢生产要求。 对熔渣高温改性—浮选铜—磁选铁工艺研究表明:在碱度0.45,复合添加剂用量12%,熔渣温度1350℃,保温时间120min,冷却速度1.5℃/min,缓冷终点温度900℃的条件下改性,然后对改性渣进行浮选和磁选;在磨矿细度-0.045mm90.2%,丁黄药200g/t,抑制剂用量3.6kg/t,浮选时间5min,磁选强度0.17T的条件下,得到铜粗精矿品位11.040%,铜回收率71.45%;磁选铁精矿品位56.31%,铁回收率63.26%的较好指标。浮选尾矿直接还原—磁选工艺表明:在还原温度1150℃,还原时间90min,煤矿质量比2:1,磨矿细度-0.074mm94.33%,磁场强度0.08T的条件下,得到直接还原铁粉铁品位88.89%,铁回收率88.72%的良好指标。铜渣经熔融改性后能有效改善铁回收率;降低直接还原温度,直接还原铁品位和回收率分别提高3.09个百分点和9.18个百分点。 铜渣熔融改性机理研究表明:碱度和添加剂共同作用不仅能有效破坏铁橄榄石,促使铁向生成磁铁矿方向富集,而且也可促进冰铜的硫化、聚集,发育和长大;适宜的冷却速度是磁铁矿和冰铜长大的必要条件。磁铁矿和冰铜粒径的粗化有利于其在磨矿时单体解离,提高铜铁分离效果及选铁指标。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F811;TD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鸣;中国铁矿资源现状、保证程度和对策[J];地质论评;2004年04期
2 侯宗林;;中国铁矿资源现状与潜力[J];地质找矿论丛;2005年04期
3 殷瑞钰;关于钢铁企业的结构与钢铁工业的发展模式[J];中国工程科学;2001年06期
4 杨慧芬;袁运波;张露;王传龙;唐琼瑶;;铜渣中铁铜组分回收利用现状及建议[J];金属矿山;2012年05期
5 杜清枝;炉渣真空贫化的物理化学[J];昆明工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6 韩伟;秦庆伟;;从炼铜炉渣中提取铜铁的研究[J];矿冶;2009年02期
7 杜清枝,段一新,黄治家,,普靖中,张昭盛,邓嘉光,班自新;炼铜炉渣贫化的新方法及机理[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1995年03期
8 李江平;铜渣在沸腾焙烧炉中的生产实践[J];新疆有色金属;2004年04期
9 周灼刚;试述铜冶炼渣的综合利用[J];冶金丛刊;1994年05期
10 何军红;;2007年钢铁行业运行状况分析报告[J];冶金管理;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芸,郭玉香;三元相图中特殊点的冷却析晶过程[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窦叔菊,张锡平;焦炉小烟道处硅砖损毁的研究[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3 冯培忠;曲选辉;杜学丽;崔大伟;田建军;臧若愚;;陶瓷矿物改性MoSi_2发热元件的组织结构和性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4 王亚利;倪文;李克庆;马明生;刘凤梅;杨晓光;;难选赤铁矿熔融还原炼铁及熔渣制备微晶玻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5 李克庆;王立宁;倪文;朱明;刘保顺;;宣龙式铁矿焙烧还原-磁选工艺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6 何洋;王化军;孙体昌;胡文韬;李宏静;;赤铁矿石隧道窑直接还原助还原剂的作用及机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7 许亚萍;李永梅;;金属价格传导影响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刘蕴锋;朱永伟;刘平;刘婷婷;;MoS_2颗粒表面包覆Al_2O_3及其在镀层中的应用[J];中国表面工程;2012年02期
9 董方,郭贵宝,王南,王宝峰;Na_2O对连铸保护渣熔化性能的影响[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王俭平;;山西冶金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研究[J];沧桑;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永志;徐丽杰;;我国铁矿资源供需分析及地质勘查建议[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上册)[C];2008年
2 刘彭;王雨;陈跃峰;;熔融保护渣粘流活化能的实验研究[A];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上册)[C];2008年
3 程红艳;王雨;李丹科;胡妙;;连铸保护渣组分对熔渣表面张力的影响[A];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08年
4 沈保丰;翟安民;苗培森;司马献章;;华北陆块铁矿地质特征概述[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三——“十五”地质行业重大找矿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5 姜涛;黄艳芳;张元波;韩桂洪;李光辉;郭宇峰;;含砷铁精矿球团预氧化—弱还原焙烧脱砷研究[A];2008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年会文集(上册)[C];2008年
6 刘慧;文光华;唐萍;;碱度对CaO-SiO_2-CaF_2-Na_2O四元渣系结晶临界冷却速度和孕育时间的影响[A];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谢兵;雷云;齐飞;刁江;;利用DSC研究MnO对保护渣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的影响[A];连铸保护渣与质量控制技术论文集[C];2009年
8 张奔;王志;公旭中;郭占成;;流态化气基还原高铝铁矿的研究[A];2012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12年
9 王洪仁;南世卿;;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的实用技术[A];中国采选技术十年回顾与展望[C];2012年
10 崔立伟;夏浩东;孔令湖;;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馆藏体系建立与评估——以铁矿实物地质资料为例[A];中国采选技术十年回顾与展望[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氧化铝熟料制备的基础理论和工艺[D];中南大学;2011年
2 袁美蓉;热浸镀锌层表面硅酸盐转化膜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庞洪昌;水镁石的诱导转晶制备含镁微纳米材料及应用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杰;富钾页岩钾赋存状态及提钾过程机理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5 王伟;低品位菱镁矿和硼泥绿色化高附加值利用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6 张明;东鞍山含碳酸盐铁矿石浮选行为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7 刘文刚;新型赤铁矿反浮选脱硅捕收剂的合成及浮选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8 沈蕾;论大企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杨天华;煤燃烧脱硫过程中高温物相固硫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赵志曼;微波辐照煤矸石陶瓷砖应用基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丽;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钢铁行业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向世超;航运企业VLOC船舶投资决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林海明;HY公司出口外贸产品结构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周微;炼铁生产流程的分散协调优化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宋巍;喷吹还原渣中铜机理及流场数值模拟初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王智友;炼铜烟尘湿法处理回收有价金属的新工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贺宁强;云南省大红山铁铜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磊;贫化铜渣铁资源还原回收的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甘峰睿;悬振锥面选矿机分选大红山摇床铁尾矿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邵陆森;泰国黎府Phu Sang铁矿磁法勘探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磊;胡建杭;王华;;铜渣熔融还原炼铁过程反应热力学分析[J];材料导报;2011年14期
2 殷瑞钰;绿色制造与钢铁工业[J];钢铁;2000年06期
3 殷瑞钰;钢铁制造流程结构解析及其若干工程效应问题[J];钢铁;2000年10期
4 王珩;从炼铜厂炉渣中回收铜铁的研究[J];广东有色金属学报;2003年02期
5 罗光亮;谭凤娟;李帅俊;;熔融铜渣回收铜及铜铁合金工艺研究[J];干燥技术与设备;2010年05期
6 胡起生;朱曾汉;高又成;;关于湖北省铜、铁矿山尾矿资源的利用问题[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年01期
7 凌云汉;从炼铜炉渣中提取有价金属[J];化工冶金;1999年02期
8 金炳界;杨显万;沈庆峰;;高硅高铁含铜渣氧压酸浸过程[J];过程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9 曹洪杨;付念新;张力;夏凤申;隋智通;冯乃祥;;铜冶炼熔渣中铁组分的迁移与析出行为[J];过程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10 李磊;胡建杭;王华;;铜渣熔融还原炼铁过程研究[J];过程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白厚善;金哲男;郎晓珍;贺家齐;;炼铜炉渣的直流电贫化[A];2002年全国铜冶炼生产技术及产品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欣;[N];中国矿业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林楠;铜渣中有价组分的选择性析出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斌;镉车间铜渣中有价金属铜的回收[J];云南冶金;2002年S1期
2 罗光亮;谭凤娟;李帅俊;;熔融铜渣回收铜及铜铁合金工艺研究[J];干燥技术与设备;2010年05期
3 廖曾丽;唐谱;张波;张怀伟;石晓燕;李秋菊;洪新;;铜渣在中低温下氧化改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有色冶金;2012年02期
4 刘慧利;胡建杭;王华;王超;李娟琴;;铜渣煅烧过程中的多相转变[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8期
5 ;高铜渣中锡的测定[J];云南冶金;1975年03期
6 李凤廉;铜渣在焙烧与还原过程中铁的行为探讨[J];有色矿冶;1986年04期
7 黄汉年;美国格洛韦尔铅厂铜渣处理新方法[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1987年03期
8 李曙光;铜渣掺入混凝土中代替部分建筑用砂的可行性[J];云南建材;1988年01期
9 杨赛金;;锡精炼除铜渣综合利用研究[J];云南冶金;1988年04期
10 周灼刚;试述铜冶炼渣的综合利用[J];冶金丛刊;199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明;刘炯天;;铜渣浮选回收铜的研究进展[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常化强;张廷安;牛丽萍;豆志河;杜彦君;;铜渣贫化技术的研究进展[A];第十七届(2013年)全国冶金反应工程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3年
3 秦庆伟;张丽琴;黄自力;李密;李光强;廖广东;;反射炉炼铜渣回收铜技术探索[A];第十二届冶金反应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蒋龙奎;;Fe~(3+)/Fe~(2+)的变化对铜渣中磁铁矿析出的影响[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C];2009年
5 陈廷扬;钱建东;贾玉斌;;阜康冶炼厂铜渣处理工艺[A];2002年全国铜冶炼生产技术及产品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傅小冰;[N];中国质量报;2008年
2 记者 田逢春;[N];云南日报;2008年
3 黄义琼;[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怀伟;基于直流电场和碳—氢复合还原改性的铜渣贫化过程的试验研究[D];上海大学;2014年
2 张林楠;铜渣中有价组分的选择性析出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磊;贫化铜渣铁资源还原回收的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涛;铜渣焙烧改性的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3 巫旭;铜渣生产硫酸铜的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4 赵毅霞;铜渣氯浸渣处理工艺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7年
5 王超;铜渣催化气化生活垃圾过程:铜渣催化性能的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6 赵鲁梅;铜渣催化热解气化生物质的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岳旭飞;以铜渣为催化剂的松木屑气化特性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黄飞宇;铜渣氯浸渣中有价元素的回收利用[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9 郭正启;熔融改性强化铜渣铜铁分离技术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10 李娟琴;高温铜渣催化气化城市生活垃圾的热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熔融改性强化铜渣铜铁分离技术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2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22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