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重磁电一体化勘探技术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复杂地区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9-05-22 18:32
【摘要】:以柴达木盆地西部为代表的复杂山地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勘探远景区。由于受复杂地表条件、复杂地质构造双重因素的影响,油气勘探难度大。首次采用三维重磁电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复杂地区开展油气勘探攻关。三维大地电磁资料采集以面元为单位代替传统排列式采集,重力资料采集利用正交高密度基点网法提高采集精度。针对研究区的三维重磁电资料,采用三维预处理技术压制地形及局部不均匀体的影响,利用钻井资料作为约束,进行三维反演处理,获得了研究区地层电阻率、密度的空间分布。结合钻井、地震等资料对研究区开展了综合石油地质解释评价,提出了有利的勘探目标。
[Abstract]:The complex mountainous area represented by the western Chaidamu Basin is an important oil and gas resource exploration prospect in China.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omplex surface conditions and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s difficult. For the first time, three-dimensional gravity, magnetism and electricity comprehensive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method is used to solve the key problems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complex area of western Chaidamu Basin. The 3D magnetotelluric data acquisition takes the surface element as the unit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arrangement acquisition, and the gravity data acquisition uses the orthogonal high density base point network method to improve the acquisition accuracy. In view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gravity and magnetoelectric data in the study area, the influence of topography and local inhomogeneity is suppressed by three-dimensional pre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the drilling data are used as constraints to carry out three-dimensional inversion processing, and the formation resistance of the study area is obtain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ensity. Combined with drilling and seismic data, a comprehensive petroleum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evaluation is carried out in the study area, and favorable exploration targets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非常规油气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国家油气专项“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2004XQ)”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项目(DD20160094-1)联合资助~~
【分类号】:P6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永生;张建宁;赵培荣;蔡勋育;;物探技术需求分析及攻关方向思考——以中国石化油气勘探为例[J];石油物探;2016年01期

2 李庆忠;;石油物探的历史功绩[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3年S1期

3 陈思宇;雷宛;赵倩倩;李会娟;陶娟;;综合物探方法联合正、反演在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远景区评价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13年04期

4 李琴;陈立卿;;基于重磁电资料的TC盆地地层结构特征研究[J];石油物探;2013年01期

5 宁宏晓;胡杰;章多荣;尹吴海;张立军;王海立;;柴达木英雄岭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J];石油科技论坛;2012年02期

6 杨辉;文百红;戴晓峰;王玲;朱如凯;侯连华;毛志国;张丽君;宋雪娟;;火山岩油气藏重磁电震综合预测方法及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2期

7 凌云;郭向宇;高军;孙德胜;林吉祥;夏竹;;油藏地球物理面临的技术挑战与发展方向[J];石油物探;2010年04期

8 张玮;詹仕凡;张少华;李培明;王克斌;冯许魁;何展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J];中国工程科学;2010年05期

9 曲寿利;戴明刚;;从第78届SEG年会看非地震物探技术的发展[J];石油物探;2009年05期

10 何展翔;刘云祥;刘雪军;孙卫斌;李德春;王永涛;郑莉;;三维综合物化探一体化配套技术及应用效果[J];石油科技论坛;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春贺;尹成明;甘贵元;王财富;孙卫斌;刘云祥;胡祖志;;重磁电一体化勘探技术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复杂地区的应用[J];石油物探;2017年04期

2 陈靖;王万银;;重磁处理及反演软件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探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7年03期

3 陈亚港;;关于石油物探关键技术的相关思考[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7年10期

4 李弘;俞建宝;吕慧;肖鹏飞;;雄县地热田重磁响应及控热构造特征研究[J];物探与化探;2017年02期

5 荣文钲;沈统;吕中云;江山;郭磊;;分布式无线地震数据采集同步技术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7年02期

6 谢科园;应学谦;;三维综合物化探一体化配套技术及应用效果研究[J];低碳世界;2016年36期

7 易碧金;穆群英;岩巍;夏颖;仲明帷;;地震勘探仪器发展的机遇、挑战及研发分析与展望[J];物探装备;2016年06期

8 马勇胜;张春贺;田玉昆;马彦彦;;地震约束下时频电磁法识别富有机质页岩层系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6年06期

9 丁秋红;赵维俊;李晓海;高铁;贾立国;王杰;姚玉来;李文博;;综合物探方法在松辽盆地外围三维地质调查中的应用[J];地质与资源;2016年06期

10 周小慧;宋桂桥;张卫华;倪瑶;蔡杰雄;;随钻地震技术及其新进展[J];石油物探;2016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永生;蔡勋育;赵培荣;;元坝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特征和形成机理[J];石油学报;2014年06期

2 刘宝国;;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区三维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J];石油物探;2014年03期

3 汪启年;李涛;朱将波;;雪峰山西侧深部构造的特征——来自大地电磁测深(MT)的新证据[J];地质通报;2012年11期

4 谢渊;丘东洲;王剑;汪正江;刘建清;余谦;李嵘;杨平;李旭兵;;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远景区预测与评价[J];地质通报;2012年11期

5 宁宏晓;张艳红;章多荣;蒋永祥;焦文龙;;祁连山山地地震勘探激发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年03期

6 张保庆;周辉;左黄金;王者武;贺兆全;曾天玖;秦伯东;;宽方位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及应用效果[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年03期

7 吕公河;张光德;尚应军;杨德宽;张加海;;胜利油田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实践与认识[J];石油物探;2010年06期

8 刘群;李宗杰;禹金营;马学军;;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应用效果分析——以塔河油田S48井区为例[J];石油物探;2010年06期

9 刘恩山;李三忠;金宠;戴黎明;刘博;张国伟;;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和动力学[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年05期

10 马永生;蔡勋育;赵培荣;张学丰;;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机理和“三元控储”模式——以四川普光气田为例[J];地质学报;2010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永尚,邱楠生,吴文旷,樊洪海;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分析[J];石油学报;2000年05期

2 段毅,王智平,张晓宝,张辉,周世新;柴达木盆地西部原油极性化合物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J];地质学报;2003年03期

3 赵东升;吕宗伦;杨乾政;吴清雅;孟祥超;保吉成;郝小梅;刘桂花;;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Ⅻ号断层的特征[J];石油学报;2006年06期

4 张文堂;张日东;俞昌民;;柴达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的地层[J];地质学报;1958年01期

5 曾融生;阚荣举;;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壳深界面的反射波[J];地球物理学报;1961年02期

6 樊启顺;马海州;谭红兵;李廷伟;;柴达木盆地西部典型地区油田卤水水化学异常及资源评价[J];盐湖研究;2007年04期

7 王建,席萍,刘泽纯,江永进;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气候与地形演变[J];地质论评;1996年02期

8 李鹤永;刘震;党玉琪;马达德;张永庶;张延华;陈艳鹏;;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地温—地压系统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J];地质科学;2006年04期

9 邱楠生,顾先觉,丁丽华,陈刚,杨乾政;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的构造-热演化研究[J];地质科学;2000年04期

10 温志峰;钟建华;张跃中;郭泽清;刘云田;李勇;;柴达木盆地西部生物礁储层的分布特征[J];石油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谢鸣谦;刘长风;;柴达木盆地西部的基底结构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40周年所庆论文集[C];1990年

2 康永尚;邱楠生;吴文旷;樊洪海;;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分析[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3 袁文芳;陈世悦;;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纪古水系结构[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王力;金强;;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烃源岩特征与评价方法[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邱楠生;康永尚;樊洪海;金之钧;胡文喧;;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系温度压力和油气分布相互关系探讨[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6 杨平;;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新统Cyprideis化石生物地层序列[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随继;;据岩相转换优势度的沉积相判别和古地貌恢复——以柴达木盆地西部跃进二号油田第三系为例[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8 张明峰;邹红亮;冯备战;张小军;吴陈君;陈茹;妥进才;;苯基取代多苯环化合物的成熟度指示意义——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为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离退休等部门[C];2014年

9 段毅;彭德华;张辉;;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成藏条件与机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凌须斌;柴达木石油勘探瞄准3个亿吨级目标[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记者 李文清 通讯员 闫芳;青海油田瞄准低动用区域找储量[N];中国石油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津宁;柴达木盆地西部生储盖岩系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D];西北大学;2016年

2 曹海防;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3 曹国强;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系沉积相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廷伟;柴达木盆地西部油田卤水形成演化的水化学和锶同位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07年

2 巩庆霖;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形成及油气分布[D];浙江大学;2009年

3 蔡郑红;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斜坡地区沉积地层与构造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李得刚;柴达木盆地西部深层卤水矿产找矿方向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5 李文龙;柴达木盆地西部构造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6 陈广义;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湖相碳酸盐岩及沉积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晔;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界砂、泥岩塑性、弹性及破裂性初步分析[D];西北大学;2014年

8 陈秋实;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演化及圈闭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483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483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7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