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多源异构变形预测模型融合方法在开采沉陷动态预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9-11 11:48
【摘要】:为了克服单一非线性开采沉陷预测模型预测精度不高、可靠性差的缺点,通过对开采沉陷特点的分析和非线性预测模型优缺点的比较,优选了适应性强、性能互补好的AR模型、GM模型、三次指数平滑法模型和卡尔曼滤波模型4种模型,基于模型误差平方和最小的融合准则,构建了适用于开采沉陷动态预测的多源异构变形预测模型,利用实测数据求取了多源异构融合模型下沉、水平移动预测模型权系数,并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多源异构融合模型相对于这4种单一模型预测精度高、可靠性好。
[Abstract]:......
【作者单位】: 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602357) 安徽省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2014B019) 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资助项目(KJ2016A190)
【分类号】:TD3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君利;;浅谈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J];职业;2008年14期

2 从常奎;陈娜;朱磊;;煤矿开采沉陷及其治理对策[J];陕西煤炭;2008年03期

3 张天生;;浅谈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J];河北煤炭;2010年04期

4 崔德仁;长壁重复开采沉陷“活化”机理和规律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6年03期

5 李海龙;;关于煤矿开采沉陷及减沉控制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14年01期

6 朱孔盛,郭恒庆,张东俭;济宁矿区开采沉陷与综合治理[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0年01期

7 吴侃,靳建明,王卷乐;开采沉陷时序预测技术[J];测绘工程;2001年04期

8 陆晋湘,张志宏;煤矿开采沉陷对地面环境和建筑物的破坏损失[J];机械管理开发;2002年S1期

9 柴华彬,邹友峰,段振伟;开采沉陷相似现象群的分类方法[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卞正富;矿区开采沉陷农用土地质量空间变化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振琪;吴侃;顾和和;胡锋;刘德辉;;开采沉陷对耕地破坏的机理及其复垦对策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王金庄;戴华阳;郭增长;;开采沉陷若干理论与技术问题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廷春;石朝霞;张金泉;;多断层区煤矿开采沉陷的数值模拟分析[A];现代爆破理论与技术——第十届全国煤炭爆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余学义;种可;李邦邦;;陕北侏罗纪煤田开采沉陷损害控制及生态环境恢复重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5 崔保锋;;张北井田开采沉陷对环境影响及综合治理分析[A];全国开采沉陷规律与“三下”采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刘梅;曾勇;;矿区开采沉陷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A];煤矿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论文集[C];2005年

7 柴华彬;邹友峰;;模糊综合评判在开采沉陷对土地影响评价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黄乐亭;;开采沉陷力学的研究与发展[A];第六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隋旺华;;开采沉陷厚松散层应力变形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10 吴侃;靳建明;;开采沉陷中土体的失水固结研究[A];第六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盘县断江煤管站 谭旭;浅谈煤矿开采沉陷防控技术[N];贵州政协报;2008年

2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屯兰矿 仝金厚;论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的技术[N];科学导报;2010年

3 记者 高文静 刘飞;治理塌陷地[N];中国煤炭报;2009年

4 盘县红果镇煤管站 秦忠雄;煤矿区沉陷防治技术初探[N];贵州政协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丽艳;开采沉陷预测与数值分析中的三维地质建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2 任松;岩盐水溶开采沉陷机理及预测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3 蔡来良;适宜倾角变化的开采沉陷一体化预测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王建学;开采沉陷塑性损伤结构理论与冒矸空隙注浆充填技术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1年

5 贾瑞生;矿山开采沉陷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宋世杰;基于关键地矿因子的开采沉陷分层传递预计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7 刘玉成;开采沉陷的动态过程及基于关键层理论的沉陷模型[D];重庆大学;2010年

8 闫大鹏;基于D-InSAR技术监测云驾岭煤矿区开采沉陷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周大伟;煤矿开采沉陷中岩土体的协同机理及预测[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10 贺桂成;缓倾斜层状矿体开采沉陷预测与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亚捷;黄沙煤矿开采沉陷规律离散元法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吴晨亮;基于Matlab的开采沉陷预测交互式可视化分析系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赵伟颖;面向矿区沉降监测的InSAR技术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周新鹤;煤矿开采沉陷预测模块研发及在钱家营矿的应用[D];东北大学;2013年

5 刘哲;基于D-InSAR的煤矿开采沉陷形变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6 冯婷婷;D-InSAR技术在神东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中的应用[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陈博;开采沉陷动态预计方法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3年

8 郄晨龙;井工煤炭开采对土壤关键物理性质的影响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9 凌源;黄土山区多工作面开采沉陷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10 刘国志;矿区开采沉陷系统的开发及其在三道沟煤矿中的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366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2366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9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