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密度台阵的小尺度区域微震定位研究
[Abstract]:Accurate focal location is the basis of microseismic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ray density and positioning error is discuss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tereoscopic monitoring system model, the objective equation is established with the time difference as the variable, and th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is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itioning method, the wave velocity error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source on the location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field test, the influence of array density on positioning is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the error of wave velocity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ositioning error, and the error caused by the small wave velocity is even greater, and the positioning effect in the envelope range of the station i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outside, and the greater the error of the wave velocity, the more obvious the effect is. The influence of array density on the location is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first, the number of the array surface, the location accuracy from high to low are multi-array plane, near source single array plane and far source single array plane; Second, the number of stations is negative exponentially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 of stations.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min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and meso-scale microseismic research.
【作者单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CB226803)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02351)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LED2015B01)
【分类号】:TD32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姜耀东;潘一山;姜福兴;窦林名;鞠杨;;我国煤炭开采中的冲击地压机理和防治[J];煤炭学报;2014年02期
2 窦林名;何江;巩思园;宋云飞;刘辉;;采空区突水动力灾害的微震监测案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3 LURKA Adam;SWANSON Peter;;Improvements in seismic event locations in a deep western U.S. coal mine using tomographic velocity models and an evolutionary search algorithm[J];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永明;张兴凯;周建新;姜秀慧;温经林;;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冲击地压危险性分区预评价技术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年03期
2 宋大川;;冲击地压多参量综合监测预警的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年Z2期
3 李海燕;张红军;李术才;郝桂明;李红伟;唐鹏越;;新型高预应力锚索及锚注联合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J];煤炭学报;2017年03期
4 魏宏超;;双动力排粉钻进技术在卸压钻孔施工中的应用[J];煤炭工程;2017年03期
5 赵永川;刘洪磊;杨天鸿;徐涛;李杨;侯宪港;秦涛;;中生代砂岩细观结构对强度和能量耗散的影响[J];煤炭学报;2017年02期
6 张科学;何满潮;姜耀东;;断层滑移活化诱发巷道冲击地压机理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2期
7 段大勇;;深部构造区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年Z1期
8 袁亮;;煤炭精准开采科学构想[J];煤炭学报;2017年01期
9 杨军;乔林珂;周开放;程小远;鲍甜甜;;急倾斜特厚高岩墙诱发冲击地压机理及防治措施[J];中国矿业;2017年02期
10 陈岩;左建平;魏旭;宋洪强;孙运江;;煤岩组合体破坏行为的能量非线性演化特征[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俊锋;毛德兵;蓝航;王书文;齐庆新;;我国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煤炭科学技术;2013年06期
2 蓝航;齐庆新;潘俊锋;彭永伟;;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特点及防治技术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1年01期
3 张勇;庞义辉;;基于应力-渗流耦合理论的突水力学模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4 ;Frequency spectrum analysis on micro-seismic signal of rock bursts induced by dynamic disturbance[J];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年05期
5 姜福兴;苗小虎;王存文;宋加宏;邓建明;孟飞;;构造控制型冲击地压的微地震监测预警研究与实践[J];煤炭学报;2010年06期
6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water-inrush risk from coal floors[J];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年01期
7 王长申;孙亚军;杭远;;基于事故树分析的煤矿潜在突水危险评价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8 陈国祥;窦林名;乔中栋;陆菜平;巩思园;;褶皱区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其对冲击矿压的影响[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9 谢和平;鞠杨;黎立云;彭瑞东;;岩体变形破坏过程的能量机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9期
10 姜福兴;叶根喜;王存文;张党育;关永强;;高精度微震监测技术在煤矿突水监测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窦林名;多功能一体化微震系统[J];煤矿设计;1999年06期
2 刘先锋;张瑞明;;微震波形识别技术在监测边坡岩体中的应用[J];山西冶金;2013年06期
3 魏利娜;薛世鹏;周春艳;丁慧哲;李静;;微震信号现场监测试验及特征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4 许晓阳;王恩元;许福乐;李忠辉;;煤岩单轴压缩条件下微震频谱特征研究[J];应用声学;2010年02期
5 张杰;;凡口矿深部微震信号辨识方法研究[J];采矿技术;2009年04期
6 丁学龙;王恩元;贾迎梅;凌利;杨道伟;;煤岩胀裂破坏过程微震特性试验[J];煤炭科学技术;2009年08期
7 李许伟;窦林名;蔡武;韩荣军;胡银如;;褶皱附近微震活动规律分析[J];煤矿安全;2011年11期
8 赵兴柱;;红透山铜锌矿微震传感器布置方案分析[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12年05期
9 刘虎;李振中;;微震事件与工作面推进关系研究[J];煤矿开采;2010年06期
10 李成武;刘纪坤;王翠霞;张浩;王亭亭;;煤岩破裂微震信号层理间传播频谱特征研究[J];矿业工程研究;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国营;刘虎;;唐口矿井受采动影响下微震活动规律研究[A];综采放顶煤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综放开采30周年科技论文集[C];2012年
2 王永仁;欧阳振华;孔令海;赵善坤;李晓璐;;不同地质条件下微震信号衰减规律研究[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高峰;吕进国;;基于HHT方法的微震信号时频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王鹏;常旭;王一博;王璐琛;;水力压裂诱发微震事件的频谱特征统计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5 张传玖;毛学健;;强冲击煤层综采工作面微震活动分析研究[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周胜健;刘超;;采动下新庄孜矿62113工作面地质预警微震实践[A];2010年度淮南矿业集团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一)·地质专业[C];2010年
7 李学政;唐云凯;;微震工程检测与应用技术[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七)——地球物理与核探测[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张静;三峡微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黄志平;深埋隧洞开挖卸荷岩爆孕育过程及微震预警分析[D];东北大学;2015年
2 于洋;深埋隧洞即时型岩爆孕育过程的微震信息特征分析及分形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3 杨威;煤岩变形破裂电磁和微震信号关联响应机理及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4 刘建坡;深井矿山地压活动与微震时空演化关系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5 胡永泉;地面微震资料去噪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6 刘超;采动煤岩瓦斯动力灾害致灾机理及微震预警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叶庆东;大别苏鲁地区背景噪声成像与汶川地震科学钻探井孔附近微震定位[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莉;基于矿山岩石破裂的微震信号的检测与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商鹏;爆破掘进煤岩破裂微震信号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赵中流;基于Fermat原理和加速度估计的微震定位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李保林;煤矿微震与爆破信号特征提取及识别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王强;岩层破裂微震动同步数据采集网络系统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6年
6 樊手;地下洞室围岩与支护损伤演化的微震释放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7 朱超;微震实时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8 景林波;煤矿微震信号特征及传播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9 刘佳;地下矿山实时信号的微震震源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
10 闫宪磊;东滩煤矿深井综放工作面微震发生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782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378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