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微地震地面监测层状起伏速度模型校正算法

发布时间:2018-11-22 08:37
【摘要】:在监测工区范围内建立一个可用速度模型能够有效地提高微地震定位的可信度,本文针对微地震地面监测速度模型校正进行研究。目前已有的微地震地面监测速度模型校正方法仅对各层速度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没有考虑到各层界面位置不确定性,导致最终射孔定位结果仍存在一定误差。本文在振幅叠加微地震速度模型构建方法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扩大解空间的方法提高射孔重定位精度,即在极快速模拟退火方法过程中同时考虑各层速度不确定性和层界面位置不确定性。二维层状起伏地层模型实验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准确将射孔事件重定位至其真实值处,并能有效提高射孔点附近微地震事件定位可信度。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野外数据处理,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Abstract]:Establishing an available velocity model within the monitoring area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microseismic lo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correction of microseismic ground monitoring velocity model is studied. At present, the existing methods of velocity model correction for ground monitoring of micro-earthquakes only analyze the uncertainty of velocity in each layer, and do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uncertainty of the interface position of each layer, which leads to a certain error in the final result of perforation loca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mplitude superimposed microseismic velocity model, the method of enlarging solution space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perforating relocating is put forward. In the process of very fast simulated annealing, both the velocity uncertainty of each layer and the uncertainty of interface location are consider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wo-dimensional stratiform undulate strata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methods, this method can accurately locate perforation events to its true value, an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micro-seismic event location near perforation points. Finally, the method is applied to practical field data processing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and practicability of the method.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4074)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60204065GX) 吉林省省校共建计划专项项目(SXGJSF2017-5)
【分类号】:P63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向东;陈波;姜福兴;;微地震工程应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S2期

2 刘建中,王春耘,刘继民,赵玉武,刘志鹏;用微地震法监测油田生产动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2期

3 T. Wallroth ,朱成宏;用注水激发的微地震描述裂隙储层[J];石油物探译丛;1996年06期

4 刘建安,马红星,慕立俊,邱筱琳;井下微地震裂缝测试技术在长庆油田的应用[J];油气井测试;2005年02期

5 王亚娟;张华光;王成旺;刘利霞;邓军;胡淑娟;;利用微地震测绘和压裂模拟分析进行水力裂缝增长动态研究[J];国外油田工程;2006年10期

6 朱卫星;;相关滤波在微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年02期

7 黄今;苏华友;沙椿;何刚;郝名扬;;锦屏电站微地震监测仪故障分析与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11期

8 周仲礼;王琪;殷静;范谭广;谈伟敦;;用微地震发现高速岩性及识别油气[J];吐哈油气;2008年03期

9 黄今;苏华友;卢国胜;杜林;范波峰;;采动过程中微地震定位方法研究[J];现代矿业;2009年02期

10 黄克献;李利立;刘军芳;岳琳;杨启明;;微地震地下影像技术在注水破裂监测和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储仿东;王永辉;李永平;衡峰;容娇君;;微地震井中监测技术在致密砂岩中的应用实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2 余洋洋;梁春涛;杨宜海;;微地震监测系统的设计[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张佩;张海江;M.Nafi Toksoz;;犹他州Cove Fort-Sulphurdale地区微地震震源机制研究与应用[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2: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论文集[C];2014年

4 骆循;;矿山与大型地下工程灾害监测的微地震技术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孙安辉;陈楻;陈棋福;刘宁;;北天山区域的最小化一维速度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罗省贤;李录明;;三维表层速度模型层析反演并行算法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于建华;杨长春;李幼铭;;用量化均场退火技术估计速度模型[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李满树;;利用多种地球物理信息建立表层速度模型的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曹家敏;梁春涛;朱介寿;罗显松;;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地区地幔三维Vp速度模型的建立[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李满树;;同时反演复杂地区速度与界面的速度建模方法[A];油气地球物理实用新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特约记者 林勇;胜利油田首次自主微地震压裂监测采集试验成功[N];东营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江海宇;油田压裂微地震地面监测速度模型校正及定位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况文欢;结合地震学和地质力学对微地震数据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张唤兰;微地震数值模拟及震源定位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超;微地震正演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李亮;微地震信号自动检测及震源扫描分割矩阵反演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于子超;水力压裂微地震信号提取与裂缝反演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蒋腾飞;微地震数据去噪方法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5 王子阳;砂砾岩体人工裂缝及地层物性的微地震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6 屈敬翔;面向页岩气勘探的微地震采集记录仪研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王东鹤;基于射线理论的微地震速度模型校正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刘昕;基于高阶累积量和Shearlet变换的微地震数据噪声压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常凯;稀疏约束反演在微地震插值与成像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6年

10 金泽龙;微地震波形初至自动拾取和震源定位效果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348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348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a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