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城步县落家冲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Abstract]:The Luojiachong tungsten deposit, Chengbu County, Hunan Province, is a newly discovered tungsten deposit in recent years through the geological survey project of the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The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NE-trending tungsten-copper ore-forming zone in the north-west contact zone of the Miaoershan complex rock mass.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tungsten ore veins: (tourmaline -) quartz vein type tungsten ore vein and tectonic alteration zone type tungsten ore vein. Among them, (tourmaline -) quartz vein type tungsten ore can be compared with the high depression back tungsten deposit in Rucheng County, Hunan Province, and the Leshang City and Shangtian tungsten deposit in Guangdong Province, which is a new type of tungsten deposi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ve-storey basement" ore-forming. It has the prospect of becoming a large and medium-sized tungsten deposit. The diagenetic and metallogenic ages of the deposit are all late Caledonian, and the metallogenic time is a little later than the diagenetic tim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diagenesis and metallogenic process of the deposit are closely related in space and time. It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late Caledonian period is an important diagenetic and metallogenic age in Nanling area. The discovery of the deposit is of great value for re-exploring the metallogenic age and mechanism of the Miaoershan complex rock mass, and for the study of the ore-forming mechanism in the Miaoershan rock mass. Even the whole Nanling area looking for a new type of tungsten deposit-the tungsten deposi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ve-storey basement" ore-forming in granite, has mor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
【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子项目“湖南苗儿山地区矿产地质调查(12120114024201)”及其所属的二级项目“南岭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121201009000150002)”
【分类号】:P618.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洪召;林方成;张林奎;;钨矿床的时空分布及研究现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9年04期
2 ;甘肃有色金属地质勘察院在北祁连山发现大型钨矿床[J];稀有金属快报;2004年03期
3 刘引霞;;世界钨矿床资源研究[J];甘肃科技;2008年21期
4 杨明桂;曾载淋;赖志坚;吴新华;;江西钨矿床“多位一体”模式与成矿热动力过程[J];地质力学学报;2008年03期
5 杨静;杨明;;浅论黑龙江省连珠山热液金锑钨矿床的成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0期
6 谭运金;苏亚汝;;华南地区钨矿床地质找矿回顾与展望[J];中国钨业;2009年05期
7 朱习君;;我国钨矿床研究现状[J];四川地质学报;2011年04期
8 金耀华;杨博泉;;云南文山老君山白钨矿床之成因及其意义[J];地质论评;1943年Z1期
9 李兆麟;对华南钨矿床研究的几点建议[J];地质与勘探;1981年07期
10 陈尊达;脉钨矿床矿质搬运-沉淀过程的讨论[J];地质与勘探;198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运金;;花岗岩型钨矿床[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0)[C];1985年
2 谭运金;苏亚汝;;华南地区钨矿床地质找矿回顾与展望[A];建国60周年中国钨业科技进步与发展文集[C];2009年
3 谭运金;;华南地区内生钨矿床的钨矿物成分特征及其控制因素[A];中国钨工业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4 缪应理;陈智明;涂长寿;朱加景;;滇东南老君山南捞铜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A];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建局6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13年
5 刘家齐;常海亮;;论大明山钨矿床的成因[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4)[C];1989年
6 熊群尧;李岩;;浙江昌化夏色岭钨矿床形成机理的初步分析[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6)[C];1993年
7 ;国际学术交流[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5)[C];1982年
8 陈玉峰;董银峰;肖泽忠;;甘肃小独山西钨矿床成因探讨[A];建国60周年中国钨业科技进步与发展文集[C];2009年
9 干国梁;;江西黄沙脉钨矿床成矿流体性质的初步探讨[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6)[C];1991年
10 邹国庆;孔凡兵;陶和平;;赣东北地区八字脑锡钨矿床成矿特征初步分析[A];加强地质工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王怀智 郑红星 董靖东;河南首次发现黑钨矿床[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郭传义;钨矿床有了新家族[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王怀智 郑红星 董靖东;河南:首现黑钨矿床[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4 高青霞;呼伦贝尔浅覆盖区发现一大型白钨矿床[N];中国矿业报;2013年
5 记者 郭传义 周志兴;赣南应重视破碎带型钨矿床研究[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6 刘茂强 李广明 陈文辉;湖南首次发现大型斑岩型钨矿床[N];中国矿业报;2014年
7 记者 王琼杰 通讯员 王俊;选择重点区域 实施整装勘查 促进找矿突破[N];中国矿业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华雷;吉黑东部钨矿成因及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D];吉林大学;2014年
2 冯佳睿;云南麻栗坡南秧田钨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3 陈祥;赣南黄沙脉状钨矿床容矿断裂构造系统成因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林奎;滇东南南秧田白钨矿床电气石石英岩的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王元翔;广西博白三叉冲钨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阮昆;大湖塘石门寺钨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4 何珍明;赣南左拔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5 盛夏;滇东南老君山洒西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流体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叶泽宇;赣北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床矿化特征与流体成矿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7 胡聪聪;赣中徐山钨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8 葛婉婷;缅甸第四特区曼排钨矿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9 李长哲;吉林省珲春市五道沟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D];吉林大学;2017年
10 覃泳菁;赣南樟斗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461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461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